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界為什么誕生不了莫博士?

不知道莫博士還在評價羅王吵架的人,可以先歇菜了。莫博士(Walt Mossberg)1970年加入《華爾街日報》,1990年從時政記者轉戰科技評論及評測,這一轉型成就了今天的“莫博士”。他是美國科技界最有影響力的科技媒體人之一,也算得上大師級的科技評測始祖。他是喬布斯最信任的媒體人,也是喬布斯在產品上的外部智囊,只有他可以在蘋果團隊之外第一個看到蘋果真品。
科技大鱷的產品大都以被莫博士評測為榮,哪怕說的不是好話,莫博士同時采訪比爾蓋茨和喬布斯這兩位科技界的“神”更是成為歷史一幕。更能證明莫博士影響力的是,他對一款產品的評測可以左右一個公司的股價,或者一個產業。在其2000年對Cube表示看好之后蘋果股價暴漲10%,他的觀點不止一次讓科技巨頭在產品上做出改變,包括傲慢的微軟和蘋果。
莫博士在科技評測“事業”上取得的成功,足以推翻當前不少人對評測的錯誤認識,尤其是在王自如與羅永浩的“中國首例直播吵架”之后,更是有不少人對王自如,對羅永浩,或者說對科技評測行業評頭論足,不過不少觀點我并不敢茍同。
一種觀點是,科技評測應該客觀。王自如的Zealer團隊標榜自己客觀、獨立和第三方,羅永浩正是抓住“客觀”這一點——實際上,當Zealer提出“客觀”評測時就已經給自己挖了個坑,因為真正的評測絕對不會客觀。評測之“評”必然會帶有自身觀點,盡管這個觀點可能是出于利益糾葛、知識背景或者個人成見之下的,但倘若評測沒有主觀觀點,這個評測就是死的,與中關村在線的廠商稿或者說一些機構明碼標價按需定制的數據報告并無什么兩樣。
莫博士從來不標榜自己客觀獨立。他認為,評測與記者所做的客觀中立的新聞報道并不相同。“十多年來,每一件產品我都親自試用。我不看那些廠商的介紹和新聞稿,我只從個人角度測試和使用。我不在乎什么客觀性,只在乎公平對待每一件產品,然后把自己的親身感受告訴讀者,告訴他們產品的不同之處。讀者花錢來看我的評測,就是為了看我的觀點,而不是那種似是而非的中立性。”(援引自新浪科技硅谷記者鄭鈞2012年報道)。
他形象地將做評測比喻為寫影評,每個人都可以對一部電影有完全不同的體驗,產品同樣如此。莫博士只是將“我喜歡的、不喜歡的、產品有什么優點、有什么缺點告訴大家讓用戶自行決定是否購買”。我看過莫博士不少評測,在其流暢的行文之中并沒有堆砌參數,也沒有專業知識科普,只是在純粹地傳遞使用體驗,盡管不是視頻卻能帶來一種身臨其境恨不能馬上拿到手試用的沖動。這一切,與客觀無關。
另一個觀點則是,一群“產業外“的人士,或者說“產業打雜”的人士做不好評測,對在做產品的擁有深厚行業積淀(此處省略一萬字)的人做的產品評頭論足是不對的。在一個微信群我看到一位做智能電視的行業人士挑戰一位媒體人說,智能電視這事兒你永遠說不過我。問題在于,評測本身就非常多元化,有做報告的面向數據的評測,有拆機的底層分析評測,也有王自如在做的面向科普型評測,當然,還有莫博士這樣的完全站在用戶角度的體驗式評測,就在不久之前“什么值得買”這家網站還推出眾測平臺嘗試在用眾包方式來做產品評測。不同的評測面向不同的受眾,有完全不同更多商業模式。
顯而易見的是,并不是所有評測都需要專業背景,就像軟件工程中的白盒、灰盒和黑盒測試一樣,如果被參數、銷量或者產品、故事(小米慣常伎倆)這些數據所干擾,不一定能夠還原真實體驗。莫博士評測之前從來不看說明書或者新聞稿,他的評測是給普通人看的。基于此,那些認為非專業人士做不好評測的觀點站不住腳,莫博士可是時政記者出身。
王自如同時面向用戶和面向專業人士,專業機器+數據分析+拆機設計反推+第三方實驗室報告在做“白盒評測”,但他作為Zealer的評測靈魂又每次親自上陣站在用戶體驗角度做“黑盒評測”,不同角色切換之時自然難以兼顧。如果他只做莫博士做的事情,別去質疑錘子的設計等“行業內的事兒”可能不會這么慘。如果他只做數據驅動的“白盒測試”,就像安兔兔一樣悶聲賺大錢也很好。王自如想在不同角色間自如切換,平衡不同受眾確實很難。但是,既然英語老師可以做手機,為什么學英語的不能做評測呢?
還有一種觀點很普遍認為評測商業模式都十分單一:收錢幫企業說好話,或者說對手壞話,充當喉舌。如果沒有收錢接受了戰略投資同樣會有利益背書之嫌。這一個無聊話題在現代媒體尤其是科技媒體出現的第一天便已一直被討論,事實證明企業與媒體并不是只有“包養”關系,媒體也不是被訛傳的那樣“非黑即紅”的公關模式,這里不展開。回到評測,企業公關并不是涇渭分明要么說自己好要么說對手差,移動互聯網時代“注意力”稀缺時,一些產品在某個階段的評測只是為了注意力,或者尋找種子用戶,抑或意見領袖的建議,企業對評測的包容度已在增加,預售、眾籌、眾測、電商和社區模式陸續出現,有許多新的模式待探索新的市場待開啟——絕不是收錢說好話,或者壞話。
莫博士并沒有靠收誰的錢牟利。莫博士在幾十年評測中從來沒有要過任何一樣被評產品,不少都是自己買或者說評測完寄回。他從來不要辛苦費,不要企業報銷差旅費用(車馬費),雖然主觀但卻做得“純粹獨立”。這一點中國的評測界幾乎沒有一家能夠做到,莫博士是大師風范,所以,王自如是不會要羅永浩的火車票報銷的。
還有一點,第三方評測與企業之間若無利益糾葛必然會有利益沖突。在中國如果你的評測說了某些廠家產品的缺點——可能是主觀的、你不喜歡的,你就會被質疑動機:是不是收對手錢了,是不是想要找我咨詢費?這個觀點在科技評論界更是根深蒂固害人不淺。羅永浩與王自如從昔日的惺惺相惜到今日的刀兵血刃將企業與評測者的矛盾體現得淋漓盡致。不過,可以看看喬布斯,羅永浩唯一欣賞的大師對莫博士的“負面評測”的態度。
“2008年蘋果發布MobileMe,我在評測報告中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批評。文章發布后,喬布斯給我打來電話,語氣低沉,‘沃爾特,我看了你的評測,很難過你那么說,但我覺得你是對的,Mobileme確實需要重新打造,謝謝你’。之后據媒體報道,喬布斯把MobileMe團隊叫到他辦公室,痛斥他們‘玷污了蘋果的聲譽’,‘讓我們的老朋友沃爾特感到失望’。暴怒的喬布斯隨后當場撤換了MobileMe負責人。”(援引自新浪科技硅谷記者鄭鈞2012年報道)。
不知道羅永浩通過Zealer的評測發現了錘子多少問題又會改進錘子多少——世界上沒有一款完美的產品,但從昨晚的廝殺來看,羅永浩已將“黑”錘子的王自如當做敵人恨不能處之而后快,哪怕殺敵一萬、傷己三千也要。與羅永浩一樣對評測機構持有偏見的創業者還不再少數。
我一直好奇,為什么中國沒有出現莫博士——我們科技起步晚后勁大,國產手機將海外品牌殺得落花流水,聯想多次反向收購海外巨頭,互聯網土著將本土市場圍得水泄不通,中國制造的帽子恨不能明天就摘下改為“中國創造”,看上去,科技正在日益強大,卻無法產生莫博士,這是科技媒體的失落,是整個科技界的失落。
王自如之后,我期待中國莫博士的出現。
作者微博@互聯網阿超,微信SuperSofter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biao)簽
精華文(wen)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