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传沈娜娜mv免费观看,自述被啪的最爽的一次,久久久久亚洲精品,香蒸焦蕉伊在线,国产网战无遮挡

視頻自制,讓易小星們有這么多“萬萬沒想到”

2014-09-23 項目

展示(shi)量(liang): 4491
視頻自制,讓易小星們有這么多“萬萬沒想到”
撰文、采訪:馬李靈(ling)珊(shan)、王大(da)騏、楊(yang)楚、談(tan)深。編輯:馬李靈珊(shan)

創投分享會注:本文由叫獸易小星、優酷制作人李黎、導演盧(lu)梵溪(xi)等(deng)幾(ji)個視(shi)頻(pin)(pin)自(zi)制(zhi)(zhi)劇(ju)的(de)創(chuang)(chuang)作(zuo)者(zhe)(zhe)(zhe)(zhe)片段構成,從創(chuang)(chuang)作(zuo)者(zhe)(zhe)(zhe)(zhe)的(de)角度來(lai)看視(shi)頻(pin)(pin)自(zi)制(zhi)(zhi)一(yi)開始的(de)發育(yu)、糾結(jie)與進化。這(zhe)個過(guo)程是視(shi)頻(pin)(pin)自(zi)制(zhi)(zhi)劇(ju)面目(mu)逐漸清晰(xi)與自(zi)行其(qi)(qi)是發展的(de)過(guo)程,它(ta)并不(bu)完全以創(chuang)(chuang)作(zuo)者(zhe)(zhe)(zhe)(zhe)的(de)判(pan)斷、審美、偏好(hao)為(wei)轉移。創(chuang)(chuang)作(zuo)者(zhe)(zhe)(zhe)(zhe)創(chuang)(chuang)造了網絡自(zi)制(zhi)(zhi),但誰又說(shuo)得清前者(zhe)(zhe)(zhe)(zhe)不(bu)是在被后者(zhe)(zhe)(zhe)(zhe)重塑呢?這(zhe)個過(guo)程,其(qi)(qi)間有多(duo)處(chu)創(chuang)(chuang)作(zuo)者(zhe)(zhe)(zhe)(zhe)們(men)憑此前的(de)專業經驗、審美趣味(wei)來(lai)看不(bu)會擁有的(de)——“萬(wan)(wan)萬(wan)(wan)沒想到(dao)”。

1,易小星的糾結:立牌坊,還是當婊子?

叫獸易小星擔綱導演、主編劇和主演的《萬萬沒想到》在互聯網上點擊量已累積過6億,他還是一點也不覺得自己紅。

“紅就是你東西一出來,大家蜂擁而上,非理智地愛你。紅,主要看腦殘粉數量,不是看路人粉。”很多人還是把他看做“網絡紅人”,而不是“導演”,這也讓他有些糾結:“這不就把我定死了嗎?”

從攝影棚回萬合天宜公司的路上,光頭中年男人易小星陷入短暫的惆悵。“哪天我要是上了《知音》、《故事會》,我就真紅了。”助理接話:“《知音》真問過這事兒。”

“真的嗎?”他從汽車前座轉過頭來。“那趕緊的呀。” 

易小星覺得,自己只是小有名氣,認知度最多三線。“一說吧也都知道,但你要做個什么事情,大家絕不會失去理智地為你買單。”在路上沒什么人認識他,偶爾去大學,他才能體會到當明星的感覺。

這與《萬萬沒想到》的觀眾群體相符。根據優酷提供的數據,30歲以下的觀眾超過8成,學生和年輕白領是這部季播網絡喜劇的主體。在新浪微博上,他有461萬粉絲,一集劇集能轉發4萬多次。2013年第一季《萬萬沒想到》,加番外篇16集,制作成本不過每集五萬元左右,廣告收入過一千萬元。今年7月上線的第二季,廣告收入已經突破兩千萬元。

如果按點擊量與投入產出比衡量,易小星才是真正的“人民藝術家”,作品符合喜聞樂見的標準。可事實上,在《萬萬沒想到》之前,以惡搞視頻出道的他,總對自己的趣味與地位感到惴惴不安,一直想洗心革面,做點有“藝術追求”的東西。

《萬萬沒想到》由萬合天宜公司與優酷聯合出品。2013年春天,易小星去臺北參加一個國際短片節,遇見了負責優酷出品團隊的優酷土豆集團副總裁盧梵溪。后者覺得,易小星最近的作品有點矯枉過正,他問他:叫獸,怎么你不搞笑了呢?

易小星說:搞笑沒地位,人家看不起啊,我想做個正經導演。

這不是你擅長的東西。盧梵溪說。他勸從貓撲出道、發跡于土豆的易小星,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產品品牌:一提你,大家想到的都是叫獸,這個名字給人的印象總是猥瑣、齷齪和搞笑嗎?你要有自己的作品品牌。一個牛逼的演員,除了本名還會有另外一個名字,譬如李連杰,他還是黃飛鴻;甄子丹是葉問。作為導演,馮小剛有《甲方乙方》。你呢?

“其實就是在立牌坊和當婊子之間選一個。”易小星說,他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以傳統影視劇標準看待,《萬萬沒想到》甚至有點荒謬。第一季第一集,兩位武林高手過招,特效就是在主人公王大錘的手上分別加上“冰霜效果“、“火焰效果”8個字。打斗過程是簡筆畫小人之間過家家式的伸胳膊動腿。可這卻博得了互聯網觀眾們的歡心。他們歡樂地在叫獸的微博下、在豆瓣上、在優酷的播放頁面里留言、吐槽,并以口碑相傳的方式將《萬萬沒想到》推上了“2013第一網絡神劇”的位置。

就連別的影視劇中被人厭棄的廣告,在《萬萬沒想到》中都成了笑點。剛開播時,沒有廣告商,每集前都會有易小星一本正經的聲音:“本集由亞洲保護胖子協會贊助播出。”“本集由蒙古國海軍贊助播出。”等到火了,這些也順理成章地變成了真廣告,“本集由3D手游鐵血戰神贊助播出。”甚至哪一集沒有廣告了,還會有人去易小星微博下留言:“怎么能沒有廣告呢?你們也太不努力了!”

易小星覺得,《萬萬沒想到》的風靡是意料中事。為了順應年輕觀眾,萬合天宜的員工80%都出生于1990年以后。每部片子做出來,就找30個1990年后出生的員工,拉到公司內部的放映廳去看。好玩嗎?投票、打分。大多數覺得好,就ok通過。不行則重來。

主角王大錘是個標準“屌絲”,善良、樸實、總被人欺負、從來沒成功過卻總是滿懷對明天的期望。在寫劇本時,編劇易小星、至尊玉、白客、子墨等人,都很注意分寸。“不管怎么諷刺,都不能消極。不管他怎么倒霉,心態都得是正能量的。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在想辦法解決問題。他始終有憧憬、始終在努力,這一點特別打動觀眾。”

網絡留言中,很多人說在王大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后會無期》上映時,在電影中客串的《萬萬沒想到》主演白客(王大錘飾演者)、孔連順也去影院宣傳。臺上占了一排演員,主持人報到“王大錘”時,觀眾席間的歡呼聲比其他知名演員還高。易小星說:“看到我們,他們感覺像自己站在臺上一樣。他們實際上是為自己歡呼。以前制造一個明星出來非常不透明。但網絡明星你會非常清楚他是怎么出來的。這其實是滿足自我的投射。”

有時候,看到那些喜歡《萬萬沒想到》的觀眾,他也會想起以前的自己,和他們多像啊。那是2011年前,他還在湖南岳陽,是一家有40多個人的小電力工程公司里的監理工程師。公司里幾乎沒有他的同齡人。去外地工地上,身邊的大叔們天天喝白酒、唱KTV,一片《鐵窗淚》、《洪湖水浪打浪》里,他一個人唱周杰倫,感覺自己正提前老化。

做視頻是工作之余的自娛自樂。沒有人教,自己上網找教程,找片子練手。網上遇到會做音頻的,就請教音頻應該怎么做;遇到配音好的人,就邀請對方幫忙給角色配音。做出東西來了,放到網上,有人點個贊給句好評就高興得不行,感覺對方在認可自己,有粉絲擁戴的感覺,“真是一種特別好的存在感”。這種獲得認可的動力一直支撐他走到現在。

2011年,他來到北京,和兩位土豆網前高管創建了一家“小微企業”萬合天宜,取萬物發展順應天道之意。為了給自己留條退路——“萬一當不成導演,那不傻X了嗎?”——剛來北京時,他還考了一個工程師證。

3年后,萬合天宜由最初只能靠拍病毒視頻廣告糊口,一步步走到了現在估值過億美金,擁有兩層完整辦公空間的網絡視頻第一制作公司。他也成為了后來者們的精神領袖。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編劇說,在圈子里,幾乎所有初出茅廬的網絡編劇都愿意去萬合天宜,跟著叫獸干兩年。以期能夠迅速成名。

電影市場如火如荼,易小星看在眼里。自詡為危機感強烈的他,把明年視為“決勝之年”。用他的話說,IP電影化的大潮已經快來了。“再等下一波浪潮,不知道什么時候了。你已經看到浪在路上了,現在就得趕緊劃,迎上去。”

可拍電影這事兒不能急,他已經寫了好幾版大綱,可還是沒遇到那個能讓自己“燃燒起來”的故事。明年實在出不來的話怎么辦?“沒辦法,可能我一輩子就是個拍搞笑視頻的。”他說。

這其實是恐懼,他自己也知道,他丟不起那個人。不拍,大家會說他就是個惡搞視頻作者;拍出來,萬一砸了,大家也會說他就是個惡搞視頻作者。他一直活在這種惴惴不安里。 “我不想輸。”他說。從小,他就活在身邊人覺得自己不夠聰明的陰影里。現在,好不容易,在視頻這個領域里很多人景仰他,他就更想證明一下自己。

在他的認知里,他是個挺文藝、內斂的人,所以他最在意豆瓣的觀眾評分。但現實是,觀眾未必喜歡他的自我表達。他自己最不滿意的一集《萬萬沒想到》,恰好是那一季中口碑最好的一集。研究中國網絡觀眾時,他發現,一線城市的觀眾和二三線城市觀眾審美上有巨大的差異。只要笑點不夠淺顯、氣氛不夠熱鬧、稍稍設置一點門檻,觀眾就會流失很多。他最終承認,于中國觀眾的審美品味來說,《泰囧》和《分手大師》非常合適。

“他們是拳拳到肉的。他們很直白,把身段放低了。可我還是想有點追求的,有時候我還是想做點有智商的東西。怎么辦呢?我不想當小丑。我希望能保持作為一個拳擊手的尊嚴,讀了那么多年的書,還要當小丑,我很不爽。”

他有個愿望,能去一個正規的電影劇組里看看。這是屬于叫獸易小星的一個小秘密,身為中國觀眾人數最多的導演之一,他還從來沒有去過一個正經傳統的影視劇組,甚至不知道人家是怎么運作的。

“我其實特別想跟一下組,讓人家教教我。在我們組,我都是憑本能指揮,我也不知道對不對,只是覺得,應該是這樣吧。” 

2.數據的力量:4億人告訴你他們喜歡什么

2012年末,優酷土豆集團副總裁、主管綜藝節目自制的李黎看到了一段15秒的視頻:鏡頭中,熔巖四濺的火山口宛若地獄,戴著防毒面具的年輕人打開了一個紅色條幅,上面寫著“中國”二字,但只是一瞬間,橫幅就變成了白色。視頻中的主人公張昕宇解釋,這是被空氣中的強酸腐蝕了。

這段驚心動魄的視頻打動了李黎。當時,張昕宇與他的女友梁紅正決定來一次“北極求婚,南極結婚”的環球帆船旅行,他們帶著自己過去一年環球旅行所積累的300TB素材(1TB等于1024GB),找到了李黎。希望能借由視頻網站的力量,讓自己的經歷為更多人所知。

李黎將團隊分為4組,12人,把300T素材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重新梳理、剪輯,最后剪輯成不到240分鐘的《侶行》第一季。幾乎同一時間,團隊中的另一些人開始著手策劃《侶行》第二季。第一季上線3個月播放量突破1億,集均達611萬次,而后馬上推出了第二季。

制作《侶行》時,優酷自制的清談脫口秀節目《曉說》剛剛開始走紅。有人非議李黎,《曉說》還沒弄完,又開始挑戰戶外真人秀?李黎不在意。在她看來,中國的戶外真人秀從未做成功過。因為中國人太習慣把自己偽裝起來,節目全是內心獨白,沒有外在的表現張力。

《侶行》是個好機會,它和《曉說》恰好形成了對照:高曉松是讀萬卷書的縮影,張昕宇則是行萬里路的代表。李黎將前者的觀眾定位為學習能力超強、對知識存在渴求的人;而把后者的觀眾定位為有夢想的人,“看《侶行》的時候,就會覺得我應該有勇氣去做點什么”。

在張昕宇夫婦由北極開往南極的帆船上,節目組安裝了25個GoPro機位,24小時開機,無死角監控,此外還有4個隨時抓拍突發情況的機位。5人制作團隊跟船拍攝,每拍一個多月就把素材傳回北京。用來存儲《侶行》素材的云盤,達到了十幾個電視臺的標準配制。

在李黎看來,最重要也最艱難的工作是給張昕宇“洗腦”。互聯網觀眾喜歡真實的節目,不能矯揉造作。這就要求張昕宇既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又要在鏡頭前真實記錄自己的經歷,容不得半點表演。 她告訴張昕宇,“把攝像機當作你的眼睛,千萬別把它當做攝像機。要不然,你就是導演了,記錄的真實性就沒有了。”

制片人徐子淘常提醒張昕宇,專業的事情留給專業人士做,你們不是主持人或者專家,就是兩個普通的中國年輕人,就像鄰居家的一個哥們兒一個姐們兒,只要保持本色,用平民化的視角記錄自己的故事就行。

大多數時候,航行算得上風平浪靜。但在白令海峽和西風帶他們還是遭遇了兩次大風暴。五六層樓高的海浪拍在船上,桅桿被大風折斷。后方的專家團幾天沒睡,不斷通過衛星發送路線圖,帆船經過最危險的一段,周圍有20多條沉船。張昕宇倒是淡然,“他們擔心我們會不會死在那里,我說,死了你就照實播。”

今年3月,《侶行》劇場版登錄央視一套黃金時段。央視沒有對節目做出任何改編,完全是原片播出。唯獨有一處,《侶行》給張昕宇起了個綽號“270”,寓意他體重270斤。網絡版中稱呼他為“我的哥們兒270”,央視要求節目組將其改為了“我的朋友270”。 

在優酷對這檔節目的定位中,張昕宇夫婦就是觀眾“家門口的鄰居,哥們兒姐們兒”。他們希望這對夫婦成為中國普通年輕人的縮影,貼近普通人。為此,他們在網上征集旅行主題和其他情侶,與張昕宇夫婦一起前往世界各地。

能參與節目錄制的網友畢竟是少數,但通過評論影響節目走向的觀眾卻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視頻網站對每一個視頻都會采集大量數據,從初級的男女比例、年齡層分布、地域分布、學歷分布,到高級一點的通過播放完成率、拖拽率來分析哪一段最受歡迎、哪一段沒人看。通過這些數據來及時修正后續播出的其他內容。曾在派格、光線傳媒工作過的李黎對此深有感觸,“互聯網上的內容是實時互動的,4億人告訴你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節目能做差嗎?”

李黎說,互聯網節目第一秒就要抓住觀眾,不可能起承轉合,一個一個臺階地鋪墊。這與傳統綜藝形成了反差。優酷與韓國綜藝節目團隊合作《男神女神》時,中韓兩個團隊就出現過這方面的沖突。韓國人以韓劇的節奏,鋪墊了20分鐘才進入主題,后期制作時前面的部分全部被剪掉。韓國團隊找到李黎,指責中方不尊重他們。“他說我有十幾年二十幾年的電視經驗,我說我也有,而且我還用了3年時間修正自己。節目在互聯網平臺播出,一定要尊重這個平臺用戶的體驗。”

李黎制作了兩個版本,一版90分鐘,一版70分鐘。播出之后,把兩版數據交給韓方。數據顯示,韓方前面那20多分鐘觀眾根本不關心,除了兩個看點,全都跳過了。此后,韓方開始尊重互聯網上的反響。 

優酷把這個節目做成了一場由觀眾主導的游戲。由網友來選擇主人公是誰,喜歡誰就留下誰,不喜歡誰就淘汰誰。第一期他們讓7個女孩自己選一個被淘汰對象。有6個女孩選中同一個女孩,把她淘汰了。結果網友不干了,一通亂罵。第二期,這個女孩又被“撈”了回去。李黎團隊里有人專門做數據分析,負責追蹤每期節目的觀眾反應。如果觀眾對某一位女孩的評價以“呆萌”居多,以后她的定位就是呆萌。

《優酷全娛樂》最開始的時候還讓網友們決定了主持人汪聰的穿著風格,連續幾期讓網友們選想讓汪聰下期穿什么衣服——有動批(動物園批發)范兒的,也有新光天地范兒的,結果網友們都選動批范兒的,李黎私下覺得有點LOW,但既然是網友選的,就讓汪聰堅持了這種穿著風格。

不僅是優酷,其他視頻網站也同樣重視網友意見。萬合天宜與愛奇藝聯合出品了《高科技少女喵》,采用了美劇邊拍邊播的形式。制作人戴瑩說,每一集播放完成后,愛奇藝都要和制作團隊商討下一集的走向。10分鐘的視頻中,哪一段被反復觀看,哪一段直接拖拽,在后臺上都能及時看到。

網友的意見有時中肯,有時也會帶有情緒。李黎說,再好的節目都會有一段吐槽期。《曉說》開播前幾個月,很多人都在罵高曉松,說他長得像倭瓜。有網友專門用《植物大戰僵尸》里的倭瓜形象給他剪了個MV,從長相一直說到酒駕。互聯網的特點是,自嘲往往容易博取好感。高曉松深諳此道,他直接在節目里播了這個MV,說感謝網友提醒我減肥。此后,形勢逆轉,《曉說》的高質量內容開始引起關注。

按傳統電視綜藝節目的規律,新節目一般有個“爬坡期”,到第3個月才能火。

《曉說》開播后,李黎想播出幾期后統計一下數據,想想要怎么優化,沒想到剛播第一期就直接破了播放紀錄,一發不可收拾。到第四集,點擊量沖破一千萬——那會兒比較火的節目平均流量也只有幾十萬。

隨后,她接到了湖南、浙江和東方衛視的電話,想與《曉說》合作。“互聯網上的數據告訴我,應該怎么做內容;我也用事實告訴了大家,在線上也可以創造真正專業的內容。”

3.找到原點:讓需要娛樂的人們得到娛樂

2009年,優酷出品了自己的第一部原創網劇《嘻哈四重奏》。籌劃時,時任優酷出品總經理的盧梵溪找到導演盧正雨,希望后者負責主創。盧正雨想了想,答應了,不過還提了個條件——“能不能不署我的名?”

同樣的問題,在綜藝領域一樣明顯。李黎剛入職優酷時,帶著原創節目《牛人盛典》和某家一線衛視談合作。起初,她心氣高,覺得自己的節目里有一群牛人,衛視應該特別想要。結果開會時,衛視布置內容,事情都得優酷來干。李黎說:行。對方接著說:那好,你們再給我們1000萬就行。李黎沒反應過來,又問了一遍:誰給誰錢?衛視方說:當然你們給我們。

她又帶著團隊去二線衛視。這回,對方不要錢,改成了直接拒絕,告訴她:這些草根選手,我們不需要。

那時,互聯網視頻尚不容于主流。在傳統影視圈,網絡出品與盜版、腦殘和粗劣基本是同義詞。盧梵溪說,和正兒八經的導演聊聊合作,別人嘴上不說,心里總想著:拍什么網絡電影啊,掉價。

5年之后,《嘻哈四重奏》已經拍到了第五季,全部累計播放量過億,成為了盧正雨的代表作。2013年,盧正雨成為周星馳電影《西游降魔篇》的聯合編劇。

2014年7月10日,電影《老男孩猛龍過江》上映。這部脫胎于2010年中影集團與優酷聯合出品的“11度青春”系列網絡微電影中《老男孩》一片的電影,上映四天票房過億,最終票房過2.5億元。而短片《老男孩》在互聯網上的點擊率已累計過8000萬次。

7天后,愛奇藝宣布成立愛奇藝影業公司,推出“愛7.1電影大計劃”,未來一年內將聯合出品7部國產電影加1部好萊塢電影。影視圈的新課題,變成了如何給自己注入點互聯網基因。

由互聯網出品的綜藝節目已成為有趣、新穎和貼近時代的象征。“電視內容和互聯網內容之間的區別和界限,其實越來越模糊。我們歸根結底是內容的制作人,我們要適應各種各樣不同用戶和客戶的需求去制作節目”。2012年離開央視加盟愛奇藝的馬東說。

2009年3月8日,盧梵溪入職優酷,主管自制電影。這個北影畢業、留過洋、拍地下電影去電影節的文藝范兒導演,尚且分不清“互聯網公司”與“IT公司”的區別。他告訴身邊朋友們,自己去了一家“IT公司做銷售”。遭到了清一色的嘲笑與鄙視。

可他總覺得,屬于互聯網的時代要到了。“任何一次電影史上大的變革都需要一個大平臺。中國青年導演壓了太久了。可當時的中國電影缺什么?一是宣傳,二是發行。網絡平臺正好能解決這兩個問題。” 

入職第一天,他坐在桌子前,悶頭寫革命綱領,心里琢磨著要做一個青年導演聯盟。總共寫了三張紙,第一張上全是聯盟名字,總共想了三四十個,一水兒的“中國”、“中華”。另外兩張紙上全是革命步驟。

寫完了,熱血沸騰。可現實是冰冷的。那是尚無“自制”概念的年代,依靠點擊來實現商業變現的可能性幾可忽略。盧梵溪的任務就是做“銷售”,天天與廣告客戶周旋,試圖把他們的訴求用病毒視頻方式滿足。有了錢,他才能實現抱負。

當時的廣告投放市場,傳統媒體仍占了大頭。2008年底,盧梵溪曾為KU6網拍過六條廣告片,號稱當時“視頻網站史上最大的一筆單子”,總預算五萬。還不到1997年他從北影畢業時拍的一條電視廣告預算的三分之一。

許多人詬病互聯網出品,只能靠無節操搞笑來吸引用戶。盧梵溪不同意。汽車品牌科魯茲找到優酷時,最早只希望做三支時長兩三分鐘的青年專題紀錄片。這一想法后來演變成了“11度青春系列微電影”。云集了張亞東、尹麗川、皮三等各界新銳導演。他們拍的電影都是講述完整故事,很少笑點,更多的是溫情和個性表達。

起初,盧梵溪自己也擔心,片子的點擊率會不會達不到預期。在中影和客戶一起審片時,看完片現場陷入了沉默。他自己帶頭鼓掌,特別熱情地到處說,片子拍得太好了,導游太牛了。“我玩了個廣告學上的小技巧,我這么高調地表揚,別人會被我影響。”他說。中午吃飯時,他拼命向客戶灌輸點擊率并不代表一切這一想法。沒想到,最終11度青春系列的點擊量累計過億。證明了互聯網并不是只能消化低端內容。

與盧梵溪相比,李黎的轉型更為坎坷一些。入職第七天,她就得獨立推出一個活動:牛人盛典。“我的媽呀,互聯網這啥速度啊。”她叫苦不迭,還是得著手進行。活動做完了,效果大超預期。。不過接下來再做一系列自制節目時,經費十分有限,而且互聯網用戶的喜好是什么,她還不清楚。她苦惱極了,按照過去的導演思維,她判斷什么能火,就去重點包裝它。接下來如何讓網友買賬呢?

重壓之下,她跑到朝陽公園,租了條機械船,漫無目的地在湖上漂著。船身自帶音箱,摁一下紅鈕就會播各種土得掉渣的流行音樂。她在船上坐了三個小時,就琢磨一個問題:互聯網到底是什么?

耳邊的音樂響到第三個小時時,她想通了:船上都是這種音樂,說明它一定有很多受眾。憑什么就認為有很多人喜歡的是錯的呢?為什么過去總覺得自己比網友高明呢?互聯網不就是尊重用戶嗎?

從那之后,李黎開始了艱難地重塑自己的過程。過去在傳統媒體形成的一些偏見,例如中國人保守、沒創新力、總拷貝外國節目制作模式,全被推翻了。互聯網野蠻生長的草根氣息征服了她。在這里,似乎只要你有想法、有創意、有執行力,一切皆有可能。

《曉說》成功之后,她又在籌劃做以袁騰飛、宋鴻兵、梁冬和羅振宇等人為核心的一系列脫口秀。在她看來,互聯網正迎來一個“說時代”。每個人都愿意將自己的知識分享給別人。

成立于2010年的愛奇藝也同樣在自制視頻領域發力。根據2014年6月艾瑞咨詢對中國在線視頻網站數據統計,愛奇藝與優酷兩家網站的市場份額占比在總份額的70%以上。在自制領域,優酷顯然起步更早,但愛奇藝也取得了自己的優勢。馬東說:“有一個成語叫爭先恐后,老看你的對手跑多快,注意力沒在自己駕車上,往往就跑不過對手。所以,我們更多的注意力還是內容。根據我們平臺的數據、基礎和宣傳能力,逐漸往前推。”

愛奇藝選擇了與名人合建工作室戰略。2014年4月,高曉松宣布從優酷離開,加盟愛奇藝,成立“曉松工作室”。《曉說》正式落幕,新節目叫《曉松奇談》。此后,愛奇藝又先后宣布成立吳曉波工作室、瘦馬工作室等。工作室模式更接近傳統影視行業,馬東說,”這是為了激勵傳統影視行業的人進入互聯網領域。法無定法,我們只是打開一種自有合作的空間。” 

愛奇藝的整體方向更傾向于年輕市場。愛奇藝自制總監戴瑩作出判斷,“80后已經退出了主流收視人群的舞臺。”理由是80后已經全部開始工作,繁忙的生活狀態導致他們的空閑時間很少,不會再頻繁觀看互聯網視頻。90后是他們最看重的一塊市場與受眾,“他們喜歡看什么,我們就做什么。”

所以,愛奇藝和火爆的“00后天團”TFBoys合作節目,又推出了主打90后觀眾市場的自制網劇《白衣校花與大長腿》。這部被稱為是“依靠PS技術拍成的”制作粗陋的劇集,因為節奏明快、故事線清晰,在網絡上風靡一時。馬東說,開播前他專門和編劇及出品人深度溝通過,發現他們對目標受眾的判斷很清晰。換句話說,這部戲的成功并不意外。“有那么多人關注討論,說明它一定在某一點上,撩動了用戶的神經。”

拍攝《11度青春》時,網絡自制視頻概念還是只“丑小鴨”,沒人愿意搭理它。盧梵溪還記得自己怎么說服出過詩集,拍過兩部電影的導演尹麗川。“別的不敢保證,預算也沒多少,但我敢說,你拍這個,觀眾會超過之前你的詩集加電影觀眾的總和。”

后來,尹麗川的《哎》上線的那天,到中午12點,她的微博已經有700多條評論。尹麗川不好意思地打電話給盧梵溪,“有辦法把這些評論搬到優酷上去嗎?”

盧梵溪仍然惦記著自己當初的青年電影聯盟。早在11度青春時期,他就想做網絡院線,到現在還沒成型,但未來三到五年,他希望人們可以付費在網上看電影。而更多的導演會愿意在互聯網上生產內容。

影視、綜藝,各種各樣的視頻,歸根結底都是人類本質對娛樂與歡暢的需求。互聯網視頻提供的,是一種可能性。讓生產者找到消費者,讓內容提供者找到觀眾,讓需要娛樂的人們得到娛樂,而這一切都隨著技術手段的提升而變得更加平滑、順暢與簡單。

“在IT公司做銷售、在電影院里面賣票房或者是去國外電影節領獎,歸根結底不是一回事兒嗎?都是為觀眾、為市場服務。”盧梵溪說。

馬李靈珊微信公眾號:順流逆流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Copyright©創(chuang)業聯(lian)合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商務與客服聯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