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麥田里的投資人(ren)”該長什么樣?
農業(ye),不(bu)像(xiang)互聯(lian)網,不(bu)像(xiang)消費,它(ta)沒(mei)有性感的(de)GMV、DAU數據,也(ye)沒(mei)有動(dong)輒幾千萬、幾億的(de)估值(zhi)。
但就(jiu)是曾經無人(ren)寵(chong)愛的(de)農(nong)業(ye)投(tou)資(zi),正在被敏(min)銳(rui)的(de)風投(tou)們,醞釀成(cheng)各類新故事(shi),那些身處體量偏小的(de)基(ji)金(jin)的(de)投(tou)資(zi)人(ren),認為投(tou)農(nong)業(ye)是繼投(tou)消費后的(de)不二之選(xuan)。
根(gen)據公開數據顯(xian)示(shi),2021年全年,中國(guo)農業(ye)食品行業(ye)一級市場融(rong)資事件(jian)數為86起,融(rong)資總額為153.87億元。
除了農業垂(chui)直基金,紅杉、高瓴(ling)、經緯、IDG、軟銀等(deng)多家一線基金均有布局和關(guan)注。2022年力度更甚。
據IT桔子統計,截止到 2022 年(nian) 8 月,中國新經濟農(nong)業(ye)領域共(gong)發(fa)生了 1395 起投融(rong)資事件(包含一二級市場融(rong)資),融(rong)資總(zong)規模達(da)到 1788 億(yi)元。
根據35斗數據統計(ji),而僅在去(qu)年(nian)下半年(nian),在各(ge)家機構紛(fen)紛(fen)珍惜子(zi)彈的環境下,農(nong)(nong)業(ye)領域仍有超過70起(qi)投(tou)融資事(shi)件,資金總額超過100億(yi)人民幣,包括育種、養殖、農(nong)(nong)藥等在內的三農(nong)(nong)項目都獲得了不少資本加持。
從投(tou)資(zi)輪次來看,VC投(tou)資(zi)偏(pian)向(xiang)早期項目,主(zhu)要集中(zhong)在B輪以(yi)前,占比超(chao)過(guo)80%。
那(nei)么(me),投資機(ji)構們都在投什么(me)項目?
高(gao)瓴資(zi)本在(zai)2022年推出了40億碳中和新基金,參與的投資(zi)項目包括合(he)(he)成(cheng)生物(wu)材料生產制造商(shang)藍晶微(wei)生物(wu)、可食用微(wei)生物(wu)合(he)(he)成(cheng)蛋白研發商(shang)昌進生物(wu)、農作物(wu)智能種植決策服(fu)務提(ti)供商(shang)愛科農。
如高瓴創投所言,得益于人(ren)工智(zhi)能、大數(shu)據、物(wu)聯網等(deng)技術的(de)發(fa)展(zhan),農(nong)(nong)業(ye)領域信息化(hua)的(de)供應鏈不斷升級,不僅(jin)可以幫助農(nong)(nong)民解決銷售難題(ti),還可以通過自(zi)動(dong)化(hua)設(she)備(bei)賦能中國農(nong)(nong)業(ye),農(nong)(nong)業(ye)發(fa)展(zhan)方式的(de)加(jia)快轉(zhuan)變(bian)也會帶來(lai)巨大的(de)投資機(ji)遇。
此外(wai),在替(ti)代蛋白方(fang)向的技術攻堅,不(bu)但能(neng)改變人(ren)類(lei)蛋白質的供(gong)給和生(sheng)產方(fang)式,同時(shi)對(dui)于(yu)實現碳中和有(you)重大(da)前瞻意義。
紅杉(shan)資(zi)本參與投資(zi)了創新型合成生物(wu)技術研(yan)(yan)發與應用服(fu)務商微(wei)構工(gong)場,作(zuo)物(wu)精準育種技術研(yan)(yan)發應用服(fu)務商彌生生物(wu),獨家投資(zi)了微(wei)藻(zao)基(ji)產品研(yan)(yan)發生產商德默特。
IDG資本與高瓴(ling)創投(tou)一起領(ling)投(tou)愛(ai)科農外,還積極布局(ju)育(yu)種類項(xiang)目,獨家投(tou)資了蔬(shu)菜水果新(xin)品種培育(yu)及全產業鏈(lian)開發商中農美(mei)蔬(shu),以及玉米(mi)育(yu)種技術研發商邁(mai)澤(ze)裕(yu)豐(feng)。
而再進一步(bu)分析這些投(tou)資項目,高瓴資本(ben)這樣的(de)頭部機構,對農業投(tou)資的(de)理解(jie)邏輯,歸類在碳(tan)中和的(de)大盤子里,其他(ta)上述這些一線的(de)VC/PE為代表來說,投(tou)資主(zhu)旋律(lv)還(huan)是圍繞科技投(tou)資層(ceng)面,農業上的(de)投(tou)資實際并不多。
農業(ye)投資(zi)最基本的問題(ti)得(de)從(cong)土(tu)地(di)說起,這也是農業(ye)投資(zi)的首要問題(ti)。
一(yi)方面,土(tu)(tu)地(di)具備稀缺性(xing)和(he)不可再生性(xing),此(ci)外,土(tu)(tu)地(di)的質量和(he)地(di)理(li)位置也會影響農(nong)業投資的效果。
這對于投(tou)資者來說,是(shi)否能對土地進行細致的評估和分析,確保(bao)投(tou)資的可(ke)行性和收益?這是(shi)拋(pao)給投(tou)資人(ren)們的第一(yi)個(ge)問題。
接下來(lai),我們要說一說商(shang)業模(mo)式的(de)問(wen)題。這關乎農業投(tou)資是(shi)不是(shi)VC/PE心中的(de)“完美(mei)模(mo)樣(yang)”。
目(mu)前,我國(guo)農(nong)業商(shang)業模式普遍落后,商(shang)業化程度(du)(du)較低,行業規模集中(zhong)度(du)(du)也低。
甚至,你或許(xu)在麥田(tian)里(li)找(zhao)到的創業(ye)者絕大(da)部分都是年(nian)紀較(jiao)大(da)、文(wen)化水平偏(pian)低的農民(min),高學歷、高技術(shu)的非農創業(ye)者稀少。
這關(guan)乎著(zhu),投資(zi)人是(shi)否能在麥田里(li)找(zhao)到(dao)既(ji)懂農業(ye)食品、又懂高科技(ji)技(ji)術的創業(ye)者(zhe)。生物技(ji)術、合(he)成蛋白,哪(na)一項不是(shi)知(zhi)識壁壘?
而對(dui)于(yu)投(tou)(tou)資人來說,做農(nong)業(ye)投(tou)(tou)資不(bu)下(xia)麥田又是(shi)不(bu)現(xian)實(shi)的,否則(ze)這很難培養投(tou)(tou)資人對(dui)農(nong)業(ye)的深切認知。
身邊的一(yi)位從消費轉農業(ye)的投資人(ren)朋友告訴我,過去他們是(shi)沉浸(jin)在(zai)寫(xie)字樓、再(zai)沉浸(jin)也就是(shi)實驗室、廠房和倉庫(ku)。
但轉(zhuan)到(dao)跟農業之后,他們會下到(dao)麥(mai)田(tian)里(li),直到(dao)看見有烏鴉、鴿子盤旋在(zai)養雞場上空飛(fei)來飛(fei)去的場景(jing)時,心才會定(ding)下來。
再來,農業(ye)項目周期長,利(li)潤(run)不高,退出還不算(suan)順(shun)暢。因為這不是一條馬上能盈利(li)的行業(ye)。
再(zai)比如,隨著農業(ye)科技水(shui)平不斷提升(sheng),農業(ye)面臨不少“卡脖子”的問題(ti)。
種(zhong)(zhong)子相當是(shi)農業(ye)的“芯(xin)片”,一個(ge)優良種(zhong)(zhong)子可(ke)以貢(gong)獻(xian)糧食增產量(liang)的45%-50%,但培育新品種(zhong)(zhong)周期相當長(chang),通常(chang)以5到10年為(wei)單(dan)位,而且(qie)難度大、失(shi)敗率(lv)高。縱觀國內的農業(ye)上市公司案例,也是(shi)屈指可(ke)數。
產品質量→銷售(shou)→造(zao)血→擴大規模,這是做農(nong)業項目最正常的經營鏈條,所以(yi),這也(ye)決定搞農(nong)業投資(zi)收益(yi)低、資(zi)金回(hui)收慢(man),導致(zhi)體量偏小的基金部分(fen)項目難落地(di),到(dao)后期(qi)募資(zi)時(shi)不及預期(qi)。
搞農業的互聯網(wang)大廠,譬如阿(a)里巴(ba)巴(ba),專注(zhu)于(yu)農業技(ji)術。目前(qian)設立了大農業辦公室,聚合淘寶天貓、阿(a)里云、菜鳥、盒馬等20多(duo)個(ge)業務,打造多(duo)方位的互聯網(wang)助農體系(xi)。
此外,京(jing)東農(nong)業(ye)、網易、騰訊、美(mei)團等(deng)也介入了智慧(hui)種(zhong)養殖、循環農(nong)業(ye)、植物工廠等(deng)領域。
從(cong)獲(huo)得資(zi)本青睞的(de)角度看,育種(zhong)、智(zhi)慧農業(ye)、農業(ye)智(zhi)能裝備(如無人機)、規模養殖、農食供應鏈(lian)、休閑食品、農業(ye)電商等(deng)成(cheng)為(wei)農業(ye)資(zi)本市(shi)場的(de)焦點。
但目前,很多企業獲得融資或者成(cheng)功(gong)IP的(de)原因,很大一部分(fen)在于綜合能力強,而不是all in在某一細分(fen)賽道。
有研究曾指出,我國(guo)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lv)只有30-40%,遠低(di)于發(fa)達國(guo)家80%以上的水平。
另外,農業機械化(hua)的短板也需要(yao)補齊。目前,國內(nei)機械化(hua)程度極(ji)不(bu)平(ping)衡(heng),如(ru)小麥機械化(hua)率超過96%,而甘蔗機收率不(bu)足12%,水稻機插率僅40%,玉(yu)米(mi)機械收獲(huo)率63%,與(yu)歐美發達國家機械化(hua)水平(ping)存在極(ji)大差距。
因(yin)此,對(dui)于我國(guo)農機(ji)制造業(ye)來(lai)說,無論是與(yu)國(guo)際先進農機(ji)同行(xing)相(xiang)比,還(huan)是與(yu)國(guo)內其他制造行(xing)業(ye)相(xiang)比,都還(huan)存在很(hen)大的(de)差(cha)距。
農(nong)業作為一(yi)個被國家大力引導的發展方向,這樣一(yi)條“正確”的賽道,投資圈里的人都想來試試。
但這些從TMT、消費跨(kua)界過(guo)來的他(ta)們,往往忽視掉(diao)了(le)一個問題:那(nei)就是,農業(ye)行業(ye)太傳統、太講究長坡厚雪(xue)了(le)。
復旦(dan)大學(xue)經(jing)濟(ji)系教授周兆生(sheng)曾指出,投資問題(ti)一直是困(kun)擾(rao)農業(ye)(ye)產業(ye)(ye)化的問題(ti)之一。
正如給十月稻田和黃天(tian)鵝(e)做FA的泰和資本蔣凱(kai)陽(yang),曾向媒(mei)體所言:“盡(jin)管農業是條好賽道,但(dan)并不好投”。
所以,想當好一名專(zhuan)業(ye)(ye)(ye)的農業(ye)(ye)(ye)投(tou)資人,可比(bi)投(tou)TMT、消費(fei)難多了。當然,在(zai)資本傾斜農業(ye)(ye)(ye)的助力(li)下,我們也(ye)尤為期盼中國能誕(dan)生(sheng)第一位名副其實的“農業(ye)(ye)(ye)企業(ye)(ye)(ye)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