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張一白:影院的心理環境適合集體回憶青春

10月21日晚,導演張一白參加了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的由QQ瀏覽器出品的微電影《選擇,我要的現在就要》的啟動儀式,該微電影將由張一白擔任導師,當紅偶像李易峰亦將全程參與該片的制作,計劃于12月初上線播出。
發布會后,創投分享會君采訪了張一白導演。
青春題材電影的情感共鳴契合了影院所構建的心理環境
為什么60后的張一白不僅能夠詮釋70后的青春(《將愛》),還能刻畫80后的青春(《匆匆那年》),此番微電影《選擇》更是直接表達90后青春的價值觀,張一白認為“青春是共同的記憶”。盡管時代背景、物質世界有變化,但對于青春的情感體驗實際上沒有代際劃分,愛情的甜美和苦澀對于他和演員還有觀眾都是有大量的情感共鳴的。他自言“老夫聊發少年狂”,或許既是他生活的心態,也是他的創作心態。
談到為什么青春題材電影會在近年來大熱,而且包括張一白導演在內的很多導演仍然樂于持續這股熱潮。張一白認為,這類題材可能是國產電影與好萊塢抗衡的很重要的一個陣地。后者注重特效、奇觀,當然適合影院的硬件環境,但這些大片缺少與觀眾之間的情感溝通和心靈激蕩。隨著年輕觀眾越來越多地涌入影院,特別是他們的觀影頻率的提高,對好萊塢大片的審美/消費亦開始進入瓶頸期,有共通情感的本土電影開始變得日漸受到歡迎——國產電影從2013年開始的強勢抬頭正是反映了這樣一個市場趨勢。張一白認為,對青春的懷舊和感傷不需要特效和奇觀,但是也需要影院的視聽環境——心理上氛圍營造,在黑暗中獨自的心靈體驗輔之以集體觀影所構建的集體存在感,以及凝練、詩意地視聽表達,這些都不是家庭觀影場景以及電視劇等視聽表達形式所能替代的。
張一白:電影互聯網營銷的先鋒
張一白可能是國內導演里最早與互聯網親密接觸,并借助互聯網進行電影的營銷、宣傳的“先鋒”,近作《匆匆那年》即將在12月12日上映,而其宣傳工作特別是在網絡上的宣傳早已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互聯網空間內掀起過幾輪的高潮。
張一白最早借助互聯網進行的電影營銷可能要從《杜拉拉升職記》(2010)算起,當時他是擔任監制,徐靜蕾擔任導演。彼時正是徐靜蕾“博客女王”的正當時,通過徐靜蕾博客這個流量入口的導流,該片成功地以該平臺試練了一次早期的互聯網粉絲經濟開發。
后來到了《將愛情進行到底》(2010,以下簡稱《將愛》)的時候,微博與移動互聯網已開始風起云涌,該片聯合某品牌舉辦了“微情書”/三行情書大賽,在微博的空間內推動了一次話題性的電影宣傳活動,大量的UGC內容雖然并不直接宣傳影片,但是對于愛情、對于青春的集體回憶以及由此而來的情緒彌漫全網,成功助推了《將愛》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此役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嘗試是發動了網友自發拍攝了大量關于青春、愛情的短視頻,并上傳微博,這些短視頻經過片方的剪輯也放置到了正片的結尾——UGC登陸大電影,無論是對于觀眾、電影人還是對于互聯網世界,都是一次充滿想象力的驚喜。后來,這一“創新”之舉在《失戀33天》里大放異彩,為這部現象級的作品引發的全民狂歡奠定了基礎。
近期即將上映的《匆匆那年》很早就開始了在微信朋友圈有節奏地持續性地投放圖片、視頻的宣傳物料,讓封閉的朋友圈生態通過自發地傳播產生營銷的張力,張一白特別提到了關于魏晨情陷彭于晏倪妮三角戀的一個話題,該話題在拋向朋友圈后,沒想到竟引發了網絡空間里不同粉絲陣營的“大戰”,輿情迅速升溫再次讓張一白驚喜不已。
張一白不僅敢于還樂于嘗試互聯網,而且對互聯網入局電影產業亦有深入的觀察與思考。他特別跟創投分享會君分享了關于近期《心花路放》票房成功的個人心得,他認為,《心花路放》在票房數字上的成功并不重要,從對于行業的價值角度而言,寧浩此番與貓眼電影在發行環節的深度合作更具有深遠的價值——互聯網已切入電影產業鏈,不再僅僅是一個營銷、宣傳的工具這么簡單,他相信,這會是“改變行業格局的一步”。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