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像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不愿意”在A股上市?

9月19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正式登陸紐交所。發行價為68美元,敲響開市鐘的那一刻,八張陌生的面孔正在臺上接受整個世界的注目,他們是今晚的敲鐘嘉賓。這是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IPO。它的開盤價92.7美元,較發行價上漲36.3%,市值2285億美元,一舉超越Facebook、亞馬遜、騰訊和eBay,成為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
而就在前幾天的9月16日,國內A股市場上演了一出高臺跳水秀。上證綜指盤中跌破2300點關口,盡管有權重股集體護盤,但創業板以及題材股的大幅回落,最終帶領滬深指數雙雙暴跌。截至收盤,上證綜指報2296.55點,跌42.59點,跌幅1.82%,深證成指報7921.07點,跌191.58點,跌幅2.36%。而就在2月25日,A股滬綜指與深成指分別暴跌2.1%、3.2%,創業板更是出現近5%的斷崖式暴跌。
從2000年7月19日A股首次站上2000點,14年過去了,卻回到了2000點的原點。中國股市就像一個裹腳的老太,如此的步履蹣跚。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資本市場,代表著中國經濟最活躍因素的互聯網創業者們卻找到了新生。從新浪、網易、百度到金融界、攜程、前程無憂、盛大、優酷,再到唯品會、去哪兒、汽車之家,還有今年剛上市的京東、阿里,真可謂墻內開花墻外香。它們在這里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卻影響著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勢。賺中國人的錢然后給美國股民分紅,而中國的無數股民卻仍然在水深火熱中煎熬。設想一下,如果它們都是在國內上市,或者現在給它們一個重回A股的機會,中國的股市會至于蟬聯全球熊市之冠嗎?讓互聯網公司來拯救我們的A股,如何?
目前國內A股上市的企業,真正在玩互聯網的只有樂視和蘇寧等為數不多的幾家,凡是涉及互聯網概念的股票都被爆炒。互聯網標的的企業給投資者的誘惑力毋庸置疑。但為何互聯網公司都不愿意在A股上市呢?老兵一一分析如下。
VIE結構成為了“體制障礙”
不是互聯網公司不愿意在A股上市,而是無法達到國內上市的條件,最大的障礙的就是VIE結構。VIE結構,鑄造了中國互聯網的黃金十年,也締造了中國互聯網的今天。何為VIE結構?先給大家做個簡單的科普。
在14年前,當互聯網行業還是荒蠻之地時,一群先行者率先在這片土地上開墾荒地,就在他們窮得揭不開鍋的時候海外的投資者們給他們送來了白花花的銀子,幫助他們渡過了危機。當然,這銀子不是白給的,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占有股份。但國內的互聯網市場可不是隨便誰都可以進入的,例如辦個ICP至少國外友邦就不可以進來,自己又缺錢花,國際友人的權益又要得到保障,怎么辦呢?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想到的方法是先在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一般是開曼群島)注冊個母公司,其實就是個空殼,然后在國內注冊一家子公司負責開荒業務,通過協議來讓國內的公司從屬于母公司,這就是我們常說的VIE結構。國內的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是此結構,包括百度、阿里等。
為什么說VIE結構會構成障礙呢?這是因為這個看似完美的結構對于國內的監管是個問題。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情況不知道如何核查。更麻煩的是資金流動復雜,在股權安排方面經常存在的對賭條款等特殊承諾,其合法性也無法查證。真出了問題怎么辦?怕麻煩的有關部門自然不愿意去冒這個風險讓他們進來。
外資境內上市面臨法律障礙
互聯網公司在國內上市碰到的第二個麻煩就是法律障礙。要說法律障礙,其實早就沒有了法律層面的上市障礙,外資上市的案例早已有之。2004年,那個當年被人戲謔為垃圾股的東睦股份就因為“外資第一股”而一夜成名。其后至今已經有多達有成霖股份、海鷗衛浴、斯米克、羅普斯金、浩寧達等9家外資控股企業在A股上市。但與國內注冊的數千家上市公司來對比,這真是九牛一毛。2010年,國務院也曾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境內公開發行股票,但時至今日,外資內地上市仍未有實質性進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無法可依,沒有具體的操作細節,一直無法落實執行。例如《公司法》中關于股份公司發起、改制、公司發行的一系列具體規定,這些規定都是針對國內企業的,而外企在華上市若要具體操作,目前在法規和程序上都"無章可循"。而根據現有規定,外資在境內上市,須由商務部前置審批。但到底要哪些條件估計商務部自己都不清楚。
即使沒有法律障礙要想在國內上市也不容易,要達到國內上市門檻這些互聯網公司至少得翻個梯子才能達到。拿國內門檻最低的創業板來說,其條件就是“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一千萬元,且持續增長;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于五百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于五千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單這一條件,就把國內的互聯網公司直接秒殺了,上市前能達到此條件的互聯網公司又有幾家?對于盈利條件,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卻沒有任何限制。此外,國內的A股市場對復雜的股權結構一直并不認同,類似阿里的合伙人制度即使在香港市場也飽受爭議,尚未得到認同,但美國資本市場對于AB股權結構卻非常包容。
利益“干涉者”的多頭監管
解決了法律、政策壁壘以及準入門檻問題,接下來還將碰到的是利益糾葛問題。國內上市涉及到的部門不少,除了證監會、商務部、外管局外,還要經過所在地省政府的審批,環節不是一般的多。這其中要說最積極的莫過于商務部,外資盡快上市可以化解外匯儲備直接投資(FDI)帶來的外儲增加壓力。可證監會就未必樂意,這會增加多大的監管難度?真出了問題誰來承擔?所以我們就聽到了坊間傳聞的對于外資上市,證監會提出包括外方必須是國際知名企業、必須符合產業政策、有相當規模及經濟效益等諸多限制。如果政府部門多方利益沒有協調好,互聯網公司回歸A股依然會是遙遙無期。
即使排除了以上困難,上市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國內上市采取的是審批制,跟在美國注冊上市完全不同,長達一兩年的漫長審批制不是每家互聯網公司都能等得起的,如果他們當年在國內等待上市,估計早已熬不過當年的互聯網泡沫期夭折了。而證監會自己的數據告訴我們,要想在國內上市,在你的前面還有幾百家企業排隊,互聯網公司要想國內A股上市,少說也要一年半載吧,況且國內至今并沒有專門為互聯網行業開啟綠色通道的制度和先例。
以上問題都解決了是不是互聯網公司就愿意在國內上市了呢,如果你是這樣想的,那就大錯特錯了。現在的聚焦點已經發生了逆轉,包括阿里京東在內的互聯網公司是否愿意在A股上市?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資本渴求更多,A股過于“穩健”
資本永遠是逐利的,互聯網的先行者和投資人亦是如此。國內A股市場設有10%的漲跌幅限制,根本沒辦法滿足互聯網企業及海外投資人對于市夢率的狂熱追求。如騰訊、百度,或者阿里巴巴,要是在國內上市估計市值要打個折。
影響力決定市場。如果你有件值錢的古董,你是愿意拿到像菜市場一樣的A股市場還是跑到像王府井百貨一樣的海外市場去賣呢?去美國資本市場上市多牛A啊,這是實力的象征,走路都能抬起頭啊,對提振業績也有益處啊。再加上國內上市條件如此苛刻,那么多條條框框,你說他們愿意跑來折騰嗎?更蛋疼的是,在國內A股上市了,受政策影響的因素太多,行政干預太多,投資的國外友人受不了。
在阿里上市后,BAT三大巨頭都已經在海外登陸資本市場,而還未上市的優質互聯網資產已經所剩無幾,國內A股市場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更開放的視野去引入包容互聯網企業,讓國內股民共享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的豐碩果實,這考驗的是監管層的智慧,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來!
我是電商(shang)老兵(bing)斗牛士(shi),互(hu)聯(lian)網戰略分析師,關注傳(chuan)統產業的互(hu)聯(lian)網轉型(xing)。歡迎關注微信賬戶:torero2013(個人(ren)微信torero2012),每周更(geng)新(xin)獨家電商(shang)研究(jiu)干貨,新(xin)浪微博賬戶:@電商(shang)老兵(bing)斗牛士(shi)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