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530億的并購胃口如何養成?

《新財富》主筆 蘇龍飛/文
在互聯網江湖里,過去的騰訊以“模仿、抄襲”聞名;現在的騰訊以“投資、收購”著稱。
2010年轟動整個中國互聯網界的“3Q大戰”之后,騰訊逐漸拋棄了“模仿、封閉”的方針,取而代之以“孵化、開放”的戰略,之后騰訊大手筆的對外并購,便是這種戰略轉型的具體體現。
新財富的統計顯示,騰訊自上市以來,對外并購投資支出累計已超過530億元(人民幣),年報中有披露的投資標的累計超過80個,幾乎遍布互聯網的各個細分領域,而未曾披露的早期項目更是數倍于此數目。而這逾530億元的投資支出中,高達98%發生于“3Q大戰”的2010年之后。
在國內諸多企業走出去舉步維艱、屢戰屢敗時,騰訊的海外并購卻已然橫跨亞歐美三大洲十個國家與地區,初步奠定了全球化的基礎。通過投資參股的形式,騰訊不斷培育著產業鏈的上下游,以打造一個以QQ及微信為核心基礎平臺、全面開放的互聯網生態圈。
2014年6月27日,騰訊發布公告稱,與58同城達成戰略投資協議,將出資7.36億美元(約合45.63億元)認購58同城發行的股票,交易完成之后騰訊將持有其19.9%股權。
這是騰訊最近幾年大手筆并購的最新一例,也是2014年以來其所入股的第6家上市公司。
其實,騰訊的并購行動,在多數時間里都是悄悄進行的,除少數主動或被動曝光外,更多是在潛行中完成。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大肆張揚,但騰訊在并購領域的攻城掠地力度,絲毫不亞于高調的阿里。
大鱷潛行,豪擲537億并購
雖說騰訊是上市公司,但其對外投資并購的全貌卻并不為外界所知。因為在多數情況下,其并購行為,并沒有觸及港交所強制披露的“上限”。
港交所對于一項資本交易是否需要即時披露,有一個“5%規則”,即:1)交易的資產占總資產的5%;2)交易資產的盈利能力占企業總利潤的5%;3)交易資產的創收能力占企業總收入的5%;4)交易資產的對價占企業總市值的5%;5)交易資產所涉及的股份數占企業總股份數的5%;以上5條只要滿足任何一條即為必須強制披露的交易。
騰訊超大的體量,讓其收購標的顯得相對“渺小”,因而鮮有觸及“5%規則”的。實際上,騰訊過往所進行的收購中,只有對京東(JD.NSDQ)的入股,因為達到了“5%規則”而成為須強制披露的交易。
對于眾多并未觸及“5%規則”的交易,騰訊對少數金額較大的并購也進行了自愿披露,比如對華南城、樂居、58同城等上市公司的入股交易,以及對搜狗、大眾點評、韓國CJ Game等非上市公司的入股交易。
而即便是年報中,騰訊對于本年度的并購投資詳情,也只是選擇性地披露,并未做到逐一披露。正因如此,騰訊歷年的投資并購詳情,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謎。
大鱷騰訊對外投資并購累計究竟耗資幾何?
新財富對騰訊歷年財報數據進行的匯總統計顯示,自其上市以來,對外并購投資支出呈逐年增長之勢,且累計已達537.07億元之巨。
統計顯示,2010年是騰訊對外投資并購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其收購支出沒有一年超過了4億元(騰訊上市當年2004年的收購支出更是為零),但自2010年起,其并購支出直接提升了一個數量級達到32億元,并且從此一路飆升,及至2014年上半年,其更是豪擲295億元(圖1)。據此計算,537億元的累計投資額中,2010年以前的合計金額僅占2%,而2010年之后的合計金額占比高達98%。
為何2010年會成為騰訊并購的轉折年?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騰訊的所有產品都傾向于自主開發。于是乎,互聯網行業一旦出現某個創新產品,騰訊后腳就會跟進開發類似功能,久而久之便背上了“抄襲”的惡名。
但是,縱然騰訊樹敵頗多,眾多業者除了在輿論上聲討騰訊,一直未有人敢公開向其叫板。直到2010年,江湖人稱“紅衣教主”的奇虎360創始人周鴻祎,彪悍地站出來與騰訊公開開戰,轟動整個中國互聯網界的“3Q大戰”由此爆發。
“3Q大戰”雖然最終以工信部介入調解而告終,但此事對騰訊帶來的反思是深刻的。“3Q大戰”之后,騰訊逐漸拋棄了“模仿、封閉”的方針,取而代之以“孵化、開放”的戰略。此后大手筆的對外并購,便是這一戰略轉型的具體體現。
耗資537億元,騰訊累計投資了多少項目?
新財富對騰訊上市以來歷年年報相關數據進行的梳理顯示,騰訊累計投資標的數量超過80個(表1,點擊可看大圖)。但可以肯定的是,騰訊真實的累計并購數量要數倍于此。因為即便在騰訊的年報中,也未對本年度的所有并購逐一披露。
比如,易迅、開心網、高朋網等金額并不算小的并購個案,騰訊在年報中也未直接披露其具體名稱,而眾多初創期項目更是在年報中徹底不見蹤影。
在互聯網江湖里,過去的騰訊以“模仿、抄襲”聞名;現在的騰訊以“投資、收購”著稱。
2010年轟動整個中國互聯網界的“3Q大戰”之后,騰訊逐漸拋棄了“模仿、封閉”的方針,取而代之以“孵化、開放”的戰略,之后騰訊大手筆的對外并購,便是這種戰略轉型的具體體現。
新財富的統計顯示,騰訊自上市以來,對外并購投資支出累計已超過530億元(人民幣),年報中有披露的投資標的累計超過80個,幾乎遍布互聯網的各個細分領域,而未曾披露的早期項目更是數倍于此數目。而這逾530億元的投資支出中,高達98%發生于“3Q大戰”的2010年之后。
在國內諸多企業走出去舉步維艱、屢戰屢敗時,騰訊的海外并購卻已然橫跨亞歐美三大洲十個國家與地區,初步奠定了全球化的基礎。通過投資參股的形式,騰訊不斷培育著產業鏈的上下游,以打造一個以QQ及微信為核心基礎平臺、全面開放的互聯網生態圈。
2014年6月27日,騰訊發布公告稱,與58同城達成戰略投資協議,將出資7.36億美元(約合45.63億元)認購58同城發行的股票,交易完成之后騰訊將持有其19.9%股權。
這是騰訊最近幾年大手筆并購的最新一例,也是2014年以來其所入股的第6家上市公司。
其實,騰訊的并購行動,在多數時間里都是悄悄進行的,除少數主動或被動曝光外,更多是在潛行中完成。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大肆張揚,但騰訊在并購領域的攻城掠地力度,絲毫不亞于高調的阿里。
大鱷潛行,豪擲537億并購
雖說騰訊是上市公司,但其對外投資并購的全貌卻并不為外界所知。因為在多數情況下,其并購行為,并沒有觸及港交所強制披露的“上限”。
港交所對于一項資本交易是否需要即時披露,有一個“5%規則”,即:1)交易的資產占總資產的5%;2)交易資產的盈利能力占企業總利潤的5%;3)交易資產的創收能力占企業總收入的5%;4)交易資產的對價占企業總市值的5%;5)交易資產所涉及的股份數占企業總股份數的5%;以上5條只要滿足任何一條即為必須強制披露的交易。
騰訊超大的體量,讓其收購標的顯得相對“渺小”,因而鮮有觸及“5%規則”的。實際上,騰訊過往所進行的收購中,只有對京東(JD.NSDQ)的入股,因為達到了“5%規則”而成為須強制披露的交易。
對于眾多并未觸及“5%規則”的交易,騰訊對少數金額較大的并購也進行了自愿披露,比如對華南城、樂居、58同城等上市公司的入股交易,以及對搜狗、大眾點評、韓國CJ Game等非上市公司的入股交易。
而即便是年報中,騰訊對于本年度的并購投資詳情,也只是選擇性地披露,并未做到逐一披露。正因如此,騰訊歷年的投資并購詳情,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謎。
大鱷騰訊對外投資并購累計究竟耗資幾何?
新財富對騰訊歷年財報數據進行的匯總統計顯示,自其上市以來,對外并購投資支出呈逐年增長之勢,且累計已達537.07億元之巨。
統計顯示,2010年是騰訊對外投資并購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其收購支出沒有一年超過了4億元(騰訊上市當年2004年的收購支出更是為零),但自2010年起,其并購支出直接提升了一個數量級達到32億元,并且從此一路飆升,及至2014年上半年,其更是豪擲295億元(圖1)。據此計算,537億元的累計投資額中,2010年以前的合計金額僅占2%,而2010年之后的合計金額占比高達98%。
為何2010年會成為騰訊并購的轉折年?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騰訊的所有產品都傾向于自主開發。于是乎,互聯網行業一旦出現某個創新產品,騰訊后腳就會跟進開發類似功能,久而久之便背上了“抄襲”的惡名。
但是,縱然騰訊樹敵頗多,眾多業者除了在輿論上聲討騰訊,一直未有人敢公開向其叫板。直到2010年,江湖人稱“紅衣教主”的奇虎360創始人周鴻祎,彪悍地站出來與騰訊公開開戰,轟動整個中國互聯網界的“3Q大戰”由此爆發。
“3Q大戰”雖然最終以工信部介入調解而告終,但此事對騰訊帶來的反思是深刻的。“3Q大戰”之后,騰訊逐漸拋棄了“模仿、封閉”的方針,取而代之以“孵化、開放”的戰略。此后大手筆的對外并購,便是這一戰略轉型的具體體現。
耗資537億元,騰訊累計投資了多少項目?
新財富對騰訊上市以來歷年年報相關數據進行的梳理顯示,騰訊累計投資標的數量超過80個(表1,點擊可看大圖)。但可以肯定的是,騰訊真實的累計并購數量要數倍于此。因為即便在騰訊的年報中,也未對本年度的所有并購逐一披露。
比如,易迅、開心網、高朋網等金額并不算小的并購個案,騰訊在年報中也未直接披露其具體名稱,而眾多初創期項目更是在年報中徹底不見蹤影。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搜索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