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誤區

創業成為大學生就業之外的新興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了畢業后自主創業。大學生往往對未來充滿希望,有著年輕的血液、蓬勃的朝氣,以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而這些都是一個創業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其次選對項目也是大學生創業必備的條件。由于大學生缺乏一定的市場經驗,在創業的過程中容易走進誤區,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大學生創業常見的誤區。
誤區一:一畢業就創業
國內很多大學生尚未準備好,就過早出來“主導”創業,這導致大學生創業的失敗率很高。其實先參與創業,再主導創業,這對大學生而言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國內教育更關注專業發展,而忽視對于學生執行力、團隊經驗、市場研究等方面的培養。其實創業能力、創業教育是以上所有因素全方位的整合,而中國教育尚需走一段較長的路。
誤區二:創意等于創業
針對國內很多大學生有了自己的創意卻不愿意讓投資者知道的做法,“點子改變一切”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少見。“點子不是最值錢的,如果讓投資者在‘創意’和‘創業人’之間選擇其一的話,肯定有更多投資者選擇后者。創業人身上包含了所謂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創業方向、人的性格、創業團隊以及執行力等。
誤區三:創業等于上市
創業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上市和賺錢,更不是為了打倒競爭對手。年輕創業者要更有胸懷,打造正面的創業生態系統。上市、賺錢等并非創業的最終目標,大學生創業者的最大理想應該是創造、完善行業產業鏈,用技術來造福用戶。例如在互聯網行業,當網絡用戶、內容生產商和廣告商都能夠分享你的技術,并達成收益和經驗上的共贏時,才算得上是成功。
誤區四:對市場不夠重視
將“創業”直接等同于“科技創業”,又將“科技創業”直接等同于“獲得專利”,是目前國內大學生創業者中一種較為多見的想法,創業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生創業者是否“知悉市場”,包括對市場的理解,對用戶的深刻洞悉力,以及對用戶利益的了解和尊重。
誤區五:創業等于贏得風投
風險投資提供的不僅是錢。當第一筆資金拿到手后,便開始排斥投資者的共同參與,把他們的意見當成對自己的干涉。“風投的價值遠在金錢之上。除了投錢之外,他們還能為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介紹人脈、客戶、伙伴,幫助大學生了解市場,管理財務,以及吸引下一輪融資等。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好的投資人的標準不僅在于他是否愿意投錢、投多少錢,更在于在投錢之后他能否為創業者提供持續的、有價值的幫助。
很多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不足,一開始把創業就想的過于樂觀,其實關于創業有一個小秘密,那就是:創業是件很痛苦的事兒,并且會讓創業者不得安寧。越是偉大的創業想法越是會帶來揮之不去的痛苦,讓創業者徹夜難眠。只有在創業思路逐漸明朗成型后,痛苦可能才會稍微減輕一點。但是創業者所要承受的困擾,付出的汗水甚至流下的淚水卻不會就此結束。
最后風險投資公司還是提醒各位想創業的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大學生:創業是一種商業行為,技術的先進性不等于成熟性,技術優勢不等同于商業優勢。另外,技術型創業有投入周期,技術轉變為產品再成為盈利產品是需要時間的,不要樂觀估計技術的成熟性,在技術創業之前必須經過周密的市場調研和論證,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商業和管理的學習與理解。另外還要知道好朋友不一定就是創業的好伙伴,拿到投資也未必就是創業成功。同時,創業企業上市或被收購對于創業者來說都是理想的目標。創業者需要對未來的業績有合理的預期,避免制定過高的業績標準掉入自己挖下的“陷阱”;還要聘請法律顧問全程跟進整個過程并一切按照協議執行,切勿因為對投資人的過分信任省略一些法律上需要的重要步驟。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