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兒莊辰超:去年中國金融行業開始真正地“去監管化”

《商業價值》整理了去哪兒網CEO莊辰超在3W咖啡上聊互聯網金融的演講整理。他認為,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的本質是去監管化,這也是為什么市場聊P2P更多、而不是聊眾籌更多,因為眾籌還在證監會的監管之下。
他說金(jin)融的根(gen)本(ben)問題實際(ji)是風險控制(zhi),所以創新者(zhe)要問自己的兩個問題是:
1、“我所設計的這款金融產品真的改變了風險控制嗎?”
2、“是如何改變風險控制的?”
來看全文:
我幾乎職業生涯都是在互聯網行業工作的,始終在最前沿。我相信創新與機會其實都在歷史里,引用格林斯潘在書里的一段話“去歷史里尋找經驗把經驗應用與未來,這就是創新的機會”。
為什么旅行公司要花這么多時間去做互聯網金融?其實翻一翻歷史,你會看到一切的創新全都在歷史中:花旗銀行(Citibank) 快破產的時候,被Travelers Group收購。Travelers Group實際上花旗銀行很重要的股東,它是一個旅行公司,它是做旅行保險業務起家;花旗銀行是全球最大銀行之一,他非常大的業務是跟旅游業相關的。第二家公司是美運通(American Express),也是全球最大的商旅公司,他的第一個產品是旅行支票(Travelers Cheque),所以這就是旅行跟金融的關系。
金融創新真正動因:去監管化
從2013年開始,互聯網金融在中國非常火爆,為什么在這個時間突然發生了?是互聯網技術、移動技術達到一定高度,還是手機、Pad的滲透率達到某一個高度,所以互聯網金融余額寶、支付寶突然爆發了?
翻一下歷史,全世界所有國家金融創新的高潮都來自一個詞——“去監管化(Deregulation)”。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去年中國金融行業開始真正地“去監管化”。1970年左右,美國曾經經歷過一次巨大的去監管化,就是美國儲貸危機,類似中國的村鎮銀行去監管化,導致他們可以大范圍擴張,進行利率競爭,這個時候美國金融創新是非常活躍。
現在為什么大家討論最多的是P2P不是眾籌?因為證監會還沒有去監管化。到目前為止,如果你要眾籌,那么證監會會找你去談話,因為這個部分還沒有進行去監管化;而利率放開、利率市場化是已明確了去監管化后的產物。對于P2P目前的監管是相對比較放松的狀態,這才是互聯網金融真正的起源。
怎么看待在中國這個國情下,P2P發展的政策風險問題?這也可以從歷史上找到經驗,全世界所有國家包括歐洲、美國,對于社會化金融虧損問題都有嚴格的法律懲罰。
美國P2P的最近的監管思路是“Qualified investor(合格投資者)”,概念和對沖基金一樣,即如果投資人本身有自身行為能力、足夠的資產和投資經驗,并遵循一定的投資原則,就可以投資高風險產品,如對沖基金、P2P。監管就保證兩件事:第一,人群越少,資產越高;第二,如果出現大規模的虧損,也不至于大批量的人“上街”了,因為“上街”就讓這個事件從經濟問題演變成政治問題了。
這種風險控制其實是全世界都有的現象,跟中國的國情無關。有很多事情不是國情問題,全世界任何一個政治體、任何一個公司,遇到的問題在歷史上是不斷地在重演,都會采用相同的原則解決問題,只不過名字不一樣、場景不一樣而已。因此高度風險產品會產生的問題,美國在很多年前在對沖基金上已經遇到并解決了。
P2P問題的核心:解決風險控制難題
今天在國內的P2P的很多問題要怎么解決?有些公司做的比較激進,完全不顧監管,總在打法律的擦邊球;但更好的思路是去向一些已經發生過類似問題的國家,是怎么解決這類的問題。舉個例子:有一些P2P公司做法比較保守,比如要求投資人的投資行為要受監控,不能單筆投太大,必須分散投資等等,我認為這都是一些比較好的思路,讓整個行業比較健康的發展。我個人是非常看好P2P,盡管在中國還會有很多風險和挑戰,但是問題的解決思路完全可以從其它國家、歷史上尋找出解決方案。
P2P將遇到最大的風險是什么?美國在70年代的儲貸去監管化過程中發生了一個危機,結果產生了一場金融災難,這就是后來FDIC(美國聯邦存款保險) 公司成立的原因,就是解決存款保險的問題。
在金融危機以前,你在美國存錢,用任何一個銀行賬戶,是保證10萬美元國家信用,如果銀行倒閉了,國家賠你10萬美金,在金融危機之后,這個數額提高到了25萬的,這個問題就是當時的去監管化造成的。
為什么去監管化會造成這么大的變化?銀行的本質是吸儲、風險對沖和放貸。去監管化的過程中,所有的銀行為求擴張業務,就放寬借貸條件,比如:原來吸儲的人,只需付十個點,現在付十二個點,就可以把資金吸納進來,以達到快速放大規模。如果市場上有五百家公司進行賽跑,比誰付更高的利息、更大膽的借款,最終結果就是災難。這個現象聽著很耳熟,像不像P2P的市場?美國這場儲貸開放競爭就是場災難,導致很多銀行倒閉,很多儲貨的錢都血本無歸,最后國家介入。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很多公司做大了,原因就是風險控制。
P2P這個業務最終是有效果的,重點是風險控制。由此引到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互聯網是一種工具,它并不能改變任何根本性的問題或提供根本性的解決方案,但是在互聯網技術導致規模的擴大、滲透率的上升和效力的提升。甚至過去不能獲得的數據現在都能夠獲得了。金融的根本問題實際是風險控制,所以我們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1、“我所設計的這款金融產品真的改變了風險控制嗎?”
2、“是如何改變風險控制的?”
第一種可能性是在相同的風險下引用大數法則,讓風險更分散。第二種可能性在交易數據,好比在國際上比較流行“特種借貸引擎”,即根據對數據的解讀,設計相應的借貸產品,比如像京東(滾動資訊)、阿里的供應鏈金融,他們所掌握的數據是傳統銀行根本不能掌握的,同時,他們的風險監控能力也是傳統金融機構不能做的。包括在旅游行業,我們也有人在做供應鏈金融,比如交易量非常大的機票,這當中潛在很多特殊的借貸產品。
這個概念也可以運用到眾籌和保險,旅游類的公司像去哪兒、攜程(45.48, -3.13, -6.44%)都有保險牌照,我們在推很多針對旅游的特殊保險。根據“數據”,我們對于保險的消費者數據情況解讀完全不同,了解情況也完全不同,所以能給出不同的風險值的計算,所以我們的保險定價也不同,甚至售賣方式也會發生變化。這也就是數據改變了風險議價的判斷,決定了不同的定價。
CapitalOne是一家在前互聯網時代商業上非常著名的公司,服務的是特殊的高風險客戶群,是第一個引用大數據的概念,對風險值進行了很多分析,營銷手段也進行了很多創新。他們服務了美國一家公司,這公司在過去傳統計算模式是借不到錢的,但CapitalOne通過一些特殊得手段計算風險和利息,把錢借給這家公司,導致這個公司始終是高速發展。今天,CapitalOne已經是美國第四大銀行,但只有15年歷史,美國的大銀行都有幾百年的歷史。
創新機會:回歸商業的本質
整個創新的機會在哪里,回到歷史上去找,然后不要去關注那些虛無的互聯網思維,我認為商業的本質非常純樸和簡單的。
零售的本質是什么?產品要全,價錢要低,送貨要快,無論任何一種技術最終回到都是這個面。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也是如此,借出去錢的人永遠要的是高利息、高收益、低風險、方便,借款人則是底利息、放款速度快、還款條件要靈活。關鍵的問題是,在今天的場景下你用什么新技術、新使用場景、對環境進行極度優化,而不是關注那些非常虛無縹渺的概念。第一原則大家把最簡單的思維貫徹在互聯網金融里,這樣才能找到機會。
我個人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業務不是一家通吃,關于這點可以從歷史探尋。金融行業是全球發生并購最活躍的行業之一,而今天在這么龐大的傳統金融行業,各種品牌的金融公司層出不窮,原因是金融的本質是風險控制,規模越大風險控制能力就越弱。金融是個非常虛擬的產品,業務做得越大,勢必會做得越來越復雜,經濟學上面的“代理人成本”就是下面的人利用傭金機制,采取一些成熟過渡風險換取過渡收益,這是一定會產生的。
為了防范這類事情,大型的金融機構則必須加很多層監管。但是監管越多,運營效率就會越低,這一類的行業從市場消失了。金融行業有很多業務,先是有家小公司做起來被大公司買進去,越做越大之后或許出現一些問題,當政府介入之后就會帶來了更多的監管之后,這些業務又會被分到小公司去做。比如:資源類產品的交易由于風險太高,所以很多國家政府對大型的銀行機構的交易進行監管,就把資源剝離表外去,又產生一輪新的創新機會,所以我認為互聯網金融不會是贏家通吃的行業,只要在任何一個細分領域做到一家獨大,就有很多很的機會,或上市,或并購。所以我認為這個行業是充滿機會和變化的。
沃爾瑪在零售領域幾乎壟斷了行業,但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說不出一家銀行是壟斷所有,這是由金融的本質所決定的。關鍵在于了解行業的本質,忽略那些浮躁的傳言,并且真正去理解技術,把技術應用于場景,把一些很本源的問題解決并且提高,才能獲得真正的創新。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wen)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