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為何仍糾結自主IM卻注定失敗?

文/宿藝 王聰佶(微信公號:guancha01)
上線9個月后,易信最近又怒刷存在感:宣稱其用戶規模達到8000萬,活躍度30%。
但實際情況是,除了電信與網易員工,真正在使用和關心易信的用戶早已寥寥,而據易信內部人士透露,易信合資公司實際已處于分崩離析前的狀態。
易信遭遇并不是偶然,三大運營商每家都先后推出過數個語音IM,但均基本宣告失敗:
中國移動:在運營商這些年做的近10款IM產品中,飛信是最接近成功的。2007年5月,中國移動正式推出飛信,賣點是免費發短信,在騰訊微信誕生前,飛信用7年時間積攢了5億用戶,官方口徑稱活躍用戶曾超過9000萬。
不過由于內部利益部門相互扯皮等原因,飛信多年來并沒有在產品端進行大的改進,在騰訊推出微信這一替代短信、彩信、語音對講、網絡電話等移動業務的“OTT組合產品”形態后,飛信迅速被微信所革命。
中國聯通:聯通于2006年底推出“超信”,但最終并未得到有力推廣,隨著CDMA網絡劃歸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于2009年7月停止了超信試用服務。2011年4月,中國聯通發布了“沃聯系”,當年8月更名為“沃友”,三年后,沃友淪為“僵尸”產品。
中國電信:電信于2009年與微軟MSN合作推出“天翼Live”應用,并在其合約訂制機中大規模預置,但隨著MSN在中國市場式微,天翼Live淪為雞肋。2011年,中國電信推出“翼聊”產品,并在運營兩年后與網易成立合資公司,將翼聊升級為“易信”。經過9個月發展,官方口徑稱用戶規模8000萬,活躍度30%。
三大運營商顯然都相當糾結于語音IM類產品,其根本原因在于:運營商推出自主IM反擊互聯網企業,相當于用增量業務去彌補減量業務,在沒有增加成本的情況下,把用戶和入口繼續把控在自己手中。這在策略上雖然說得通,但運營商的語音IM卻從來沒有成功過,分析下來,原因有幾個:
1、內部利益紛爭。以中國移動飛信為例,從誕生起,就一直活在在“影響短信營收”陰影下,這是飛信七年都未能向彩信、語音短信、網絡電話等產品方向演進原因。作為一款微信的競品業務,卻從一開始就被鎖在了柵欄內,雖具備先發優勢但已注定了結局。
2、國有資本不允許有經營風險。運營商本質是央企,為國有資本,其運作方式與民營企業的互聯網思維完全相同:互聯網企業可以依靠免費模式圈用戶,進行無底線市場攻伐,甚至做出企業CEO在社交網絡上“炮轟”競爭對手的營銷行為;運營商則完全相反,資產不是董事長或者總裁,也沒有試錯機制,原則上絕不允許國有資產流失。對于運營商來說。最保險的事情就是不違規、不越線,甚至不去做。
3、內部架構混亂。作為國企央企,領導、員工間層級明顯,業務做好是領導業績,出問題底層員工背,且隨時可能被劃分到其他部門或者子公司。如,飛信最早是神州泰岳負責研發運維,但目前被劃分到中國移動互聯網基地,背后其實涉及中移動數據部與互聯網基地的內部之爭,向上甚至涉及更加復雜的問題。對于這樣一款擁有5億用戶的運營型產品來說,每次內部架構更換都會傷筋動骨。
4、缺乏員工激勵機制。微信從內部PK掉Q信到今天,已成長為騰訊七大事業群之一,與騰訊游戲、QQ并列,張小龍也從籍籍無名成為微信事業群總裁,級別至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一躍成為互聯網界英雄式人物,微信基層員工也獲得了折合28個月薪水的年終獎。反之,對運營商來說,沒有領導敢給員工這么多職級與現金激勵?還記得當年王建宙力主引入的139移動社區首席運營官羅川么?
5、維新與革命。對于運營商而言,無論飛信還是易信,說到底都是增值產品,并不受到運營商太多重視,是保守的“維新”。而互聯網IM與OTT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款瞄準了運營商軟肋的革命業務,被冠以”移動互聯網入口“的說法,各家企業都不惜重金與資源進行押注,甚至不斷去沖擊政策紅線。保守與拼命,結局顯而易見。
6、國內市場容不下第二。強關系屬性的IM都有區域壟斷特性:市場第一,沒有第二。PC時代QQ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微信都是如此。即使在國外市場,也是市場第一的壟斷局面:Line在日本、臺灣是接近100%占有率,但在韓國卻是Kakao壟斷。因此,不管是運營商自主IM,還是米聊、陌陌、來往,想翻盤微信都非常困難,即使是騰訊自家的手機QQ也被認為早晚被微信替代。
7、騰訊有一百種辦法通過微信獲取收入。IM會取代大筆短信收入,還需要不菲的建設運營費用,這對運營商來說是穩賠買賣。但對產業鏈超長的騰訊來說,騰訊游戲、應用分發、電商甚至賣個表情都可以通過微信取得收入,僅微信和手機QQ游戲就在今年第一季度獲得了18億的收入,全年的營收KPI據說是120億,與每家運營商的短信收入在同一量級。
8、公眾平臺的巨大生態。公眾平臺衍生的自媒體生態、服務號生態,在通訊和社交外為微信帶來的巨大用戶粘性。微信公眾平臺已發展成為一個集O2O、支付、游戲、電商、商家服務、自媒體等豐富的生態。而易信還在糾結要不要做“熟人社交”還是“興趣社交”,單純對微信的產品對標已沒有任何意義。
意識到該問題的易信來往,也在嘗試公眾平臺,但微信公眾平臺已經形成包括第三方企業在內的生態體系,這個領域甚至支撐著不少國內上市企業。單純模仿產品容易,但在沒有流量情況下想復制生態幾乎不可能。
最后總結下:
從時間點上來講,運營網自主IM與OTT,都錯過了最有可能成功的時間點。只不過,中國聯通已經放棄了與互聯網OTT對抗,轉而通過合作一起合圍強大的中國移動。而中國移動目前也已基本上在飛信項目上沉默,轉而著手去打造VoLTE與融合通信,從網絡升級與訂制終端方面“包抄”微信后路。只有中國電信,還在固執的走中國移動之前的老路,即使拉上網易,又有何意義呢?
本文首發于搜狐IT,轉載請注明來源,作者宿藝、王聰佶。請關注我的《壹觀察》微信公眾號:guancha01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qian)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