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版《舌尖上的中國》,會是“舌尖上的感動中國”嗎?

電視節目圈錢的最高等級是拍電影,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再次印證了這個鐵律。
2012年,作為冷門節目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發了廣泛的網絡與社會公眾討論,時隔一年,續集出爐,而且還傳出要拍第三季,而就在26日,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和東海電影集團啟動了拍電影版的項目,報稱:
電影投資約5000萬元,東海電影董事長倪政偉表示,將會重新創作劇本,電影除了跟美食有聯系,還會有溫情的、有點傷感的家庭故事,預計春節檔上映,屆時將會給大家帶來“精美美食畫面,博大人文情懷,還有大明星演繹的曲折動人的故事。”
他稱導演和演員都還未確定,但已和高群書、薛曉路等導演有過溝通,他們都很有興趣。演員方面,會選擇一線明星,最好是對美食有研究的明星,比如擁有美食節目《十二道鋒味》的謝霆鋒。
意向中的導演高群書大部分電影仍屬“硬漢”類作品,而薛曉路對愛情類作品把握不錯,但是不是還需要做個事前美食培訓還不得而知——明星、喜劇、愛情,這些糅合了國產片慣有套路的電影,加了一味美食的料,還定在春節檔,能火起來嗎?已拍成大電影的電視節目或許能給《舌尖》一個參考。
它可能很賣座。
沒人相信《舌尖》不是因為去年《爸爸去哪兒》狂入7億票房而動心拍大電影的,而導演陳曉卿也毫不避諱。因為二者之間的相似之處是如此之多。
首先,兩者都是從熱門電視節目起家而轉向電影院線的,有著廣泛的受眾基礎和口碑。《爸爸去哪兒》第一季成為2013年收視率最高的綜藝節目,而《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第四集也出現了收視和討論的小高峰。在拍電影之前,這兩檔節目積累了足夠的受眾數量和討論熱度。
第二,兩者在制作過程中都積累了大量的未用剪輯片段。《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之所以能夠在一周之內完成拍攝和剪輯,也得益于其綜藝版剪輯剩下的大量片段“廢物利用”,而《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制作過程中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在發布會上,陳曉卿也“歡迎大電影采用紀錄片的拍攝素材”。因此在一些難度較高的鏡頭拍攝上能省去相當多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第三,兩者上映時間都定在春節檔。湖南衛視方面曾透露,他們制作大電影版的《爸爸去哪兒》,前期也進行了詳細的大數據分析,這種大數據神話,在2013年實在太多了,權且一聽。但不可否認,擁有眾多家庭粉絲的《爸爸去哪兒》,其大電影版在春節期間上映,滿足了春節期間“大團圓”、“與眾樂樂”的春節主題,同時,因其藝術爭議性較大,進一步激發了觀眾的好奇心,在映前映后省去了大量的宣傳成本。而《舌尖上的中國》定檔春節,無疑也是看中了春節重視美食與親情的平民化、民族化主題。
它也可能敗得一塌糊涂。
首先,從綜藝節目過渡至電影院線,須趁熱打鐵才能成功。《爸爸去哪兒》第一季播出時間段則集中在2013年的10月到12月,這為春節期間上映大電影攢足了人氣,反觀紀錄片版《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時間段集中于4月到6月期間的上半年,與春節檔時間差距實在太大,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反而與嘗試大電影失敗的《中國好聲音》的播出時段(2013年7-9月)非常相似。誰能保證6月以后沒有更好的高人氣綜藝節目出現?觀眾是善于遺忘的,也許到了春節檔,人們已經對“舌尖”淡然,這對其前期宣傳帶來很大壓力。
第二,《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的成功有其必然性,即將細分群體的觀影心理把握非常之妙。在眾多明星作用的影響下,其觀影群體真正做到了“小手牽大手”+“大手牽小手”的疊加效果,七零末、八零后正是《爸爸去哪兒》的消費主力。《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美食愛情喜劇定位比較泛泛,非吃貨未必感興趣,而“愛情+喜劇+國產”向來是大爛片的必備三要素。試問,《煙花三月》這種表現還不錯的美食愛情電影,又有幾個人能記起呢?
第三,《爸爸去哪兒》的成功還極具偶然性。馬年春節檔電影確實爛片云集,《爸爸去哪兒》算是劍走偏鋒贏得了很好的口碑,但你能保證有著“精美美食畫面,博大人文情懷,還有大明星演繹的曲折動人的故事”的《舌尖上的中國》也有“遇到豬一樣對手”這樣的好運氣?
與毫無心理準備即贏得相當口碑的第一季相比,處于聚光燈下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除了收獲大量的爭議之外,還以3000萬的制作成本,拿回了超億的回報,而此次超過5000萬制作成本的大電影,既有著很好的觀眾基礎,但也面臨更多的挑戰,能否同樣如愿獲得更高的商業回報,還存在著眾多未知數。
2012年,作為冷門節目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發了廣泛的網絡與社會公眾討論,時隔一年,續集出爐,而且還傳出要拍第三季,而就在26日,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和東海電影集團啟動了拍電影版的項目,報稱:
電影投資約5000萬元,東海電影董事長倪政偉表示,將會重新創作劇本,電影除了跟美食有聯系,還會有溫情的、有點傷感的家庭故事,預計春節檔上映,屆時將會給大家帶來“精美美食畫面,博大人文情懷,還有大明星演繹的曲折動人的故事。”
他稱導演和演員都還未確定,但已和高群書、薛曉路等導演有過溝通,他們都很有興趣。演員方面,會選擇一線明星,最好是對美食有研究的明星,比如擁有美食節目《十二道鋒味》的謝霆鋒。
意向中的導演高群書大部分電影仍屬“硬漢”類作品,而薛曉路對愛情類作品把握不錯,但是不是還需要做個事前美食培訓還不得而知——明星、喜劇、愛情,這些糅合了國產片慣有套路的電影,加了一味美食的料,還定在春節檔,能火起來嗎?已拍成大電影的電視節目或許能給《舌尖》一個參考。
它可能很賣座。
沒人相信《舌尖》不是因為去年《爸爸去哪兒》狂入7億票房而動心拍大電影的,而導演陳曉卿也毫不避諱。因為二者之間的相似之處是如此之多。
首先,兩者都是從熱門電視節目起家而轉向電影院線的,有著廣泛的受眾基礎和口碑。《爸爸去哪兒》第一季成為2013年收視率最高的綜藝節目,而《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第四集也出現了收視和討論的小高峰。在拍電影之前,這兩檔節目積累了足夠的受眾數量和討論熱度。
第二,兩者在制作過程中都積累了大量的未用剪輯片段。《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之所以能夠在一周之內完成拍攝和剪輯,也得益于其綜藝版剪輯剩下的大量片段“廢物利用”,而《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制作過程中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在發布會上,陳曉卿也“歡迎大電影采用紀錄片的拍攝素材”。因此在一些難度較高的鏡頭拍攝上能省去相當多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第三,兩者上映時間都定在春節檔。湖南衛視方面曾透露,他們制作大電影版的《爸爸去哪兒》,前期也進行了詳細的大數據分析,這種大數據神話,在2013年實在太多了,權且一聽。但不可否認,擁有眾多家庭粉絲的《爸爸去哪兒》,其大電影版在春節期間上映,滿足了春節期間“大團圓”、“與眾樂樂”的春節主題,同時,因其藝術爭議性較大,進一步激發了觀眾的好奇心,在映前映后省去了大量的宣傳成本。而《舌尖上的中國》定檔春節,無疑也是看中了春節重視美食與親情的平民化、民族化主題。
它也可能敗得一塌糊涂。
首先,從綜藝節目過渡至電影院線,須趁熱打鐵才能成功。《爸爸去哪兒》第一季播出時間段則集中在2013年的10月到12月,這為春節期間上映大電影攢足了人氣,反觀紀錄片版《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時間段集中于4月到6月期間的上半年,與春節檔時間差距實在太大,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反而與嘗試大電影失敗的《中國好聲音》的播出時段(2013年7-9月)非常相似。誰能保證6月以后沒有更好的高人氣綜藝節目出現?觀眾是善于遺忘的,也許到了春節檔,人們已經對“舌尖”淡然,這對其前期宣傳帶來很大壓力。
第二,《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的成功有其必然性,即將細分群體的觀影心理把握非常之妙。在眾多明星作用的影響下,其觀影群體真正做到了“小手牽大手”+“大手牽小手”的疊加效果,七零末、八零后正是《爸爸去哪兒》的消費主力。《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美食愛情喜劇定位比較泛泛,非吃貨未必感興趣,而“愛情+喜劇+國產”向來是大爛片的必備三要素。試問,《煙花三月》這種表現還不錯的美食愛情電影,又有幾個人能記起呢?
第三,《爸爸去哪兒》的成功還極具偶然性。馬年春節檔電影確實爛片云集,《爸爸去哪兒》算是劍走偏鋒贏得了很好的口碑,但你能保證有著“精美美食畫面,博大人文情懷,還有大明星演繹的曲折動人的故事”的《舌尖上的中國》也有“遇到豬一樣對手”這樣的好運氣?
與毫無心理準備即贏得相當口碑的第一季相比,處于聚光燈下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除了收獲大量的爭議之外,還以3000萬的制作成本,拿回了超億的回報,而此次超過5000萬制作成本的大電影,既有著很好的觀眾基礎,但也面臨更多的挑戰,能否同樣如愿獲得更高的商業回報,還存在著眾多未知數。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