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互聯網產品角度解讀《黃金時代》為什么會失敗

7000萬的投資成本,上映6天,累計票房只有3174萬。毫無疑問,《黃金時代》這部堪稱國內最大投資,最高關注度的文藝片,在商業上的頹勢已經不可逆轉了。
關于《黃金時代》的失敗,很多人撰文給出了自己的分析,定位不準確,檔期選擇失誤,片長過長……這些因素確實影響了票房,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黃金時代》真正的致命傷,在于漠視受眾心理,違背了大眾向產品的創作規律。
我們借助互聯網產品分析的方法來看《黃金時代》。
首先,產品切入的市場否足夠大?這一點,影片在最初的選題上就陷入了先天弱勢。《黃金時代》講述的是蕭紅的一生,但是,蕭紅這個人的知名度是否足夠高?她的作品和她的人生經歷有多少人熟知和了解?她能不能代表一個清晰的象征符號(比如魯迅被默認為象征著批判精神,徐志摩被默認為是浪漫的代名詞)?很遺憾,上述問題的回答顯然都是否定的,這種產品定位上的先天缺陷讓《黃金時代》的商業之路從一開始就注定艱辛。
雖然定位出了問題,但這并不是直接判了《黃金時代》的死刑,窄眾的產品也有逆襲的可能,這就要看產品自身是否具備足夠強的傳播屬性。落實在電影行業,就是指一部片子在自身類型不占優勢的情況下,能否用其他大眾化標簽來包裝自己。這里我列舉幾部國內外的文藝片,大家體會一下他們在“文藝”之外,給自己掛上的商業性“第二標簽”是否契合。
《白日焰火》—愛情懸疑題材
《桃姐》—溫情題材
《戰馬》(美國)—動物題材
《國王的演講》(英國)—勵志題材
《親愛的》—親情題材
相較于這幾部電影,《黃金時代》呢?除去蕭紅傳記和文藝外,你能想出別的標簽適合它嗎?實際上,《黃金時代》的宣發團隊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在終極版海報物料中,才會制作“魯迅—想罵誰,就罵誰”,“蕭紅—想怎么活,就怎么活”系列海報。說穿了,這是想給電影加上類似“特立獨行的新生代”這樣的標簽,與青春掛鉤。想法不錯,只可惜作品本身的氣質與青春特立獨行實在不怎么搭,匹配度有限,最終沒能得到認可。
接連兩大錯誤,已經讓《黃金時代》舉步維艱了,但畢竟還沒有到絕路。如果影片上映后的第一批觀眾滿意,未必不能用好口碑帶動票房逆勢增長,但在這里,《黃金時代》又犯了最嚴重的錯誤——產品不能提供人性化的體驗。
文藝片未必就意味著無趣和枯燥,真正的好電影可以把握受眾心理,在文藝品質不受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升影片觀賞性。我用《國王的演講》這部同為人物傳記的電影來做下對比,大家就能更直觀的理解了。
按理說,《國王的演講》講述的是英國皇帝喬治六世生平,對中國觀眾來說應該更小眾,更缺乏了解。但是,導演在這部電影在很巧妙的進行了取舍,沒有不遺巨細的呈現喬治六世的一生,而是選取最具戲劇沖突的部分來呈現。電影的內核其實就是最簡單的故事結構“主角遇到挫折,通過不懈努力,最終逆襲”。這樣的故事結構跨越了種族國界文化,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模式,縱觀現在的網絡小說和以往盛行的武俠小說,其內核都是相同的。只要抓住這最核心最本質的結構,觀賞性都不會太差。
相比之下,《黃金時代》就顯得太過冗長而細碎了,恨不得將蕭紅全部人生都表現出來。可能對于熟知蕭紅生平和作品的人來說可以獲得感觸,但對于大眾而言,沒有方向,沒有主線的三個小時,就相當于浪費人生,這樣的產品體驗,你不死,誰死?
微信公眾號:天曜電影觀(tianyaomovie)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