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彈:保險業的互聯網創新路徑

作者導言:
作者試圖將互聯網影響下的保險創新做一番系統性的梳理與歸納,整理出一整套的套路與方法(論),以彰顯Bigger Than Bigger,不難看出作者的苦心與功力。不過說實話,有些過時老套,有些癡人說夢,也有語焉不詳,甚至還有牽強附會湊字數跑題的嫌疑。本文適合批判閱讀。
醞釀一年沒動(dong)筆,一方面期待能充實更多新東西,一方面希望修(xiu)正之(zhi)前關于互聯網(wang)保險的武斷。兩年實踐觀察下來,喜的是確實新玩意兒層出不窮,憂的是仍然沒有特別看到所謂“顛覆性”的、“革命性”的保險業生產力創舉。或許,正如當年導致蘇聯結體的“休克式療法”并不適合中國國情一樣,國家層面變革如此,落到某個行業、企業亦然。
尤其是對于起著“維穩”作用的保險業更不能太激進。用互聯網來顛覆,在實踐中只是《葵花寶典》里高舉的那把刀,只能亮出來說“我有”,沒看到有誰向下一揮。“顛覆”的標簽,似乎只是用于宣傳的浮躁與喧囂。
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漸進的螺旋式創新策略,仿佛多年前Intel的演進方式:Tick-Tock。日(ri)有所變,身在其中不見其變。即(ji)便如此,回顧歷史再看(kan)之時,卻已發現日(ri)月換新天。
注意:“互聯網+保險”,并不僅僅是指在互聯網上賣的保險,也會涉及到一些互聯網語境下,傳統保險的轉變。
話說聊一件事兒,只分析具體的案例的話太“淺薄”,顯不出逼格。得抽象、理論化、系統化。如果跟社會經濟大環境、生產力發展史掛上鉤,更會立馬高大上。措辭也得跟上時代,彰顯“博古通今”范兒,瞬間鎮住讀者。
本文正準備放這個方向試試,各位可以準備磚頭若干。
竊以為,近兩年來保險創新發端于互聯網,實為競爭催生,手段上是經營成本、獲取客戶之爭,其本質將走向“數據”的競爭。這段加粗的文字得細細品讀,看完下面長篇大論再回頭來咂摸咀嚼。
保險創新這件事兒,本文將肢解為“市場”、“產品”、“溝通”三個環節來逐一剖析,其他如“購買”、“服務”、“運營”等問題,以后有閑心了再說。
首先是“市場”,也就是保險可以從哪些地方賺錢。
一、市場創新
面向新市場,是保險創新比較困難的地方。多數行家將創新的視線聚焦于保險產品本身如產品形態,容易忽略開拓新的藍海。
其實完全可以擴大產生風險的標的的范圍:從人身、財物擴大開來,比如“消費體驗、情緒、感受”,甚至“人文關懷”、“投資損失”。
持續大熱的“航延險”、這兩年上演的“賞月險”、“高溫險”、“喝高險”、“奶粉險”即屬此類,甚至游走于保險邊緣的“延保”亦然。可以推斷,“孩子被遺棄”、“上班遲到”,甚至表哥表妹們最郁悶的“打字未保存”也可以考慮進來,各種捐款是否能落實到位,也可以讓保險參與進來實現監管透明。
此類保險創新令人糾結之處,倒不是缺乏可用于評估定價的歷史數據,而是很難界定到底是“創新”還是“噱頭”、是保險還是賭博。兩者一天使一魔鬼,本是一體兩面、一線之隔,如何拿捏尺度、說服監管,比市場開發更需要智慧。千萬別學人保“霧霾險”,賺的還沒罰得多!
再比如,作為業余的天使投資者個人、專業的風投機構,對其投資對象能否順利成長的預期,本身就包含了巨大的風險對沖需求,蘊含著龐大的新興保險市場。
當然,得吸收歷史教訓,別像AIG為了錢啥都不看,替華爾街的壞蛋向投資人忽悠垃圾做反向保值,最后導致雞飛蛋打。
有朋友提及大量理財類產品泛濫,究竟算不算打開新市場。這個問題非本文重點,僅說一句:傳統保險關注彌補負面損失,理財保險關注正向收益,確實擊中了用戶的需求,是傳統保險主動求變的選擇之一,但跟互聯網無關,對保險公司融資需求來說無可厚非,對提高全民保障直接幫助不大。
新市場是否存在、是否有能力看得見、是否愿意放手一搏,這些挑戰中,“意愿”比挖掘市場的“能力”更重要,涉及到“體制”、“文化”等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不在此探討。
那么,如果看到了,且真心打算挖掘藍海市場,該怎么做呢?如何面向新市場進行產品開發呢?
二、產品創新
產品是險種條款+費率,是保險計劃、方案。在互聯網語境下,保險產品的外延或可拓寬一些,包含交易、服務等客戶接觸相關的內容,比如要研究如何讓客戶舒服地接受的過程,也就是講究“用戶體驗”。
先追根溯源,看看產品怎么來呢?
——保險產品的研發賽道
保險產品研發過程的創新,是幾乎大部分保險公司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嚴格來說,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或者說:如何借助互聯網,優化保險產品的創意和生產過程的創新,是最具挑戰性之處。
以往情況下多是市場部來做這事兒,一看歷史銷售數據,二做內部和外部的市調,三看考核和一堆KPI。這些辦法到了互聯網環境里頗感無力:保險是“賣”出去的,渠道本身的利益傾向占有相當大的影響權重,無法判斷在保險的購買決策中,消費者的主觀意愿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而基于互聯網的保險營銷,則需要把“各種中間渠道的影響”剝離出來、直接研究消費者。但保險產品形態復雜、語義艱澀,消費者幾乎沒有辦法表述清楚自己的保險需求,傳統的調研樣本量、時效性都跟不上互聯網的要求。
這種情況下最有效的辦法是重新定義渠道:渠道不僅僅是保險產品的銷售者,也擔任了保險產品的直接需求提出者、創意者,甚至參與到研發和未來的市場利益分割中,即保險產品眾籌。
舉個例子,據傳游戲開發者與騰訊等大平臺之間的分成比例是1:9(游戲開發者占1,你沒看錯),厚道一些的是3:7。在這個利益鏈條中,游戲開發者是產品經理的角色,而企鵝帝國因其海量用戶,扮演了推廣渠道的角色。
類似的APP STORE、各類應用市場也差不多:生產研發APP的創業者,沒辦法脫離各類應用市場的大推廣平臺,大家在鏈條上各居其位,沒有誰能通吃整個產業鏈。
同理,BAT們掌控了巨大的用戶入口,挾用戶以令開發者,保險公司將淪為保險產品的供應商,被BAT們這些巨大的流量渠道吆三喝四。
聚焦到保險公司自己,或可找到類似的保險產品研發路徑:動員各行各業的數據和用戶擁有者——也就是各類網上網下的垂直門戶,弄一個保險產品的應用市場,讓各種門類的垂直數據擁有者自己來提出風險對沖的需求和創意,其共享出來的數據,由保險公司利用其精算技術來評估、定價,形成商業化的保險產品后,由垂直門戶們縱向、橫向推廣,并享受推廣收益。
這種方式的優勢非常明顯:市場和收益看得見、摸得著,渠道幾乎是現成的,營銷脈絡清晰,時效高、見效快,投產比可控……
保險公司甚至可以在產品形成過程中投入市場費用進行孵化,加速其成形、升級、規模化。逐步成熟后,甚至有可能形成各類風險交易所,迅速完成某個細分領域的橫向占有、壟斷。
此之前的類似案例,如阿里與華泰合作的退運險,主導方不是保險公司,而是渠道本身。看到苗頭的泰康緊接著就出臺樂業保,模式如出一轍。剩下的就是看這種模式能不能常態化、產業化,其保險產品的誕生過程本身,就是“沒生產出來,就有銷路的眾籌”模式。
類似的案例還會有,如系出阿里的眾安,最近也在干著類似的事情,據說征集了上千個創意,再拿出10個來全民公決。其背后還有什么或可猜想,分析下來不難看出這種模式發展的苗頭。
這種保險產品研發流程本身的創新,對既有保險公司的組織架構和職能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需要跳出現有的產品研發模式,站在商業模式的角度重新思考。換句話說:市場部老總們,你們的腦筋要是不換換,你屁股下面的位置可能就得換。
原來保險公司閉門造車出來的產品,可以通過刺激其自有分銷渠道來實現營收,但畢竟是自己掌控,還可以獨占大部分收益。這種類似眾籌的新模式下,盡管營銷效果可控,但是市場前端和渠道極有可能在別人手里,關鍵數據不為自己所控,令某些人不爽,故而不愿意去試。
話說回來,有比沒有強。你不去做,會有別人做,不怕做不成,就怕端著或者斤斤計較小算盤。就像本節小標題中提到的“賽道”至關重要:不僅關注選手和起點,更關注你是否有前瞻性地站在了正確的賽道上——擁有先發優勢,一出發就贏了一個馬身。
而類似APP STORE的產品研發模式,就是一個全新的賽道,起跑線上競爭者寥寥,選手只是BAT們。傳統、保守、割據的保險公司還擠在原來的賽道上,等于遭遇“降維攻擊”。當競爭已經不在一個層面上,就會發生“滅掉你,與你無關”——這就是去年年初,平安馬明哲擔憂BAT的具體體現之一。
——保險產品屬性的創新
好在仍然存在保險公司能一展所長的領域,就是“思考”——別笑,是保險產品的“屬性”創新的思考,比如精算定價、產品形態和要素等等。
互聯網上,短期、簡單、低價保險好賣,長期、復雜、高額保險難賣幾成定局,導致保險公司在產品創新方面的思路成為“拼命改良長期險,期望通過變相的短期險實現良好的營收”。
本文不打算多談高大上的精算(那玩意有用無趣),只聊幾句擦邊兒的:一是精算在技術層面需要創新,包括數據獲取、重新建模,但本質不會變;二是別把利潤看得太重,先考慮獲客、拿數據、圈地、樹品牌;三是要兼顧簡單和個性化,也就是不能弄個復雜的費率表,同時要照顧到不同情況的人的差異——這才是考功夫的。
目前保險產品形態創新,在“簡單”的原則下,多集中于以下幾方面:
√ 投、被保險人關系
如投保人與標的沒有直接的“可保利益”,但通過“某種”變通之法可以規避“無可保利益不能投保”的限制,好處是可以把看似不相關的人拉進來、擴大目標用戶群,“求關愛”、“錢罐子”皆然;
√ 保險功能單一化,即“責任拆細”
把復合形態的保險責任分解開單獨賣,用戶選擇余地更大,降低門檻,即“碎片化”,比如有人提出仿照防癌、女性重疾的模式,將某些重大疾病拆零單賣;
√ 保額/保費,即性價比提高
要么高額低保費,要么干脆低保額免費——不過免費的誘惑力越來越差,得明鑒;
√ 保障年期短期化
即有效期普遍縮短,再通過自動續保來實現間接長期險。好處是短期險給客戶的心理壓力較小,比如一年期的防癌險;
√ 交費頻次:靈活
要么一次性,要么剁成餃子餡,每半年、季度、每月交一次。好處是提高用戶接觸頻次,夾帶私活、干點別的事兒的機會大大增加,壞處是會有人嫌煩。靈活處理方法是先允許客戶月交,同時允許方便地自行更改;令人討厭之處是的需要更為靈便的系統功能,有開發工作量和成本投入,IT會頂嘴;
√ 交費年期:還是靈活
固定交費年期可否考慮變化?傳統保險中,有“增額交清”、“減額交清”、“緩交”一類的可選權益,但很少有人能知道、知道了也弄不懂,誰能下點功夫,讓這事兒簡單明白呢?供樓中段可以隨時一次性交清,大伙兒都懂,為啥到了保險這里就非得云山霧罩呢?
要是誰買了幾張保單,每年不記得啥時候該交哪張保單的保費,能不能統一,弄個類似銀行的“歸集”功能出來,讓用戶不用質疑自己的記憶力?
別告訴我說行不通,只能說明你不愿意思考——要知道,買了幾張保單的,可是你的優質客戶,花點銀子做點兒業務規則優化和系統優化,絕對值得!要是精算也嫌煩,就換了他老大!
√ 支付:這個真沒啥好說的,借道第三方支付吧
都琢磨著自己也弄個第三方支付牌照,且累著呢,老百姓也嫌煩。第三方支付的額外好處,是可以間接驗證、規避“代簽名”的風險。
√ 保險費:可能是唯一“顛覆”的地方
保險不花錢行不?開什么玩笑!
我可以用信用來買保險嗎——保險公司成為信用銀行,每個人的信用可以當保險費,可以抵押、貸款嗎?信用卡可以把信用當錢,保險行不行?保險本來不就是有60天的寬限期嗎?再長一點行不?保險公司手里攥著一大把個人或者企業信用,是不是可以拿來投資賺錢?
當然,保險公司得有一套信用評價體系,這就不是某個保險公司的事情了,得異業聯合。這時候,多種金融牌照的公司就體現出優勢了。照這個趨勢下去,你會看到一個新玩意兒:信用貨幣化,真正的虛擬經濟就來了。比如最近業內比較關注的《抗癌公社》,已經有了不用先交保費的雛形。
“該言論天方夜譚!”——真的嗎?
√ 告知問卷
一個必做的事兒是簡化,有了信用數據就可以大大簡化,其余的都懂不贅述;兩個可選的事兒是:游戲化和增值服務。
游戲化是指將枯燥乏味的健康和財務問卷中設立激勵機制,類似游戲、任務積分,部分問題還可以琢磨一下是否可以分享:我不抽煙我自豪,沒有貸款我驕傲。
將問卷與健康管理、財務管理融合起來,買保險時有配套的各種增值服務。這事兒已經有不少保險公司在琢磨了,只是目前的做法是太機械,買保險的時候才去做。比較可取的做法是用別的事兒來養著客戶,積累數據,順水推舟水到渠成。
這也是所謂“互聯網思維”指導下的產物:別急著要錢,弄點橫向跨界的東西先讓客戶爽,降低填寫問卷和抵觸門檻,拿到自然是忠實用戶。就像看上個姑娘,別急著馬上上床,得表白、送花、哄著……
√ 猶豫期之類的雜七雜八
寬限一些又何妨?給多點信任又何妨?怕,只是因為手里沒有與信用相關的數據,猶豫期長一點,給銷售人員的壓力也大一些,對保單品質也更有保障。
或者生效時間點的靈活變通。既然卡單業務可以指定生效期,那么我可不可以指定未來若干年后開始生效呢?看似期貨、樓花一般奇葩,但未必不行。
√ 營銷包裝
普遍采用網絡化語言、視覺或者交互風格是營銷包裝的著力方向,不過似乎總也離不開的規范嚴謹,有少數企業曾嘗試破下限,結果適得其反。
這方面泰康和陽光的營銷包裝相對好。在簡單易懂、親和有趣、重點突出之間實現了平衡,但最近富德的錢罐子則有點失衡,雖說還不知道最終效果,但總覺得想塞太多東西進去,顯得擁擠。
小結:產品研發方面的三個關鍵點
一是產品創新的出發點是如何優化用戶體驗——用戶在了解、接觸、獲取、使用保險產品全生命周期中改造流程和用戶進入路徑,如何覺得爽,值得花心思、花銀子。
二是行業的痛點是信用等前端數據的缺失。適用于保險乃至整個金融行業的、廣泛來源的信用數據,是大數據的重要構成,刻不容緩。
三是橫向跨界,以人為中心,納入更多健康和財務元素。雖非本文重點,不過想象空間最大。
三、溝通創新
——渠道管控
行業喜歡宣傳保險的理念(功能與意義)、品牌、產品與服務、健康與理財,包括傳統的紙媒、廣電、口口傳播,以及PC和移動兩類終端的網站、微博、微信三大渠道,保險無孔不入。
有種說法是“互聯網能改善保險銷售誤導”,但事實似乎不給臉:保險公司無法控制代理人在微信上建微店,在網絡上傳雞湯。大量代理人自建訂閱號,內容充斥抄襲的成功學、雞湯、垃圾甚至誤導,比如“不買保險就是不負責任”、“X名人買高達XXXX萬保險”、“馬云說保險”、“XXXX停售”,以及著名的“廣深試點遺產稅,全國即將開始”等,不少圈內人都在公開抵制。
抽樣觀察到多個代理人微信,發現其因大量的雞湯導致被拉黑,但卻不自知——尤其是新人,到底也沒明白最后的控制權掌握在用戶手上。
互聯網不僅沒能遏制銷售誤導,反而在放大劣根性。保險公司一方面自建官微官博以正視聽,另一方面卻對代理人的網上行為放任自流,修復品牌和行業名聲的速度趕不上被破壞的速度。
所以,傳播之前,先管好自己代理人的嘴巴、攘外先安內才是當務之急,否則一切都是白扯。
√ 微博與微信
微博雖式微,但開放性還在,與微信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分離運營也不可取,條件允許的話,最好的策略是互為輔助補充、互相聯動,由同一團隊統一運營,以便于統籌、調度、協作。
微博可以發布高頻次、營銷活動或事件營銷等公開內容,而微信則可用于運營銷售和交易、服務等深度、低頻的內容。
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都需要具備兩方面的考慮:一是要明白互聯網傳播是基于多維網狀結構,存在多個節點,而不是線型的;二是方案設計千萬不能YY,單一的保險主題幾乎沒法兒穿透第二層(第一層往往是保險公司自己的員工)。
所以方案設計如何能實現核裂變的鏈式反應傳播,還真不是保險公司的基因能干的出來的。外包吧!
√ 網上與網下的路徑
保險公司們都在盯著微博微信的時候,一路不通再試一路,終于爬到了新的風口:O2O——線上獲客、線下成交。雖說走了彎路,但再回頭也來得及,這不是合眾、太平都有了一點點心得嗎?
穿上了O2O的新鞋,但路數還是老的,不過是十幾年前數據挖掘營銷的新叫法。當大家都聚焦到偉光正的微博微信,埋頭瞎撞的代理人們,卻無畏地闖進另一番新天地、趟出一條新路:陌陌!
雖說有知名大腕兒的微博也有幾十萬的粉,但除了滿足虛榮心毫無效益。倒是陌陌腳踏實地地提供了周邊的各種生意圈——啊不,興趣群,加群、聊天,再加微信、走到線下……相識于陌陌、相交于微信、成交于線下——路徑清晰,效益明顯。
或許,連陌陌和微信自己也沒想到,彼此之間的前后鏈條關系,在保險行業中居然是被這樣定位的。
√ 二維碼誤區
好東西卻未必能用出好的效果,弄出來了發現沒人掃!
原因不在于二維碼,而是用錯了地方。二維碼提供的只是個信息入口,而不是信息全部,既不能把所有東西都裝進去,也不能在錯誤的時機出現。
沒有任何引導的情況下,即便是免費的也不會有人去掃保險二維碼。畢竟,掃不掃二維碼的決定權,不在手機而在人,人是讀不懂二維碼的。
——接觸頻度與內容運營
保險——尤其是長期人身險,被歸入耐用消費品,一直不受待見,保險公司沒辦法與客戶高頻互動而苦惱不已:要是客戶不出險、不作變更,只能每年借著催收保費的機會套套近乎。
別惦記讓消費者關注你的微信號或者下載APP了!
你不改變繳費頻次,就永遠別指望消費者關心你——除非你幫TA賺錢,才有機會名正言順地接觸用戶,這也可以理解為保險公司力推理財保險、引入健康元素的額外考慮之一。
但是——內容運營才是真靠功夫的地方——即便真的有機會多次接觸用戶了,你能給用戶什么?連二連三的促銷活動,還是新品推介,或者是灌輸什么姿勢、理念?或許過不了三個月,你就會發現自己技窮,哪怕是找外面的代運營也無法改善,仍然是拼湊和重組的軟文。
別氣餒,這一尷尬不獨保險行業才有,所有行業都差不多,憋不出沒完沒了的花樣,所以解決辦法也簡單,就是別總惦記賣保險,單純一點,“玩”——帶著客戶一起玩就是了。
——品牌怎么辦
互聯網上,品牌的影響力比線下更重要。在產品和服務同質化的情況下,唯一能讓消費者優先選擇你的,只是品牌,因此花心思、投資源做品牌是基礎、是第一要務。
小公司取道理財保險產品脫穎而出,也是這個道理。一筆小錢試幾個月就拿到了承諾的收益,信任、品牌也就有了。理財類保險能迅速躥紅、其他保險始終無法突破,就是這個理兒。
這是很多保險公司沒想到的意外收獲,恰好用“可以驗證的短期收益,無意之中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影響力”,進而可以借此帶動其他產品的銷售,也會對其他渠道的銷售有間接的促進作用。
所以,在互聯網上為品牌花銀子,實在很劃算——只是,錢得花對,別傻乎乎地光投百度關鍵字。
“溝通”部分小結
首先,這個環節應該叫“溝通”,而不是“傳播”,不要單向光說不聽,還要降低姿態、平等交流,得真拿用戶、客戶、消費者當回事兒。
其次,溝通渠道得“清淤”,為品牌值得花錢,別網上網下各管一塊,得有人統籌、協同作戰。
第三,溝通有序,選用正確的渠道,還得琢磨好前后次序、內容運營。別板著臉說教,用戶會無感的。
總結
上述內容,要么是陳年經驗的翻新,要么是站在別人窗外窺探之后的揣測,要么是自己胡亂try的總結,各位看官就當走累了、喝杯茶,千萬不要低頭狂奔、錯過了一路美景。
行里有句話: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兒,排列組合就是創新。前面啰嗦了那么多,其實無非是創新方法的組件兒,還夠不上“方法論”。所以,最后的總結只是這一張圖,你要玩的時候,就按圖索驥,在每列中挑上那么幾項、重新設計、串聯就好。
創新無非就是模組的排列組合。如果你能找到對應的案例,說明這杯茶還沒有發霉。試試看吧。
微博地址,微信公眾號:靠譜保 郵箱:wujun@kaopubao.com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biao)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