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車Tesla在中國交車了,我們要問些正經問題

本文作者:《汽車商業評論》記者 劉寶華
“那時老俞在我們心中就是神啊,聽說晚上老俞來演講,都早早跑到演講處集合。老俞吃過飯來了,拿起話筒什么都沒說呢,就是一個響亮的飽嗝。我們當時聽了都傻了,互相看了看,臉上都洋溢著癡呆幸福的光芒說∶多么平易近人的飽嗝啊!”
看了央2主持人陳偉鴻與Tesla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極客公園創新者大會上的對話,首先想起了這條老羅多年前的段子,整個對話的感覺就是馬斯克打了一個平易近人的飽嗝。
總結起來,陳偉鴻整場對話做了三件事:
一,背誦馬斯克履歷,摘出他認為的亮點問一句“斯克,你怎么看?”;
二,玩兒命夸,上綱上線上高度地夸,沖破想象力地夸,不惜讓馬斯克羞赧;
三,反復探求“你的心路歷程是怎么樣的?”
陳先生花了很多時間問鋼鐵俠、問火箭發射、問火星移民、問上市,居然認為上市就是一個企業家最刻骨銘心的難忘時刻,就是一家企業的幸福終點站。
關于消費者最關心的電動車銷售、交車、基礎設施方案,陳只字未提。關于中國汽車相關行業最關心的特斯拉進入中國后的商業模式和發展規劃,陳只字未提。
相比之下,馬斯克表現得體,一句“我是具有創新精神、具有創意的工程師”回答了陳的所有上綱上線上高度。看看有多得體,只比那句經典的“其實我是一個演員”多了兩個定語。
吐槽完畢。其實《汽車商業評論》認為,如果把Tesla作為小眾奢侈品,它的確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但如果用汽車工業標準衡量,它還遠未達到被人們稱頌到的那個高度。
汽車是規模工業,年銷2萬輛級別根本無法判斷其產品在廣泛使用中的性能和品質,我們現在還無法知道特斯拉到年銷量30萬輛、50萬輛時是否還能保持目前的狀態。
在美國,Tesla客戶集中于西岸,尤其是加州,一是因為加州的新能源汽車消費氛圍多年前就已形成;二是加州擁有硅谷、好萊塢這樣的科技和時尚中心,而這些人恰恰就是特斯拉的核心用戶;三是加州氣候溫暖,適合電動車的使用。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4月下旬,10天前紐約還下了最后一場雪,動力電池在低溫下性能大打折扣人所共知,氣候和人文因素都是特斯拉在紐約難得一見的原因。何況美國還有三個州拒絕特斯拉進入。
一個真實的Tesla
紐約資深記者David Noland是沃藍達和特斯拉Model S的用戶,4月中旬,他將使用整整一年的深度體驗整理成文,從中可以看出一個更真實的特斯拉。
首先,在充電環節,此前沒人知道,Model S的實際耗電量比其內置電表顯示的要多,平均充電效率是85%。也就是說,家庭電表上每消耗100度電,只有85度能被車輛使用,車內電表顯示的也是85度。
停車狀態下的耗電量,前10個月,Model S平均停車日耗電量為4.5度,2個月前軟件更新之后,現在平均停車日耗電量為1度。粗略估計,David Noland的車在一年中非駕駛狀態下總耗電量為1400度。
其次,和大多數電動車一樣,Model S天氣越冷越耗電,7月181瓦時/公里,而1月高達259瓦時/公里。4-10月平均188瓦時/公里,11-2月平均232瓦時/公里。
同時,短途電耗最為驚人,“有時去一趟超市買菜的電耗會高達312瓦時/公里”,這還是在不考慮泊車電耗和充電損失的情況下,因為加熱電池、車艙、啟動電器時需要的大量電力無法平攤到長距離里程中。
其三,Model S一些小細節的可靠性仍待提高。例如,David Noland鑰匙上一個按鈕殼脫落,導致鑰匙在口袋里會不小心啟動開窗、解鎖等功能。去服務區更換新鑰匙(重新編程需等待4小時)后按鈕蓋又掉了,他決定湊合著用。
車內控制充電口開關的按鈕蓋也掉了,Tesla快遞給他一個替代品換上后,按鈕卻偶爾失靈;右后門把手換了新的;屏幕時不時會顯示胎壓警告,在和服務中心溝通后被告知忽略這個提示;兩個側后視鏡在倒車時沒有自動調整……
一些被Tesla引以為豪的創新設計也被證明并非完全實用。例如,沒有物理按鍵,司機在做任何調節時為了按得準必須分散眼球和注意力,更糟糕的是時不時死屏要求多次點擊。
提到David Noland深度體驗中的抱怨不是為了否定特斯拉,而是想說明:特斯拉確實創造出了很棒的產品,但遠未到完美,不必盲目崇拜、過度贊揚。
互聯網思維做汽車?
拋開產品,《汽車商業評論》認為,盡管馬斯克的首次中國亮相因為有襯托而顯得相當得體,但Tesla對舊有汽車工業的傲慢與偏見從誕生之日起就格外醒目,其自身也沒有做到它所宣稱的那樣。
Tesla的一個革命性標簽是以互聯網思維做汽車,但一個顯然的悖論被選擇性漠視:互聯網思維提倡開放平臺,而Tesla從研發、生產、銷售、服務都封閉而孤立,與互聯網的開放宗旨背道而馳,埋頭打造自己的商業閉環。最明顯的是它不愿與經銷商開放分享,堅持直銷模式,這也導致美國的三個州拒絕其進入。
在各大公司都在全產業鏈努力營造共贏生態圈的時代,Tesla像個彪悍、孤獨、傲慢的武士,全速沖鋒。在中國,它會比在美國更加開放嗎?
對于Musk,你的問題是什么?
如果是《汽車商業評論》對話馬斯克,我們會拋出但不限于以下問題:@陳偉鴻
1. 我很想用“特斯拉創始人、CEO”來稱呼您,但很可惜,“特斯拉”這個商標在中國不屬于您,貴公司在中國的注冊商標是“拓速樂”。請問商標糾紛現在進展得怎么樣了?未來會拿回特斯拉商標還是以拓速樂開拓中國市場?
2. 所有汽車公司都會在公布預售量,Tesla為什么不?為什么會發生23名中國預定車主維權事件?他們所稱的“虛假承諾”是否成立?
3. 如何開展在中國的充電網絡建設?在中國也不會與經銷商合作嗎?傳說中的租賃模式也是你們自己來?
4. 即使中國富人多,Tesla只搞直銷模式能上量嗎?賣電動車和賣蘋果手機畢竟不是一回事。
5.您是否認為Tesla強大到不需要任何人、任何其他公司的幫助?比如經銷商。
6. 為什么中國區負責人短短一年時間就更換?是當初的決定不夠審慎還是這一年中的變化超出了公司預計?
如果參加了昨天(4月22日)下午Tesla在京首批車主的交車儀式,那么還可加上這樣的問題:你們為何選擇這樣不高富帥的地方搞活動,難道不怕影響特斯拉高富帥的形象嗎?為何活動現場管理這么差,難道不怕影響那些興沖沖趕過來的粉絲和車主的體驗嗎?還有,你們提供的公關稿您有看嗎?"8名企業領袖們"的句法好像不通哦!
我們最后想說一句,魔鬼在細節中,高富帥品牌的塑造也在細節中,因為很多您的車主和粉絲都屬"裝逼犯",你影響了他們的感受,他們很快就會成為"不忠誠的裝逼犯"。您應該知道,Tesla之所以獲得今天的成功,不是因為在電動車技術上有什么突破,而在于其高富帥的定位,舍此,難有活路。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biao)簽(qian)
精華文(wen)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