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夏季F&M節】“出門問問”CEO李志飛:那些牛逼的工程師適合創業嗎?

創投分享會注:李志飛是基于語音識別、語義識別的移動應用“出門問問”CEO,也是創投分享會2014年夏季版F&M節深圳站的主要演講嘉賓之一,他的演講主題是“工程師 / 科學家創還是不創不是個問題”。以下是他演講的主要內容,創投分享會進行了編輯。
我首先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是“出門問問”的CEO,“出門問問”是智能移動語音搜索的應用,我們是Google Glass上面第一個中文的語音搜索,去年被微信官方推薦為十大公共賬號之一,我們同時也有手機上的APP。“出門問問”是典型的技術型公司,我們有很多自己的技術,基本上國內所有跟你吃喝玩樂相關的信息都是我們后面搜索的內容,我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工程師或科學家。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做這個公司時遇到的困惑和疑問。
創業定位:你到底要跟誰做生意?
作為一個工程師創業,第一個要回答的問題到底是要做2B還是2C。工程師跟其它創業者不太一樣,他有自己的一套技術,這套技術可以提供給很多第三方,因為很多第三方公司不一定有自己的技術背景,你可以把技術提供給第三方,這是2B;同時也可以自己開發面向消費者的產品2C。
我們這個公司是典型的面臨這個決策的公司。我們跟外界講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映是我們的技術能不能提供給他們用。我們在創業初期花了很多時間跟很多公司合作,包括中國很多大公司,我們跟他們每個公司都做了一些產品上的原型,但是最后沒有上線,現在上線的又搞語音搜索。如果我們的目標最終是做用戶端2C的產品,這種合作最終來說是沒有太多意義的,無非是浪費了很多時間、還有你跟很多合作者做了很多事情,但最后都上不了線。在中國,作為技術提供商,大公司認為比較重要的技術還是自己做,而不是用別人的。如果首先沒有想清楚,后面會越來越痛苦。比如2B的話需要一半的銷售,要有很多銷售,但是不需要產品人員,你只需要把技術提供給第三方。但是作為2C的產品公司,這時候你可能一個銷售都不需要。如果前面沒有想清楚,后面會越來越痛苦,而且越來越難以轉型。
技術是1,包裝營銷什么的,都是后面的0
第二個問題是:技術到底有多重要。技術對一個技術型公司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基礎,而且作為一個技術人員創業,這是你的核心要素。因為互聯網的營銷模式也不一定是你能夠學會的,如果你能把技術做到極致,是有一定核心競爭力和壁壘。
但是技術肯定不是全部,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說,技術是1,再怎么好也就是1分而已。如果作為一個2C的公司,你得有用戶的思維,理解用戶的需求,怎么用到你這個技術,轉化成能夠幫助用戶的產品,包括后面的營銷思維,因為有了后面的東西可能變成100分,1000分,10000分,你作為2C的公司需要很強的綜合能力,不僅需要技術,還有后面很多東西,這是2C和2B不太一樣的方面。
作為一個工程師,我有一個比較好的地方,這里講的是工程師思維。第一我們是技術驅動,能用技術的絕對不要用人。比如我們做語音識別,我們需要很多標本數據,我們可以出很多錢叫很多小姑娘來標數據,但是我們調用了很多語音識別引擎,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省很多錢,而且可以很快速地解決數據標識的問題。在別人看來這些完全可以外包給別人的,但最后都是我們自己做,做出一個通用的平臺,使得人要做的事情非常少。
第二個效率至上,工程師喜歡把很多東西自動化,變得很高效。這時候作為工程師的思維方式是一定要強調效率,能夠用一塊錢解決的不要用兩塊錢。再舉一個語音識別的例子,很多公司做語音識別,百度、騰訊這些公司做語音識別,他們可能一上來就要幾千、幾萬個小時的數據,幾萬臺機器。但是我們作為初創公司,我們從幾百個小時和幾臺機器做語音系統。
第三個特點是做的事情是可拓展的,通用的,這里面包括商業模式。我們現在完全不會考慮短期是不是能夠賺一些錢,包括2B給別人提供服務賺到錢,這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有一個可拓展的系統,谷歌現在員工休假2個月,谷歌都不會少賺一分錢,甚至更多。
理想主義的工程師遇到創業現實,怎么辦?
前面講到的都是工程師的優勢,工程師很多時候是理想主義的,而且覺得自己很牛,覺得全世界都沒有他牛,這是他的理想。但是現實又是很殘酷的,尤其是當你從大公司跳出來創業的時候是非常殘酷的,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幾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主要是大家想創業的話想想這些問題是否愿意面對。
第一是招聘。你覺得你的技術很牛,而且招聘廣告都說我們一起改變世界,這說起來非常容易。包括我自己,因為我做智能語音處理這塊還可以,在國內很多學生見我都叫李老師,但是當你說能不能加入我們公司跟我一起創業,人家立馬說對不起,跟你講一堆理由,我家里怎么樣,希望到大公司混幾年。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當你在大公司的時候有很多光環可以吸引很多人,當你自己創業的時候立馬就變成屌絲,很多非常崇拜你的人都不一定會加入到你這個公司,這是必然會遇到的一個問題,招聘在創業公司里面是最難的。我發現另外一個現象,尤其在中國,現在有理想的年輕人很少,還是非常現實的。我們很容易招到海外很好學校的人,比如斯坦福、哈佛,但是國內完全不是這樣。
第二個是融資。技術人員有一個特點,看到報道說今天誰融到了多少錢,技術人員就會說這個公司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為什么能融到這么多錢。在技術人員眼中認為技術才是值錢的,但是很多投資者是金融出身,他們看不到技術,而更多看到的是商業模式,包括前面賣米粉的同學,這是一種新的模式,可能顛覆之前很多東西,這個VC他能理解。但是你跟VC講技術,第一他對技術沒有熱情,第二他沒有判斷能力。這是中國的現狀,而美國很多VC自己就是博士畢業,他自己對技術有追求和判斷,中國這方面還是有差距的。
第三是媒體。很多技術人員都覺得技術非常牛逼,理想非常遠大,要改變整個世界,經常跟媒體講的都是非常宏大的理想。我記得剛從美國回來的時候,我跟一個媒體記者花了兩個小時講人工智能,我看他聽得如癡如醉,覺得效果達到了,最后寫出來的跟自己寫的一樣。但最后出來的文章是非常小的一篇文章。這就是技術員跟記者的差異,因為記者沒有這個背景,沒有這個能力或者沒有這個興趣。我后來跟媒體打交道都是讓他們先列出一個列表,這樣的效果反而更好,而且花十幾分鐘就解決了。
第四是用戶。現實是很殘酷的,永遠是看不到技術的,他不理解你的技術是干嘛的,他關心的是這個技術有沒有用,好不好玩,男生最多問的是附近有沒有美女,而女生一上來就問我是男的還是女的。這也是技術人員理想跟現實的差距。后面還有很多例子,比如面對政府,面對員工,內部管理,有很多例子,由于時間關系就不再講了。
這里講了很多挑戰,大家覺得工程師就完全不適合創業了,并不是這樣的。前面的問題是任何人都會遇到,比如我看到很多非工程師出身的人,他為了讓工程師干活真的什么手段都使上了。每一個創業者都會面臨很多挑戰,并不是只有工程師才會遇到。社會推進的原動力肯定是技術,而不是新的模式或概念,我說的是巨大的改變,而不是小打小鬧的東西。有一種新的技術才會出現新的模式,出現新的商業上的成功。
世界上很多偉大的公司都是工程師創建的,這里包括產品經理,產品經理是參與構建產品非常重要的角色。這里面無論是比爾·蓋茨,還是蘋果、Facebook的創始人等。無論是在大公司做工程師想創業的,我覺得可以出來,因為在大公司實在無聊,而創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如果你已經創業了,遇到很多困難,這沒關系,因為你遇到的困難別人都會遇到,你跨過去了就可以成功。
我首先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是“出門問問”的CEO,“出門問問”是智能移動語音搜索的應用,我們是Google Glass上面第一個中文的語音搜索,去年被微信官方推薦為十大公共賬號之一,我們同時也有手機上的APP。“出門問問”是典型的技術型公司,我們有很多自己的技術,基本上國內所有跟你吃喝玩樂相關的信息都是我們后面搜索的內容,我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工程師或科學家。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做這個公司時遇到的困惑和疑問。
創業定位:你到底要跟誰做生意?
作為一個工程師創業,第一個要回答的問題到底是要做2B還是2C。工程師跟其它創業者不太一樣,他有自己的一套技術,這套技術可以提供給很多第三方,因為很多第三方公司不一定有自己的技術背景,你可以把技術提供給第三方,這是2B;同時也可以自己開發面向消費者的產品2C。
我們這個公司是典型的面臨這個決策的公司。我們跟外界講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映是我們的技術能不能提供給他們用。我們在創業初期花了很多時間跟很多公司合作,包括中國很多大公司,我們跟他們每個公司都做了一些產品上的原型,但是最后沒有上線,現在上線的又搞語音搜索。如果我們的目標最終是做用戶端2C的產品,這種合作最終來說是沒有太多意義的,無非是浪費了很多時間、還有你跟很多合作者做了很多事情,但最后都上不了線。在中國,作為技術提供商,大公司認為比較重要的技術還是自己做,而不是用別人的。如果首先沒有想清楚,后面會越來越痛苦。比如2B的話需要一半的銷售,要有很多銷售,但是不需要產品人員,你只需要把技術提供給第三方。但是作為2C的產品公司,這時候你可能一個銷售都不需要。如果前面沒有想清楚,后面會越來越痛苦,而且越來越難以轉型。
技術是1,包裝營銷什么的,都是后面的0
第二個問題是:技術到底有多重要。技術對一個技術型公司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基礎,而且作為一個技術人員創業,這是你的核心要素。因為互聯網的營銷模式也不一定是你能夠學會的,如果你能把技術做到極致,是有一定核心競爭力和壁壘。
但是技術肯定不是全部,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說,技術是1,再怎么好也就是1分而已。如果作為一個2C的公司,你得有用戶的思維,理解用戶的需求,怎么用到你這個技術,轉化成能夠幫助用戶的產品,包括后面的營銷思維,因為有了后面的東西可能變成100分,1000分,10000分,你作為2C的公司需要很強的綜合能力,不僅需要技術,還有后面很多東西,這是2C和2B不太一樣的方面。
作為一個工程師,我有一個比較好的地方,這里講的是工程師思維。第一我們是技術驅動,能用技術的絕對不要用人。比如我們做語音識別,我們需要很多標本數據,我們可以出很多錢叫很多小姑娘來標數據,但是我們調用了很多語音識別引擎,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省很多錢,而且可以很快速地解決數據標識的問題。在別人看來這些完全可以外包給別人的,但最后都是我們自己做,做出一個通用的平臺,使得人要做的事情非常少。
第二個效率至上,工程師喜歡把很多東西自動化,變得很高效。這時候作為工程師的思維方式是一定要強調效率,能夠用一塊錢解決的不要用兩塊錢。再舉一個語音識別的例子,很多公司做語音識別,百度、騰訊這些公司做語音識別,他們可能一上來就要幾千、幾萬個小時的數據,幾萬臺機器。但是我們作為初創公司,我們從幾百個小時和幾臺機器做語音系統。
第三個特點是做的事情是可拓展的,通用的,這里面包括商業模式。我們現在完全不會考慮短期是不是能夠賺一些錢,包括2B給別人提供服務賺到錢,這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有一個可拓展的系統,谷歌現在員工休假2個月,谷歌都不會少賺一分錢,甚至更多。
理想主義的工程師遇到創業現實,怎么辦?
前面講到的都是工程師的優勢,工程師很多時候是理想主義的,而且覺得自己很牛,覺得全世界都沒有他牛,這是他的理想。但是現實又是很殘酷的,尤其是當你從大公司跳出來創業的時候是非常殘酷的,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幾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主要是大家想創業的話想想這些問題是否愿意面對。
第一是招聘。你覺得你的技術很牛,而且招聘廣告都說我們一起改變世界,這說起來非常容易。包括我自己,因為我做智能語音處理這塊還可以,在國內很多學生見我都叫李老師,但是當你說能不能加入我們公司跟我一起創業,人家立馬說對不起,跟你講一堆理由,我家里怎么樣,希望到大公司混幾年。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當你在大公司的時候有很多光環可以吸引很多人,當你自己創業的時候立馬就變成屌絲,很多非常崇拜你的人都不一定會加入到你這個公司,這是必然會遇到的一個問題,招聘在創業公司里面是最難的。我發現另外一個現象,尤其在中國,現在有理想的年輕人很少,還是非常現實的。我們很容易招到海外很好學校的人,比如斯坦福、哈佛,但是國內完全不是這樣。
第二個是融資。技術人員有一個特點,看到報道說今天誰融到了多少錢,技術人員就會說這個公司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為什么能融到這么多錢。在技術人員眼中認為技術才是值錢的,但是很多投資者是金融出身,他們看不到技術,而更多看到的是商業模式,包括前面賣米粉的同學,這是一種新的模式,可能顛覆之前很多東西,這個VC他能理解。但是你跟VC講技術,第一他對技術沒有熱情,第二他沒有判斷能力。這是中國的現狀,而美國很多VC自己就是博士畢業,他自己對技術有追求和判斷,中國這方面還是有差距的。
第三是媒體。很多技術人員都覺得技術非常牛逼,理想非常遠大,要改變整個世界,經常跟媒體講的都是非常宏大的理想。我記得剛從美國回來的時候,我跟一個媒體記者花了兩個小時講人工智能,我看他聽得如癡如醉,覺得效果達到了,最后寫出來的跟自己寫的一樣。但最后出來的文章是非常小的一篇文章。這就是技術員跟記者的差異,因為記者沒有這個背景,沒有這個能力或者沒有這個興趣。我后來跟媒體打交道都是讓他們先列出一個列表,這樣的效果反而更好,而且花十幾分鐘就解決了。
第四是用戶。現實是很殘酷的,永遠是看不到技術的,他不理解你的技術是干嘛的,他關心的是這個技術有沒有用,好不好玩,男生最多問的是附近有沒有美女,而女生一上來就問我是男的還是女的。這也是技術人員理想跟現實的差距。后面還有很多例子,比如面對政府,面對員工,內部管理,有很多例子,由于時間關系就不再講了。
這里講了很多挑戰,大家覺得工程師就完全不適合創業了,并不是這樣的。前面的問題是任何人都會遇到,比如我看到很多非工程師出身的人,他為了讓工程師干活真的什么手段都使上了。每一個創業者都會面臨很多挑戰,并不是只有工程師才會遇到。社會推進的原動力肯定是技術,而不是新的模式或概念,我說的是巨大的改變,而不是小打小鬧的東西。有一種新的技術才會出現新的模式,出現新的商業上的成功。
世界上很多偉大的公司都是工程師創建的,這里包括產品經理,產品經理是參與構建產品非常重要的角色。這里面無論是比爾·蓋茨,還是蘋果、Facebook的創始人等。無論是在大公司做工程師想創業的,我覺得可以出來,因為在大公司實在無聊,而創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如果你已經創業了,遇到很多困難,這沒關系,因為你遇到的困難別人都會遇到,你跨過去了就可以成功。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