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化的服務窗:支付寶錢包的不能承受之重

如果你打開新版的支付寶錢包,就不難發現“錢包”的面貌已是全無,闖進眼簾的是余額寶、當面付、彩票、愛心捐贈、機票和淘寶,基本包含了衣食住行的全部場景,而且還有交易、理財、公益和其他。猜不出支付寶要做的是“便利店”還是“商城”,如果你再逛逛“服務”,闖進眼簾的宛若是微信的公共號,簡直就是整合服務號功能的訂閱號。支付寶做的不是媒體或者商城,而是包含了媒體和商城的生活服務中心,即使它的名字還是叫“錢包”。可不管是支付寶商城和生活服務中心,是不來的都早了一些?
“服務”算是支付寶的一級/二級界面,與在微信中會話列表相近的商家服務列表,就是支付寶錢包的新武器——服務窗。早期典型商戶在講述服務窗運營案例的時候,往往口誤叫成是“公共號”,產品在形態方面的相近不免會有誤會。但服務窗集成了訂閱號和服務號兩者的內容和功能,塞進用戶的“錢包”要干嘛?支付寶官方對服務窗的暫且定義是“用戶與世界的一個交互視窗”,從產品的視角,根本看不出對需求的確定性描述和指向,如果把錢包面向宏觀和廣域的世界,是否時間早了點或者速度快了些?如果是要與微信試比高,可就弄錯對象了。
不跟IM較勁的“錢包”不是好商城?
在支付寶正式宣布服務窗之后,不但商戶容易誤叫成公共號,媒體和支付寶自己也在和微信作比較。但微信是什么?是溝通工具,會話是用戶角色之間的溝通,訂閱號是媒體角色與用戶角色的溝通,服務號是商戶角色與用戶角色的溝通。支付寶是什么?是支付工具,移動端可算衍生的“隨身錢包”,用戶角色和“錢”的溝通才是第一要務,而和“錢”沒有直接聯系的商戶角色溝通或者是次級要務,或者是對第一要務的干擾。一個隨身錢包和溝通工具相比的基礎是什么?如果較勁的是移動支付,可就有些扯了。移動支付對支付寶錢包而言,既是核心價值也是看家本領;微信的訂閱號只有內容的溝通,服務號也基本是客服的角色,而微信支付也是在二級/三級界面之后,最多就算是商戶角色與用戶角色的多種溝通方式之一。支付寶錢包之于微信,就好比一家珠寶商之于一家品牌服裝店,兩者不存在直觀的可比性,即使這家品牌服裝店的走秀模特也佩戴了閃亮的珠寶,但各自的用戶、場景和需求的觸發都有本質的不同。如果是微信的狂飆而擾亂了自己的陣腳,可就是虧本的自宮了。
如果要問支付寶究竟要做什么,從默認界面看出的還是“商城”,但在商戶問及支付寶團隊“服務窗與淘寶、天貓,以及其他競爭對手有什么不同”的時候,官方沒有拋出明晰的答案,可能是自己也還沒能抽象出來吧。但是與IM較勁的錢包App難做出極致的移動商城,而且還有可能離出色的移動錢包越來越遠。
錢包的“雜”和“重”是支付寶的硬傷
在早期的支付寶錢包就推出了“探索”,在自己的錢包和財務應用中,“探索”是干啥的?不管是詞匯的拿捏,還是服務內容的安插(快的打車、電子券、旅行和會員卡),都堪稱是奇葩。如此可見支付寶在移動端的產品功底如何了,“信息設計”的工作,在支付寶錢包App完全沒有體現。
再看現在的支付寶錢包,默認界面包含衣食住行全部的場景,有考慮服務的關聯性嗎?有考慮用戶使用的場景嗎?“淘寶”在默認界面是咋回事兒,算作廣告嗎?就算要在錢包連接整個世界,也要講究層次和有序吧?!很多朋友對“雜”的辯解是“服務一旦多了,產品就‘重’了是難免的事情,微信不也是么?”筆者在這方面很確定,微信現在可比支付寶錢包“輕”多了。產品的“輕”和“重”講的是用戶體驗,換成同義的詞匯可是簡易和冗雜,從用戶視角的描述是用起來簡易和用起來冗雜。服務多了不一定用起來冗雜,服務少了也不一定用起來簡易。比如搜索引擎是一項多元服務的產品,但用戶體驗還是“輕”的,微信的服務雖已很多,但雜項服務多是在三級界面或者更深處,基本不會干擾用戶的溝通體驗。就在微信的最新版本,默認界面也還是與會話相關的服務,同級的通訊錄也一直都未有更改,而在“發現”中的游戲,是十款還是二十款,對用戶體驗的“輕”和“重”基本沒有影響。從用戶體驗的角度,支付寶錢包能算是能用的產品,但不能算是十分好用的產品。
產品“三段式”揭開支付寶錢包的暗礁
去年筆者用“三段式”解析了來往產品的問題所在(可參見《》),在此也可推敲支付寶錢包。
第一是刺激。支付寶團隊表明服務窗要提供商戶發現用戶、理解用戶、服務用戶和價值變現四個方面的能力。這的確是商戶(即客戶)喜歡的刺激,但就從產品也能看出,支付寶錢包自身理解用戶(最終消費者)的能力還不夠,如果不能刺激起用戶,商戶的刺激就沒有基礎。
第二是需要。用戶是真的很需要支付寶,而且支付寶的業務能力也是強勁的,在4月底開通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NFC充值之后,官方也表明會推動iBeacon和其他線下支付方案的進程。可惜現在新版的支付寶錢包和服務窗沒有比原來更好,產品的使用增加了很多“不夠需要”的服務,在一定程度反而干擾了用戶“更加需要”的服務。
最后是習慣。從商場化的服務窗,不難看出支付寶是要加強用戶習慣的培養的,但請不要學習微信,溝通工具和資訊中心是有事兒沒事兒都看看,但“錢包”的習慣照搬溝通工具的使用習慣就錯位了,“錢包”的好習慣就是一旦發生或者即將發生支付或財務相關的事情,用戶能第一時間想起支付寶,而且不要讓他想起之后就頭疼,直觀、輕松、快速地完成操作就是優質的用戶體驗。
綜合上述三點,支付寶錢包的暗礁就是在業務強激素與產品欠發育之間的矛盾。如果產品的框架不能提供較好的用戶體驗,業務勢能是不容易發揮出來的。如果強行推動產品的業務模塊,缺失對用戶本身的尊重和了解,更多業務反而會干擾原本的核心服務,加重產品負擔。
機會成本——超級App必要的考慮因素
還有一件事情,就是機會成本。服務窗已有一些商戶見了一定收效,但對支付寶錢包這類超級App而言,機會成本也是必要的考慮因素。比如你增加了一項“不夠需要”的服務,收獲了一分價值,但若是更換了一項“更加需要”的服務可能收獲三分價值,就存在兩分機會價值的損失。在微信和支付寶的海量用戶之中,再低的轉化率也會有不少的量,這不少的量與其他平臺對比也會是可觀的表現,因此考慮機會成本也是避免自我蒙蔽的警醒方式之一。
什么才是更好的服務窗?
在以往的產品文章中,好多產品經理建議講完辯證法之后聊聊方法論,筆者就在此講明輸出方法論慎重的幾條原因吧。
第一,辯證法是前提,沒有辯證法的理解基礎,方法論是沒有意義的;
第二,在不同的團隊和產品發展的不同階段,方法論是動態微調的,沒有永遠的“正確”;
第三,筆者的方法論也不一定正確,但就“如何做更好的服務窗”一事,倒是有一一定的見解,或許有參考的價值。
定位:在“錢包”之后,先不要去連接整個世界,先連接用戶的服務柜臺,把服務窗做成用戶的“柜臺窗口”,再逐步發展成有序的“商城”。
服務窗的階段產品原則:
1.用戶場景聚焦在拿出錢包之后。比如在商場,我們不會先掏錢包再找地方消費,但是在商場收銀臺,我們往往會先掏出錢包再付款。如此情境之中,在收銀臺發生的事情就是“更加重要”的服務,而在商場內的其他事情就在“不夠重要”的范疇。類比銀行柜臺、理財和保險業務柜臺,訂票和其他指定消費,就都是“更加重要”的服務。
2.盡可能地限定資訊類信息。比如促銷信息,促銷連接消費,消費之后才會連接支付,這類多了夾層的服務,盡量放在次級的需求列表。
3.根據新的定位,重新設定移動端的界面和交互。支付寶的“錢包”和“柜臺”與微信不是一回事兒,不必跟隨公共號的框架,要從自身的用戶需求和習慣出發。
以上僅是示例,重在方法論的思路,而不是執行層面。支付寶的潛能是無限的,但若是在現階段就要吞掉整個世界,不明晰自身的邊界,或者要做萬能的商城,可真的會是支付寶目前的不能承受之重,請謹慎!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wen)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