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rgate:一場由女開發者性丑聞引發的大討論

如果你對Gamergate一詞感到無比困惑,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
Gamergate,即“玩家門”,是一場在過去幾周內席卷歐美游戲圈的大討論,甚至可以說是一場游戲玩家同游戲媒體之間的戰爭,討論涉及游戲媒體腐敗、游戲產業性別歧視與濫用女權主義等多個角度。事情的經過錯綜復雜,即便對于歐美游戲圈圈內人士而言也很難消化。
如果你擁有一顆八卦之心,對歐美游戲圈的“gossip girl”感興趣的話,不妨跟隨葡萄君一探究竟。
(警告:前方有巨坑,非戰斗人員請勿輕易嘗試)
緣起:獨立游戲開發背后的私人戀情
一切都源于一位慘遭背叛的癡情男子與他博客上聲淚俱下的控訴。
當Eron Gjoni帶著滿腔燃燒的怒火與一顆破碎的心,言辭激烈地記錄下他被女友Zoe Quinn——獨立游戲《抑郁自白(Depression Quest)》的開發者——背叛的前因后果時,他一定無法想象到,這些繁冗拖沓、包含羞憤與傷痛的文字會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并引發游戲圈內一場玩家與游戲媒體之間的戰爭。
兩人的故事很俗套,無非是純情男遭遇綠茶婊。因遭背叛而惱羞成怒的Eron Gjoni于8月16日在worldpress博客上中列舉前女友Quinn種種劣跡時透露了她的不少私人信息,包括她的網絡聊天記錄,并指責她在兩人交往期間與至少五名游戲相關從業者有染。這五人之中唯一一位隨后得到其他渠道證實的正是知名游戲媒體Kotaku與Rock-Paper-Shotgun的撰稿人Nathan Grayson,而他的身份隨后成為了點燃這場曠日持久的網絡大爭論的導火索。
網友紛紛推測Quinn利用身體換取游戲媒體對其開發的獨立游戲《抑郁自白》的正面評價,幫助游戲順利登陸Steam平臺。盡管之后網友反映Grayson除了曾在一篇關于一場失敗的game jam的報道中提及這款游戲的存在外從未對游戲進行過評論,但輿論似乎已牢牢鎖定了游戲開發者與媒體之間的親密關系,將其視作游戲媒體腐敗的證明。
擴散:沉默的媒體與“輿論審查”
按照通常媒體熱衷捕風捉影,擅長上綱上線的一貫作風,這件事應該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占據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然而或許是事件切實地觸及到了游戲產業背后錯綜復雜的關系鏈,又或者是為了保護這名女開發者免受更多的騷擾和攻擊,這一次媒體們集體沉默了。
Kotaku、Polygon、Rock-Paper-Shotgun、IGN、Destructoid、The Escapist等知名游戲網站都對此事閉口不談;部分編輯聲稱此事純屬私人恩怨,與游戲網站毫無瓜葛。
可以理解媒體們試圖通過保持靜默幫助輿論早日隨時間而平息,然而世事難料,事態義無反顧地朝著相反方向飛奔而去。媒體們遮遮掩掩的態度在一些玩家看來恰恰是其“心中有鬼”的最好證據,他們因此確信游戲媒體與開發者之間確有過分親密的關系并且不再會扮演玩家利益保護者的角色,甚至有評論將局面上升至 “輿論審查”的高度。
當然,媒體們的集體沉默并不是“輿論審查”論的唯一誘因。
8月17日,Youtube播客 Mundane Matt 就Zoe Quinn的話題發布了一個視頻,討論了游戲產業中的地下私情以及所謂“社會正義戰士”(Social Justice Warriors,泛指那些喜歡在游戲評論中探討性別歧視、恐同癥等社會正義話題的媒體人)的虛偽。
視頻僅有小部分觀點贏得了零星觀眾的贊同,大部分內容被視為作者淺薄的主觀臆測。然而緊接著,這段視頻由于Zoe Quinn發布的一則DMCA(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數字千年版權法案)版權聲明而遭屏蔽,Quinn聲稱視頻中盜用了多張《抑郁自白》中的圖片,最終這個聲明被撤回。
隨著Mundane Matt的視頻遭屏蔽,另一位Youtube播客Internet Aristocrat (曾用名Jim81Jim,長期致力于批判“社會正義戰士”)按捺不住發聲,他于8月18日發布視頻,以極富煽動性的辭藻進一步挖掘這件八卦緋聞,并義正言辭地批判當下的游戲媒體行業所面臨的暗箱操作與腐敗思想盛行的混亂局面。
與此同時,另一位Youtube名人、星際解說Totalbiscuit/the Cynical Brit(真名為John Bain,此前曾對抗過他自己的Youtube頻道中的DMCA版權聲明)也在他的Twitter上就此事發表評論。盡管他在評論中盡可能的保持中立與理性的態度,但他很快遭到了獨立游戲開發者們(包括《Fez》的開發者Phil Fish)的猛烈攻擊。
但這些不過是前戲,真正的劇烈動蕩發生在Reddit網站上,論壇遭到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清洗,數千條與TotalBiscuit評論相關的討論串被自動刪除。Reddit流行游戲子版塊中的數位成員曾試圖發帖解釋事件始末,結果都被管理員邀去喝茶,甚至直接被禁言。大規模的禁言操作使得事態逐漸白熱化,甚至有一個管理員被炒了魷魚,原因在于他泄露了這些禁言行為部分源于Zoe Quinn的要求。
與Reddit相同,網站 NeoGAF甚至4Chan(該網站以公開討論人性陰暗面聞名)也難以幸免,相關言論一發表就瞬間被刪除。與此同時,英國網站Gamesnosh 發表的一篇針對此次丑聞的評論文章被迅速屏蔽。正當Gamesnosh忙于聯絡他們的主機并恢復文章時,被轉載至N4G的該文章也遭屏蔽,隨后徹底消失,甚至在互聯網檔案館(Wayback Machine)中也渺無影蹤。
沉默的媒體與“輿論審查”并沒能扼殺網友對此事件的強烈好奇心,所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壓制輿論無異于火上澆油,Quinn丑聞事件(Quinnspiracy)在短時間內迅速激化, 4Chan、Tumblr與Reddit的網友開始聯合起來,挖掘Zoe Quinn的黑歷史。
前塵:厭女癥(Misogyny)VS“女權主義婊”
經過來自4chan的網友們一番努力后發現, 這次的性丑聞并不是Zoe Quinn在游戲輿論界的處女秀,她的游戲開發經歷飽含爭議,可謂驚心動魄。
早在2013年年初,Zoe Quinn將她與作家Patrick Lindsey、音樂家Isaac Schankler共同制作的文字網頁游戲《抑郁自白(Depression Quest)》提交至Steam平臺推出的“青睞之光(GreenLight)”項目,即幫助開發者進行前期市場調查的平臺。
《抑郁自白》是一款文字游戲,或者可以稱為互動小說。游戲中玩家將扮演一位飽受折磨的抑郁癥患者,情節圍繞著他的日常生活展開,包括工作見聞與社交關系。玩家將在低沉壓抑的音樂聲中閱讀大篇幅的文字和靜止的圖像,針對不同的場景做出選擇來決定后續情節的展開。這些選項背后包含一系列解析,指示游戲角色的抑郁程度,是否在接受心理治療,或是否在服用藥物。如此看來,游戲似乎缺乏足夠的娛樂性,而更多的帶有教育和科普性質。
出乎Quinn意料的是,游戲發布后惡評如潮,很多玩家言辭激烈地表示,《抑郁自白》毫無可玩性,非常“silly”,根本算不上是一款游戲。玩家甚至懷疑,開發者選擇抑郁癥這個主題,只是想站在道德的高度上綁架玩家。根據Quinn在采訪中的說法,她由于持續受到來自玩家的騷擾甚至恐嚇,最終被迫將游戲撤下。
但她并沒有就此止步,在得到少數玩家的鼓勵和來自國際獨立游戲開發者盛會 IndieCade的邀請函后,2013年10月她再一次將游戲提交至“青睞之光”,這次游戲順利通過審核在平臺發表,大量攻擊和騷擾也再次向她涌來,但這一次她選擇向大眾公開自己的遭遇。
她在twitter上聲稱遭到來自網絡社區Wizardchan(一個處男only的圖片論壇,其部分用戶被視為患有厭女癥)中網絡暴民她的人身攻擊,并貼出部分含有嚴重性別歧視與侮辱言論的截圖。根據截圖來看,似乎玩家們抗拒其游戲在于他們根本無法接受女性成為游戲開發者制作游戲。
而Wizardchan成員堅稱這些騷擾與他們無關,可能來自其他有心人或Quinn她自己,因為她的控訴開始于她第一次向Steam提交游戲并遭拒絕之后,可能是為她所謂“女游戲開發者在游戲界不公正待遇”的言論以及她的游戲賺取曝光率,確保第二次提交可以順利通過。
回過頭來看,Quinn的控訴確實不免有斷章取義、借機炒作之嫌,而當時網絡輿論也十分給力——在西方國家,女權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涉嫌侵害女性權利的行為都會被媒體輿論放大檢視。一時間,網絡上關于游戲業性別歧視與女權主義的討論沸沸揚揚(部分中國游戲媒體對此事也有報道)。
接著在2014年2月,Quinn與公關代表Maya Kramer在Twitter公開聲明反對一場由名為“The Fine Young Capitalists”(一下簡稱TFYC)的游戲開發團體舉辦的game jam活動。這是一場公開招募女性玩家為游戲提供創意的慈善比賽,旨在吸引沒有經驗的女性參與到游戲制作中來,優勝者將能親眼見證游戲的開發過程。比賽募集的資金部分將被用作比賽經費與選手獎金,其余將被捐給慈善機構。
Quinn稱她不贊同TFYC刻意強調性別的做法,并認為被招募的女性參賽者將無償工作的規則是對女性游戲開發者的冒犯。而TFYC則解釋稱這些女性參賽者僅僅只提供創意,游戲的具體內容需要開發者投入數月時間,巨大的工作量將由來自TFYC的游戲設計師們承擔。
TFYC的成員SillySlader(真名為Matthew Rappard)隨后在一個與游戲無關的子版塊聲稱由于Quinn對活動政策的質疑,Quinn的Twitter粉絲攻擊了活動的網站,并擅自公開了Rappard的私人信息(網絡流行說法為“doxxing”),同時她還收到了騷擾郵件和一封死亡威脅信。
Quinn 在Twitter上否認了這些指控,并調侃道TFYC的網站是因為遭遇了“偶然的”DDOS攻擊而崩潰。然而網友通過搜索Quinn 的Twitter歷史記錄,證實了攻擊確實與她有關。
無論事實如何,TFYC 同 Quinn之間的嫌隙就此誕生。
此后直到前男友Eron Gjoni爆料的數月時間里,網絡上開始不斷出現關于Quinn對獨立游戲與游戲新聞業影響的匿名爆料。
一位女性開發者在wordpress blog中評論道,Quinn在獨立游戲領域創造了一種針對持異議者的恐嚇文化。Tumblr賬號 “Shitty Web Comics”發表了一篇文章吐槽游戲新聞業由于散播Quinn的所作所為而受到嚴重威脅。一切的始作俑者——前男友Gjoni 后來也在blog中稱有還有數位匿名者想要公開Quinn對他們的所作所為,但恐于游戲圈對此的反響而作罷。
就在Quinn四面楚歌之時,部分獨立游戲開發者們例如Phil Fish挺身而出聲援她。當另一位游戲開發者Wolf Wozniack在Twitter上指控Quinn曾在Phil Fish的婚禮上對他進行性騷擾時,Fish留言嚴厲指責了他,迫使他道歉并收回指控。
隨后Quinn的Patreon賬號被盜將整個事件推向了高潮,泄露出的記錄顯示相當一部分Quinn的投資人為游戲媒體中的記者或編輯。在玩家們看來,這無疑坐實了游戲開發者利用身體交易換取媒體支持的罪名。憤怒的玩家們發出抗議,斥責游戲媒體界的新聞道德的眼中缺失。
激化:一封黑客“V”的來信
讀到這里,如果你認為此前評論被大規模刪除、玩家譴責媒體道德缺失以及陰謀論盛行的局面還不夠戲劇化的話,就在8月19日, 新的高潮出現了——Quinn的Tumblr 賬號遭到黑客入侵,其私人聯絡信息被公布在網站上。
隨后,Quinn就她和朋友正遭遇的嚴重騷擾發表了一則回復,稱這些暴行為“恐怖主義”。緊接著,Polytron(Fish的公司)及其dropbox 也遭到了黑客攻擊,Fish的私人財政信息被公布于世。他隨即登陸Twitter表示他對游戲界心灰意冷,宣布將出售《Fez》的IP產權,而他本人將徹底退出游戲產業。
然而這并不是這一波黑客攻擊的結束,此后TFYC的IndieGoGo 眾籌網站(與4chan合作)也遭攻擊。黑客偽造了一篇取消活動的官方聲明,并給“/V/”——4chan的視頻游戲論壇留言,稱由于Zoe Quinn和其他開發者所遭受的攻擊均來自“/V/”,Indiegogo絕不會支持此類違法活動,因此將取消此次籌款活動以防事態進一步惡化。網站被迫關閉一整天,活動募集的款項也被清空。
究竟為什么會有人因為Fish and Quinn的遭遇而攻擊TFYC的眾籌項目,并給/V/留言呢?這底下的水可相當深。
/v/(真正的4chan游戲板塊名中v為小寫,這成為4chan成員試圖與此次攻擊撇清關系所使用的理由)被普遍視為一個敵視女性與同性戀的陰暗地。所以當/v/支持TFYC,為game jam籌集了17,000美金時,小伙伴們全都驚呆了。
當然了,/v/這樣做的目的部分在于刁難Quinn,另一部分則是為了消除人們此前對論壇的偏見。另一方面,TFYC這個自稱為“極端女權主義”的團體選擇同4chan合作,甚至同意了在優勝游戲中使用一個由/v/設計的女性吉祥物——Vivian James,這樣的舉措無異于肯定了4chan為洗白而做出的努力。
但隱藏在“/V/”皮下的這位超級黑客的究竟是誰?廣大網友與葡萄君一樣毫無頭緒。這名黑客自稱是4chan的“國防部部長”,但4chan 成員否認了這一說法,目前尚無人出面表示對攻擊負責。
而Quinn 則嘲笑那些認為她是黑客的想法,她何苦要自己攻擊自己呢?
局勢開始逐漸失控,騷擾和黑客攻擊的炮火漫天飛舞。另一位游戲圈女權主義戰士、女性游戲評論員Anita Sarkeesian也不幸中槍。
身為視頻博客“女權主義頻率Feminist Frequency”的作者,Anita Sarkeesian推出視頻集“視頻游戲中的修辭與女性Tropes vs. Women in Video Games”, 討論游戲中對女性形象的刻畫問題。2014年3月 Sarkeesian曾獲微軟頒發的年度“ Women in Gaming ”大獎,以肯定她在游戲產業中為維護女性權利所付出的的努力。
榮耀背后伴隨著她的是噩夢般揮之不去的攻擊和騷擾,早在2012年她就因在Kickstarter上為視頻集“視頻游戲中的修辭與女性”募集資金而遭黑客團體鎖定。
8月27日,根據視頻游戲網站Polygon報道,Sarkeesian在發表了“游戲中的修辭與女性”系列的最新視頻,討論了游戲中女性通常作為背景裝飾物登場的表現手法并公開批評了《黑道圣徒》等游戲后,她和家人收到了來自玩家的大量死亡威脅,迫使她離開自己的住所避難。
顯而易見,Sarkeesian正是中了此時愈演愈烈的“玩家門”事件的流彈。
尾聲
至此,整場爭論終于越過了頂峰,隨后逐漸緩和下來,但一切并沒有結束:Quinn在她的博客上發布了另一則聲明,留下了她對這團亂麻最后的看法;TotalBiscuit倒是在Twitter上呼吁給這場風波降溫,但隨后新銳媒體Vice對Eron Gjoni的采訪又再次聚集眾人的目光;對了,Internet Aristocrat又發布了一個新視頻……
葡萄君累了,相信你也一樣,就讓我們停在這里吧。
解讀:玩家自我定義之惑與游戲產業轉型之痛
毫無疑問,“玩家門”是一場玩家與游戲媒體之間的戰爭——混亂、壓抑而富破壞性。這場戰爭的爆發并非意外,背后的矛盾醞釀已久,最終如同巖漿般從論壇中爆發。它反映了游戲產業在時代更迭與自我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尖銳的成長痛,以及被劇烈變化打得措手不及的玩家們在重新進行自我定位時的迷惘和困惑。
在過去的十年,游戲從專屬于青春期男生的娛樂消遣的偏見中解脫出來,成為被大眾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一種重要藝術形式。游戲產業脫離了邊緣產業群體,搖身一變成為蒸蒸日上的新興產業。
游戲新聞業也同樣在經歷變革。早期的游戲資訊往往以同人雜志和免費宣傳刊物的形式出現的,只在小范圍內進行有限傳播,雜志的內容也往往是簡單地為玩家購買游戲提供參考信息。
然而,互聯網的崛起與智能手機的出現變革改變了一切。互聯網催生了電子商務與全新的信息交流渠道。博客的誕生使人們可以盡情抒發那些天馬行空的觀點和靈感,滿腦子奇思妙想的游戲設計者突然間發現,自己的創意和作品能夠通過網絡展示在全世界的觀眾面前。與此同時,游戲雜志不再是游戲評論的唯一權威,論壇和討論版的出現讓玩家們可以盡情地吐槽。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游戲資訊同步更新在玩家們的顯示屏中……如今,我們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玩家、開發者、投資人等緊密相連,游戲媒體則在其中扮演著溝通橋梁的角色。
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美好,然而,玩家們心中的不滿卻在累積。隨著巨額資本(不少來自跨界并購)流入游戲市場,市場終日圍繞著一個“錢”字運轉,商業陰謀、權錢交易等不良附屬品也在侵蝕著游戲產業。曾經自認為是游戲圈主角的玩家們似乎失去了這一地位,所以他們試圖給自己尋找新的定位,而當這些日復一日埋首于游戲酣戰的玩家們抬起頭來面對現實時,卻驚恐地發現,游戲圈早已不再是他們熟悉的那個充滿歡樂的理想國了。
也許正因為如此,當“玩家門”事件剛剛冒出苗頭之時,玩家們發現他們找到了一個絕佳的機會,發泄對游戲媒體、對整個游戲圈的不滿。他們攻擊游戲媒體與開發者之間的裙帶關系,指責他們過度運用私人關系,導致游戲產業充斥著熟人間的暗箱操作與金錢交易。
但事實上游戲媒體離不開裙帶關系,人們樂于看到趣味相投的朋友們聚集在地下室里共同開發游戲的報道,也渴望提前得知尚未問世的游戲情報和游戲背后創作團隊的心路歷程,這些信息恰恰需要媒體通過社交關系網絡來獲取。當然,玩家們批判的方向是對的,如何把握與開發者、發行商等之間的關系是目前擺在游戲媒體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Gamergate”事件爆發以后,Leigh Alexander在Gamasutra發表評論,題為《“玩家”無需做你的聽眾,“玩家”結束了('Gamers' don't have to be your audience 'Gamers' are over)》。他在文中探討了當下尷尬的游戲文化以及現階段該如何重新定義玩家——這一看起來似乎已經過時了的身份。
但“玩家”不會結束,因為游戲永遠屬于玩游戲、愛游戲的人。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wen)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