傳媒政策變革紅利已至,視頻網站社群化將是大勢所趨

文 / 張特(樂視網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公號:zhangtegh)
寫在前面的話:8月18號下午5點左右,新華社等央媒先后發布一則名為《習近平: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新型主流媒體》的消息,正文共計113個字: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強調,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
或許有人訝異這一夜春風忽然到來,但千樹萬樹的梨花其實早已等待開放。政策機遇面前,文化傳媒企業除了興奮,更多的應是去思考如何抓住時機,以成為習大大講話中的“擁有強大實力的新型媒體集團”。且讓我們以點看面,由視頻產業出發。來時的路,值得在爆發前夜思考。
談到視頻,不得不說說《來自星星的你》。敢問“星你”有多火?國母彭麗媛7月訪問韓國的時候表示,習主席年輕的時候很像都敏俊xi。網友們扒出對比照,津津樂道,一時間“星你”現象又上升到一個不可企及的高度,全民瘋狂不說,“軟外交”更是頗具風范。一部僅僅在網絡上播出的韓劇,帶來這樣的效應,傳統電視臺生是憋出一身冷汗。回顧互聯網視頻產業這十年以來的發展歷程,“上網看劇”這個剛需已然衍生出廣闊的市場。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來說,互聯網視頻產業已由當年的各種盜版橫行的“嫩模”進化成為一個前途光明的電影明星了,走上紅地毯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所見即所得:視頻互聯網化步入互聯網視頻化時代
互聯網視頻產業自2004年前后,已經歷了十年的發展歷程。細數一下,這十年間“群雄征戰”、“朝起夕落”、“分分合合”等事件精彩程度已足以出本書,但互聯網視頻產業才完成了原始積累,剛剛進入了真正的爆發式發展階段。
原始積累階段,是完成了把各類傳統視頻搬到互聯網上這個簡單的動作,即視頻互聯網化的過程。期間人們的視聽需求逐漸從傳統的電視臺、音像設備等終端遷移到以電腦為核心的互聯網上來,涌現出了YouTube、HULU、Netflix和國內的優酷、樂視等視頻網站模式。從期待電視臺播放自己想看的內容到使用PC去尋找和觀看自己想看的內容,用戶基于互聯網的使用習慣已經被培養出來。PC對視頻產業的改造,是互聯網對傳統行業顛覆的代表現象之一。互聯網擁有極為開放的互動性和自主性,它介入視頻產業,讓人們不再盲目、被動,用戶體驗極大提升。互聯網視頻培養起的用戶很難再遷移回傳統電視臺獲取視頻內容了,除非傳統電視臺或者其他視聽媒介具備更好的內容。這也就直接導致傳統電視臺開機率急劇下降,據說一線城市傳統電視開機率僅有30%不到,杯具吧!
隨著傳統屬性的內容完成了全面的互聯網化后,視頻產業將大跨步進入第二個快速發展階段,即為互聯網的視頻化。在此階段,各類互聯網信息和應用形態將呈現多媒體屬性更厚重的視頻化。這一趨勢現已非常明顯,大量著名的網絡小說和漫畫被快速改編成網絡劇、電影和各類影視文化作品,如《鬼吹燈》《盜墓筆記》《十萬個冷笑話》等;而線下非常火爆的演藝、體育賽事等內容改變原有的點播模式,變成直播或是O2O模式;傳統紙媒和電視臺收入的最大來源廣告也以更多元化、互動性極強的方式呈現在互聯網上。且不說韓寒和郭敬明大屏幕掐架誰贏誰輸,奶茶妹妹為什么沒拍蘇有朋的《左耳》,哪家視頻網站根據小說改編的網絡劇好看,他、她、它其實都是互聯網視頻化的佐證。
刷手機不是病:互聯網社群化顛覆社交方式
一個在微信通訊錄里的人,完全不熟悉,但也可以通過朋友圈進行了解,回復及點贊進行溝通。未來即便是第一次見面,也并不陌生。對于你來說,就是把網絡的一個符號和一個真實的人對接起來,實現社交活動的“O2O”,這即是互聯網的社群化時代。“社群”是人與人之間因為互聯網連接而形成的某種關聯,大可至一個團體、一個圈子,小可至兩個人。而早在三年前,就有人提出了互聯網迎來社群化時代。伴隨移動互聯網的到來,網絡與用戶已經高度融合統一,人在網中,網在人際,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更緊密。
互聯網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社群,在此趨勢下,互聯網社交化時代宣告了它的到來。人與人之間,社群與社群之間,每天會花大量時間與網絡好友利用社交工具和其他網絡工具產生信息交互行為,造就了Facebook、微博、微信等工具的普及。然而這波以社交化為代表的社群化趨勢才剛剛開始,和前文所述的視頻相同,社交也僅僅完成互聯網化的第一步,將社交搬上網絡。當然這個過程同樣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積淀和延展。從bbs和論壇開始,其實就已經具備了以一定內容屬性為劃分維度的早期社交形態,而移動互聯網才使得真正以人的身份為核心的社交形式誕生,“刷手機”就成了如喝水一般的日常需求。很多社會學家憂心此現象,但換個思維想,興許移動設備將進化為人類的一個外部器官呢?
互聯網時代心理剛需:“我不是一個人”
接下來,互聯網的社群化即將進入第二階段,那就是遵從人內心,依托內容,去產生社群形態。視頻作為最直觀的信息形態,成為了此階段的核心,因而視頻的社群化趨勢會非常明顯。我理解的社群化就是在某個特定群體中形成某種共同的存在感和認同感,其意義無非在驗證:“我不是一個人”。
近期樂視舉辦了一場非常新穎的,基于O2O思維的汪峰在線演唱會,在線付費觀看人群達到7.5萬人,即是賣出去7.5萬張線上電子門票,開啟了視頻社群化的先河。在社群化時代,人們在互聯網的連接下形成了某種共同的心理訴求,因而聚集到一起,共同完成和參與一個事件,汪峰的在線演唱會就是一個典型。粉絲們通過互聯網的連接舉辦了一次節日感和話題感很強的聚會,旁人可能壓根無法理解他們為何這么激動。距離和差異都不重要,參與這個線上演唱會的,都喜愛汪峰,熱愛他的歌,共同的心理訴求即是社群產生粘性的基礎點。
90后、二次元、深腐女、直男癌,任何年齡段、任何人群,都能被社群這個概念覆蓋到,互聯網的開放屬性充分體現于此。就拿樂視影業出品的《小時代3》來舉例說,不乏有人無法理解,但也有眾多觀眾看過小說,喜歡郭敬明,愛柯震東,走進影院就是為了享受這部電影和它獨有的文化氣息。《小時代3》還舉辦了帶有彈幕功能的觀影活動,全體影廳的受眾通過互動方式參與電影評論,并發到屏幕上,這就不是單純的一場電影了,如同一個盛大的party,充分發揮了互動性。觀眾變成了用戶,電影變成了產品,用戶之間通過產品產生了強烈的連接作用,一小撮人就形成了帶有某種心理訴求的社群,人們看的不僅是產品,是通過產品表達出來的對產品的評論和心聲,即所謂“我說的是電影又不是電影”。
視頻互聯網化進化為互聯網視頻化,將大量互聯網文化可視化。互聯網的社群化又使得文化有了它的擁護者,而互聯網的開放屬性,最大程度的擴大了擁護者的范圍和數量。兩股力量匯聚,《還珠格格》如果在這時候出來,小丫鬟變成“國際范”的時間恐怕會縮短一半。政策機遇可遇不可求,于傳媒人而言,幸福來的太突然;于具有互聯網化屬性的視頻產品而言,最棒的時代開啟;而于用戶而言,歡聚的時刻,到了。
寫在前面的話:8月18號下午5點左右,新華社等央媒先后發布一則名為《習近平: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新型主流媒體》的消息,正文共計113個字: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強調,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
或許有人訝異這一夜春風忽然到來,但千樹萬樹的梨花其實早已等待開放。政策機遇面前,文化傳媒企業除了興奮,更多的應是去思考如何抓住時機,以成為習大大講話中的“擁有強大實力的新型媒體集團”。且讓我們以點看面,由視頻產業出發。來時的路,值得在爆發前夜思考。
談到視頻,不得不說說《來自星星的你》。敢問“星你”有多火?國母彭麗媛7月訪問韓國的時候表示,習主席年輕的時候很像都敏俊xi。網友們扒出對比照,津津樂道,一時間“星你”現象又上升到一個不可企及的高度,全民瘋狂不說,“軟外交”更是頗具風范。一部僅僅在網絡上播出的韓劇,帶來這樣的效應,傳統電視臺生是憋出一身冷汗。回顧互聯網視頻產業這十年以來的發展歷程,“上網看劇”這個剛需已然衍生出廣闊的市場。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來說,互聯網視頻產業已由當年的各種盜版橫行的“嫩模”進化成為一個前途光明的電影明星了,走上紅地毯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所見即所得:視頻互聯網化步入互聯網視頻化時代
互聯網視頻產業自2004年前后,已經歷了十年的發展歷程。細數一下,這十年間“群雄征戰”、“朝起夕落”、“分分合合”等事件精彩程度已足以出本書,但互聯網視頻產業才完成了原始積累,剛剛進入了真正的爆發式發展階段。
原始積累階段,是完成了把各類傳統視頻搬到互聯網上這個簡單的動作,即視頻互聯網化的過程。期間人們的視聽需求逐漸從傳統的電視臺、音像設備等終端遷移到以電腦為核心的互聯網上來,涌現出了YouTube、HULU、Netflix和國內的優酷、樂視等視頻網站模式。從期待電視臺播放自己想看的內容到使用PC去尋找和觀看自己想看的內容,用戶基于互聯網的使用習慣已經被培養出來。PC對視頻產業的改造,是互聯網對傳統行業顛覆的代表現象之一。互聯網擁有極為開放的互動性和自主性,它介入視頻產業,讓人們不再盲目、被動,用戶體驗極大提升。互聯網視頻培養起的用戶很難再遷移回傳統電視臺獲取視頻內容了,除非傳統電視臺或者其他視聽媒介具備更好的內容。這也就直接導致傳統電視臺開機率急劇下降,據說一線城市傳統電視開機率僅有30%不到,杯具吧!
隨著傳統屬性的內容完成了全面的互聯網化后,視頻產業將大跨步進入第二個快速發展階段,即為互聯網的視頻化。在此階段,各類互聯網信息和應用形態將呈現多媒體屬性更厚重的視頻化。這一趨勢現已非常明顯,大量著名的網絡小說和漫畫被快速改編成網絡劇、電影和各類影視文化作品,如《鬼吹燈》《盜墓筆記》《十萬個冷笑話》等;而線下非常火爆的演藝、體育賽事等內容改變原有的點播模式,變成直播或是O2O模式;傳統紙媒和電視臺收入的最大來源廣告也以更多元化、互動性極強的方式呈現在互聯網上。且不說韓寒和郭敬明大屏幕掐架誰贏誰輸,奶茶妹妹為什么沒拍蘇有朋的《左耳》,哪家視頻網站根據小說改編的網絡劇好看,他、她、它其實都是互聯網視頻化的佐證。
刷手機不是病:互聯網社群化顛覆社交方式
一個在微信通訊錄里的人,完全不熟悉,但也可以通過朋友圈進行了解,回復及點贊進行溝通。未來即便是第一次見面,也并不陌生。對于你來說,就是把網絡的一個符號和一個真實的人對接起來,實現社交活動的“O2O”,這即是互聯網的社群化時代。“社群”是人與人之間因為互聯網連接而形成的某種關聯,大可至一個團體、一個圈子,小可至兩個人。而早在三年前,就有人提出了互聯網迎來社群化時代。伴隨移動互聯網的到來,網絡與用戶已經高度融合統一,人在網中,網在人際,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更緊密。
互聯網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社群,在此趨勢下,互聯網社交化時代宣告了它的到來。人與人之間,社群與社群之間,每天會花大量時間與網絡好友利用社交工具和其他網絡工具產生信息交互行為,造就了Facebook、微博、微信等工具的普及。然而這波以社交化為代表的社群化趨勢才剛剛開始,和前文所述的視頻相同,社交也僅僅完成互聯網化的第一步,將社交搬上網絡。當然這個過程同樣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積淀和延展。從bbs和論壇開始,其實就已經具備了以一定內容屬性為劃分維度的早期社交形態,而移動互聯網才使得真正以人的身份為核心的社交形式誕生,“刷手機”就成了如喝水一般的日常需求。很多社會學家憂心此現象,但換個思維想,興許移動設備將進化為人類的一個外部器官呢?
互聯網時代心理剛需:“我不是一個人”
接下來,互聯網的社群化即將進入第二階段,那就是遵從人內心,依托內容,去產生社群形態。視頻作為最直觀的信息形態,成為了此階段的核心,因而視頻的社群化趨勢會非常明顯。我理解的社群化就是在某個特定群體中形成某種共同的存在感和認同感,其意義無非在驗證:“我不是一個人”。
近期樂視舉辦了一場非常新穎的,基于O2O思維的汪峰在線演唱會,在線付費觀看人群達到7.5萬人,即是賣出去7.5萬張線上電子門票,開啟了視頻社群化的先河。在社群化時代,人們在互聯網的連接下形成了某種共同的心理訴求,因而聚集到一起,共同完成和參與一個事件,汪峰的在線演唱會就是一個典型。粉絲們通過互聯網的連接舉辦了一次節日感和話題感很強的聚會,旁人可能壓根無法理解他們為何這么激動。距離和差異都不重要,參與這個線上演唱會的,都喜愛汪峰,熱愛他的歌,共同的心理訴求即是社群產生粘性的基礎點。
90后、二次元、深腐女、直男癌,任何年齡段、任何人群,都能被社群這個概念覆蓋到,互聯網的開放屬性充分體現于此。就拿樂視影業出品的《小時代3》來舉例說,不乏有人無法理解,但也有眾多觀眾看過小說,喜歡郭敬明,愛柯震東,走進影院就是為了享受這部電影和它獨有的文化氣息。《小時代3》還舉辦了帶有彈幕功能的觀影活動,全體影廳的受眾通過互動方式參與電影評論,并發到屏幕上,這就不是單純的一場電影了,如同一個盛大的party,充分發揮了互動性。觀眾變成了用戶,電影變成了產品,用戶之間通過產品產生了強烈的連接作用,一小撮人就形成了帶有某種心理訴求的社群,人們看的不僅是產品,是通過產品表達出來的對產品的評論和心聲,即所謂“我說的是電影又不是電影”。
視頻互聯網化進化為互聯網視頻化,將大量互聯網文化可視化。互聯網的社群化又使得文化有了它的擁護者,而互聯網的開放屬性,最大程度的擴大了擁護者的范圍和數量。兩股力量匯聚,《還珠格格》如果在這時候出來,小丫鬟變成“國際范”的時間恐怕會縮短一半。政策機遇可遇不可求,于傳媒人而言,幸福來的太突然;于具有互聯網化屬性的視頻產品而言,最棒的時代開啟;而于用戶而言,歡聚的時刻,到了。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