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美IPO:資本極大成功,以及陳歐要過的紅海

本文由創投分享會作者“投資潮”與“董毅智律師”的文章合編而成:
化妝品垂直電商企業聚美優品(Jumei International Holding Limited)于4月12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IPO(首次公開募股)申請書。若成功上市,聚美優品將成為繼當當網、麥考林、唯品會、蘭亭集勢之后,第五家在美上市的電子商務公司。
上市文件顯示,聚美優品此次上市最多籌集資金4億美元,上市地將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之間選擇,股票交易代碼“JMEI”。高盛(亞洲)、瑞士信貸和摩根大通將為聚美優品提供股票承銷服務。
徐小平4年迎來600倍回報
聚美優品由陳歐、戴雨森等創立于2010年3月,專注于美妝產品的網絡銷售。創辦之初,聚美優品便獲得徐小平18萬美元天使投資,第二年接受了紅杉資本、先峰華興等幾家風投機構合計1200萬美元投資,其中徐小平追投20萬美元。截止上市前,陳歐為第一大股東,持有公司40.7%股份;聯合創始人戴雨森為五大股東,持股6.3%。此外,紅杉中國、險峰華興、徐小平分別持有聚美優品18.7%、10.3%和8.8%股權。
若按發行15%新股融資4億美元計算,新股本占發行后總股份的13.04%(計算方法:15%/(15%+100%)=13.04%),則聚美優品的估值最高達30億美元。以此推算,紅杉中國和險峰華興的賬面回報為4.88億美元和2.68億美元,投資回報率高達82倍和300倍;而天使投資人徐小平則將2.3億美元收入囊中,用4年時間獲得了600倍的回報。
美妝行業的 “唯品會”
聚美優品的商業模式與唯品會類似,采用“限時特賣”的方式在其網站上銷售美妝產品,其每天在網站上推薦十幾款熱門化妝品,并以吸引人的折扣低價限量出售。雖然,聚美優品與唯品會經營的商品品類不同,一個專注于美妝,一個主攻鞋服箱包,但兩者的目標客戶均是在都市生活的年輕愛美女性。可以說,聚美優品是美妝行業的 “唯品會”。
公開數據顯示,唯品會最新股價142.53美元,估值近80億美元;2013年凈營收16.98億美元,凈利潤5382.67萬美元。同期,聚美優品實現凈營收4.83億美元,約為唯品會的30%;凈利潤2500萬美元,相當于唯品會的二分之一。如此類比,預計聚美優品上市后的估值將在25億美元到30億美元之間。不過,聚美優品是否能持續保持盈利仍有待商榷,假貨和品牌侵權也是其一直未能妥善解決的問題。綜上所述,投資潮認為,若無意外,聚美優品將會順利上市,但整體估值或難達到30億美元。
業績靚麗:3年營收增長20倍 連續7個季度盈利
招股書顯示,2011年-2013年,聚美優品營業收入依次為2178.8萬美元、2.33億美元、4.83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80%;自2012年第二季度實現盈利以來,聚美優品已持續7個季度盈利,其2012年、2013年凈利潤分別810.4萬美元和2500.4萬美元。以下為聚美優品2011年-2013年部分財務數據(單位:美元)。
仔細分析,聚美優品的營收之所以增長快速,是得益于用戶數和訂單數的大幅增長。2010年-2013年,聚美優品購買客戶人數分別為130萬人、480萬人和1050萬人;2013年總訂單數約3600萬單,而2011、2012年這一數字只有450萬單和1600萬單,每位活躍客戶的平均訂單量始終保持在3.4單左右。聚美優品的活躍客戶以年輕的都市女性為主,該客戶群體對美妝的重復購買率高。數據顯示,2011年-2013年其回頭客分別占當年客戶總數的53.8%、56.3%和62%;同期回頭客訂單占訂單總額的86.7%、86.6%和88.9%。
招股書顯示,聚美優品2012年和2013年的毛利率分別36.34%和41.41%,相比線下的50%毛利率,以及平均線上獨立品牌70%左右的毛利率來說,聚美優品的毛利率處在化妝品行業的中低端。而聚美優品卻早早實現了盈利,這里要歸功于其對費用控制有方,尤其是營銷費用和倉儲物流費用。
聚美優品令人難忘的是其獨特的營銷方式。陳歐頻頻出席諸多免費卻收視率較高的電視節目。而“我是陳歐,我為自己代言”的系列廣告在網上的病毒式傳播,將品牌效應放大到極致。同樣微電影“女人公敵”也讓聚美優品火了一把,這些低成本的營銷方式大大降低了聚美優品的市場費用。由于品類特性決定,相比家電、3C和服裝,化妝品單位體積小,在存儲、分揀和運輸成本上均有節省優勢。招股書顯示,聚美優品2011年-2013年的倉儲物流費用率分別為54.4%、12.4%、12.3% 。
開啟上市或為搶占窗口
在中國美妝在線零售市場,樂蜂網無疑是聚美優品的直接且有力的競爭對手,兩家更是明爭暗斗很多年。2014年2月14日,唯品會宣布收購樂蜂網75%股權,兩家的戰爭似乎暫時告一段落。彼時,陳歐在微博上稱:“戰爭結束,勝利,只是新的啟程”。
而值得注意的是,唯品會、樂蜂網和聚美優品背后的投資方都有紅杉資本。業界猜測,唯品會與樂蜂網聯姻極有可能是紅杉資本在其中牽線搭橋,最終促成交易。從表面上看,被控股的樂蜂網似乎上市無望,但以紅杉資本的資本運作能力,未來仍有可能獨立上市。畢竟優質的創業項目鳳毛菱角,若非迫不得已紅杉資本不會“放棄”這樣一個好項目。資本市場上也不乏控股收購后再獨立上市的案例,例如:百度旗下的去哪兒、金山旗下的獵豹移動。從這方面來看,聚美優品成立4年后便開啟上市進程,更像是在搶占IPO時間窗口,所謂先下手為強。
聚美一路絕塵赴美上市,聚美真能就此一鳴驚人,一步登天,從此加入大佬行列嗎?聚美還有以下幾點不確定性。
真偽難辨,誰為誰代言
筆者在之前關于阿里上市的點評文章《阿里赴美上市:敢于直面慘淡的過去》一文中提到阿里上市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美國的集體訴訟。阿里旗下“萬能的淘寶”里,次貨當正品賣,假貨當真品賣,阿里可能為此要面臨很大的訴訟風險。在這(zhe)種體制下,如果某家(jia)企業一(yi)旦被(bei)集(ji)體訴(su)訟,短時間內就會出現(xian)大幅度的股(gu)價下跌(die)。歷史上因(yin)為集(ji)體訴(su)訟被(bei)迫(po)退(tui)市(shi)的企業不勝枚舉(ju)。
類似的,聚美也面臨這樣的法律風險。美妝(zhuang)行(xing)業(ye)的假(jia)貨問題已經不(bu)是(shi)(shi)一(yi)天兩天。不(bu)僅僅是(shi)(shi)聚美優品,其他國內較大規模的電商平臺都無一(yi)例外存(cun)在假(jia)冒偽劣產(chan)品,比如淘(tao)寶、當當等等。但是(shi)(shi),槍(qiang)打(da)出頭鳥,聚美不(bu)得不(bu)重視假(jia)貨的行(xing)業(ye)詬(gou)病。
聚美能否過摩西的“紅海”?
按照聚美優品的招股書,其2013年毛利率為24.5%。而線下化妝品零售商莎莎2013年的毛利率則達到47%,甚至某些國際著名化妝品品牌廠商毛利率達到70%。相比線上銷售,線下銷售折扣明顯更高一些。所以,化妝品品牌商對電商平臺的合作不會輕易毛遂自薦,很少有積極送上門的。有限的消費群體被線下渠道占有,化妝品電商的市場份額當然就減少。再加上,一些國外大品牌不一定有國內線上銷售渠道,聚美在發展業務上,算是進了一個窄門。
如何提高毛利率,聚美優品除了優化現有產業鏈外,還需推出自有品牌。但做生產商與做渠道商不同,自有品牌的誕生意味著產業鏈的延伸,聚美優品需面對一系列的問題,包括選擇代工企業、把控產品質量、品牌定位等等。不僅如此,自有品牌只能在自有的單一渠道銷售推廣,擴大規模不容易。對于在這方面沒有經驗的聚美優品團隊,能否做好自有品牌有待觀察。不過,在這點上聚美優品可以向樂蜂網學習一二。
聚美的勁敵樂蜂網選擇將自己賣于唯品會。對于聚美來說,唯品會控股樂蜂網,并不是樂峰和聚美長期戰斗的結束。相反,是下一場爭斗的開始。唯品會將樂蜂網收入麾下,樂蜂網和聚美的競爭態勢仍然存在,兩家在電商圈內的競爭格局并沒有隨著樂峰網的自賣不攻自破。聚美優品的競爭對手數量上是少了一個樂峰,但實際上,唯品會雖控股樂蜂網,但樂蜂網是獨立運營,對手是變成了一個更強大的“唯品會+樂蜂網”。
除了化妝品類垂直電商外,隨著京東、亞馬遜等綜合類電商平臺的開放,聚美優品還需要面臨綜合電商平臺對自己用戶的利潤分流。聚美需要采取措施,避免已經到自己鍋里的羹被分幾杯出去,同時還要提供足夠吸引更多的第三方商家的條件來爭取市場占有率。美妝行業粥少僧多,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市場現狀,儼然已是紅海一片。
自營銷的風險
2010年3月,從海外學成歸國的陳歐回國創立了團購網站團美網,也就是現在聚美優品的前身。聚美優品依靠陳歐的人格魅力,通過有意參加“非你莫屬”、“天天向上”等知名節目塑造了聚美優品的品牌形象。“我是陳歐,我為自己代言”的“陳歐體”瞬間讓陳歐讓整個聚美團隊人氣大增,陳歐儼然成了為未來奮斗、創業80后的代表。一時間,陳歐就是聚美,聚美就是陳歐,一榮俱榮,一辱俱辱。
在聚美品牌創立初期,陳歐的自營銷效應確實為聚美斂了不少財。但是隨著聚美團隊的壯大,和聚美品牌的知名,用戶對聚美,或者說是對陳歐本人的信賴,漸漸變成一種束縛和枷鎖。陳歐將自己置于公眾眼球下,他不能犯錯,因為他是陳歐。如果陳歐個人出現問題,用戶會自然而然地映射到聚美頭上。就像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在回應公眾對他和奶茶妹妹的八卦態度時,他以做房事被偷窺作比喻。其實,這也是自營銷的兩面性,如同硬幣的兩面。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