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通過”圖靈測試“:人工智能的時代已經到來

這個周末最炙手可熱的名字,莫過于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了。這個“13歲的烏克蘭男孩”,在計算機科學家阿里·圖靈提出“圖靈測試”64年后,成為人類歷史上通過這個測試的第一人——確切地說,是第一臺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的機器。
事情必須從半個世紀前說起。圖靈在1950年發表的論文《機器能思考嗎》中,設計了這個測試,即假如一臺機器通過特殊的方式與人溝通,若有一定比例的人(超過30%)無法在特定時間內(5分鐘)分辨出于自己交談的是人還是機器,則可認為該機器具有“思考”的能力。圖靈還預言,到2000年時,將出現足夠聰明的機器,能夠通過這一測試。
圖靈測試的設計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無法完全避免非智能機器通過測試,比如對測試者的智力和年齡并無嚴格要求,比如“騙過人類”其實并非衡量人工智能的恰當標準,再比如西爾勒提出的中文房間的問題(只回答“是、否”時無法提供足夠判斷依據)。事實上,即便在尤金通過測試之后,中文互聯網也有人仍然拿這些問題質疑圖靈測試的嚴謹性。
但這些并不妨礙圖靈測試成為阿蘭·圖靈,這位計算機科學之父一生中最重要的預言之一(另一個預言“圖靈機”直接導致了電子計算機的誕生):一是按照圖靈的理論,若“智能”遵循一定的邏輯和硬件條件產生,則通過適當的軟硬件,必然可以復制人類的智能,即所謂人工智能(AI);二是人類科技要保持加速度乃至沖擊“奇點”,必須依賴強人工智能,而發展強人工智能的起點,即是通過圖靈測試。
有鑒于上述理由,科學界自1960年代起,開始不斷嘗試制造能夠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例如麻省理工的機器人Eliza,和斯坦福的機器人Parry,但結果堪稱糟糕——你在可以看到二者之間的對話,他們語無倫次到無以復加。
事實上,盡管技術飛速發展,但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在人工智能上的進展始終并未突破圖靈測試這個硬指標(之前曾經有一些機器聲稱通過了測試,但事后發現并非嚴格遵循圖領設計的測試條件,例如,不能對問題做任何預設),直到“尤金”的出現。
“尤金”并非泛泛之輩,它由三個俄羅斯裔年輕人在2001年設計,此后在2001、2005和2008年連續獲得圖靈測試的最高獎Loebner獎,此外,它還在2012年圖靈誕辰100周年的比賽上,以29.2%的成績,險些通過圖靈測試。
坦白說,“尤金”的確并不具備多高的技術含量,如大家看到的,它只是一個專門為通過圖靈測試設計的一個“聊天機器人”,開發團隊、技術支持都只是業余水平。但它是否如前述質疑者所說,只是靠精心設計的騙術,而非“智能”蒙混過關?
由于訪問量過大,尤金的網站在獲獎后隨即陷入了癱瘓,設計團隊目前正在緊張修復,并未對所采取的技術給出進一步的說明。
但從參與測試的專家Robert Llewellyn今早在《衛報》撰寫的專欄來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Robert貼出了他與尤金溝通的詳細過程,他嘗試了一系列隨機問題,甚至包括故意敲錯大量字符,尤金全部給出了令人信服的回應,他事后得出的結論是,對面的人類表現得比尤金“更像機器人”。Robert并非參與測試的唯一專家,事實上,包括他在內,整整1/3的專家全都在測試中“認錯了人”。
僅僅從行業的理論和技術儲備來看,即便“尤金”最后被認為仍不合格,但制造能夠完美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只是早晚的事。早在2005年,人工智能專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就在暢銷書《奇點臨近》中預言,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思維的“奇點”即將到來,理由是人類科技正呈現“指數級增長”他在書中列舉了15個科技領域,證明它們都像計算機業的摩爾定律一樣,呈現指數級發展,并宣布人類可以借次進一步揭示人工智能“有序的復雜性”,以及憑借“計算能力的不斷增加”,最終實現人工智能。
庫茲韋爾在書中還預言了諸多驚世駭俗的觀點。他成功預言了“深藍”戰勝象棋大師,他還認為強AI的研究將迅速崛起(強AI是具備了像人一樣的思考能力,弱AI則是行為語言看起來像人),并在2045年跨越人工智能超過人類智能的“奇點”,他甚至表示,技術奇點的加速模型顯示,21世紀就是人類文明的終點,換句話說,現在出生的人們,將在有生之年看到“終極科技”。
令人驚訝的是,現實正在向庫茲韋爾所預言的方向一路狂奔,甚至比他所預想的更快些。蘋果于2011年正式推出基于美國國防部人工智能計劃CALO的Siri語音助理,將初級的人工智能推廣到億萬人的手機上。2012年10月,多倫多大學的Geoffery Hinton宣布在機器深度學習領域(Deep Learning)達成重大突破,幾乎同時,模擬人類神經元的重要發明憶阻器,和高通的神經網絡芯片也相繼誕生,人工智能研究的軟硬件條件,都已基本具備。
此后Hinton宣布與庫茲韋爾一起加入Google的X實驗室。谷歌的戰略則開始瘋狂向人工智能傾斜。其斥資數十億美元,在2013年連續收購近10家人工智能公司,其中赫然有公司專事“數字化復制人類大腦”。谷歌甚至給業內每一家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公司,都開出了一個收購的報價。
與此同時,進場的巨頭和資金也越來越多,競爭進一步加劇,形成坊間所謂的“人工智能競賽”,從業人員年薪遠超30萬美元以上。IBM推出超級計算機Watson,并在電視智力競賽中戰勝人類對手贏得大獎。微軟宣稱依賴深度學習技術,該公司將語音識別的精度提高了30%,并在其后推出類Siri功能“Cortana個人助理”。Facebook則在今年早些時候宣布,請來另一位深度學習大神Yann Lecun并斥巨資打造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實驗室。
這里面最值得一提的是來自中國的玩家百度。這家來自中國的搜索引擎公司在去年成立了深度學習研究院,并在今年將其升格為百度研發中心,采用北京-硅谷雙總部結構,并挖來“谷歌大腦”負責人吳恩達(Andrew NG)為負責人,并斥資3億美元要在此后三年內再招150-200名研發人員。此外,百度還公布了研發已久的“百度大腦”項目,宣布該項目已能模擬人腦的200億個神經元,達到兩三歲孩童的智力水平——這意味著百度的進度已經是谷歌此前10億個神經元的20倍,在不聲不響中做到了全球領先。
但現在預言結局仍然為時過早。人工智能即將開啟一個萬億美元的市場,這讓現在火爆到極點的移動互聯網也相形見絀。事實上,一些激進的觀點認為,移動互聯網,乃至即將到來的物聯網,都只是人工智能革命的前奏。而從人員配置和資本投入來看,Google、百度,IBM,微軟,Facebook這五巨頭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的唯一玩家,未來它們是否將遵循類似“核不擴散”的原則獨占市場,還是共享技術,共同開啟一個偉大的人工智能時代?答案仍是未知數。
而“尤金”們也將繼續啟航,駛向下一個終點:新版圖靈測試——這項MIT科學家Scott Aaronson在2011年提出的瘋狂猜想假設,若到某階段人類可以完全復制大腦的神經元數據,得到一個“獨立電腦模型”,那么向人類和這個電腦模型提出同樣的問題,若模型的回答和對應人腦的回答完全相同,則人類不存在異于機器的“自由意志”,而智能機器的時代,也將由此開啟。
事情必須從半個世紀前說起。圖靈在1950年發表的論文《機器能思考嗎》中,設計了這個測試,即假如一臺機器通過特殊的方式與人溝通,若有一定比例的人(超過30%)無法在特定時間內(5分鐘)分辨出于自己交談的是人還是機器,則可認為該機器具有“思考”的能力。圖靈還預言,到2000年時,將出現足夠聰明的機器,能夠通過這一測試。
圖靈測試的設計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無法完全避免非智能機器通過測試,比如對測試者的智力和年齡并無嚴格要求,比如“騙過人類”其實并非衡量人工智能的恰當標準,再比如西爾勒提出的中文房間的問題(只回答“是、否”時無法提供足夠判斷依據)。事實上,即便在尤金通過測試之后,中文互聯網也有人仍然拿這些問題質疑圖靈測試的嚴謹性。
但這些并不妨礙圖靈測試成為阿蘭·圖靈,這位計算機科學之父一生中最重要的預言之一(另一個預言“圖靈機”直接導致了電子計算機的誕生):一是按照圖靈的理論,若“智能”遵循一定的邏輯和硬件條件產生,則通過適當的軟硬件,必然可以復制人類的智能,即所謂人工智能(AI);二是人類科技要保持加速度乃至沖擊“奇點”,必須依賴強人工智能,而發展強人工智能的起點,即是通過圖靈測試。
有鑒于上述理由,科學界自1960年代起,開始不斷嘗試制造能夠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例如麻省理工的機器人Eliza,和斯坦福的機器人Parry,但結果堪稱糟糕——你在可以看到二者之間的對話,他們語無倫次到無以復加。
事實上,盡管技術飛速發展,但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在人工智能上的進展始終并未突破圖靈測試這個硬指標(之前曾經有一些機器聲稱通過了測試,但事后發現并非嚴格遵循圖領設計的測試條件,例如,不能對問題做任何預設),直到“尤金”的出現。
“尤金”并非泛泛之輩,它由三個俄羅斯裔年輕人在2001年設計,此后在2001、2005和2008年連續獲得圖靈測試的最高獎Loebner獎,此外,它還在2012年圖靈誕辰100周年的比賽上,以29.2%的成績,險些通過圖靈測試。
坦白說,“尤金”的確并不具備多高的技術含量,如大家看到的,它只是一個專門為通過圖靈測試設計的一個“聊天機器人”,開發團隊、技術支持都只是業余水平。但它是否如前述質疑者所說,只是靠精心設計的騙術,而非“智能”蒙混過關?
由于訪問量過大,尤金的網站在獲獎后隨即陷入了癱瘓,設計團隊目前正在緊張修復,并未對所采取的技術給出進一步的說明。
但從參與測試的專家Robert Llewellyn今早在《衛報》撰寫的專欄來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Robert貼出了他與尤金溝通的詳細過程,他嘗試了一系列隨機問題,甚至包括故意敲錯大量字符,尤金全部給出了令人信服的回應,他事后得出的結論是,對面的人類表現得比尤金“更像機器人”。Robert并非參與測試的唯一專家,事實上,包括他在內,整整1/3的專家全都在測試中“認錯了人”。
僅僅從行業的理論和技術儲備來看,即便“尤金”最后被認為仍不合格,但制造能夠完美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只是早晚的事。早在2005年,人工智能專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就在暢銷書《奇點臨近》中預言,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思維的“奇點”即將到來,理由是人類科技正呈現“指數級增長”他在書中列舉了15個科技領域,證明它們都像計算機業的摩爾定律一樣,呈現指數級發展,并宣布人類可以借次進一步揭示人工智能“有序的復雜性”,以及憑借“計算能力的不斷增加”,最終實現人工智能。
庫茲韋爾在書中還預言了諸多驚世駭俗的觀點。他成功預言了“深藍”戰勝象棋大師,他還認為強AI的研究將迅速崛起(強AI是具備了像人一樣的思考能力,弱AI則是行為語言看起來像人),并在2045年跨越人工智能超過人類智能的“奇點”,他甚至表示,技術奇點的加速模型顯示,21世紀就是人類文明的終點,換句話說,現在出生的人們,將在有生之年看到“終極科技”。
令人驚訝的是,現實正在向庫茲韋爾所預言的方向一路狂奔,甚至比他所預想的更快些。蘋果于2011年正式推出基于美國國防部人工智能計劃CALO的Siri語音助理,將初級的人工智能推廣到億萬人的手機上。2012年10月,多倫多大學的Geoffery Hinton宣布在機器深度學習領域(Deep Learning)達成重大突破,幾乎同時,模擬人類神經元的重要發明憶阻器,和高通的神經網絡芯片也相繼誕生,人工智能研究的軟硬件條件,都已基本具備。
此后Hinton宣布與庫茲韋爾一起加入Google的X實驗室。谷歌的戰略則開始瘋狂向人工智能傾斜。其斥資數十億美元,在2013年連續收購近10家人工智能公司,其中赫然有公司專事“數字化復制人類大腦”。谷歌甚至給業內每一家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公司,都開出了一個收購的報價。
與此同時,進場的巨頭和資金也越來越多,競爭進一步加劇,形成坊間所謂的“人工智能競賽”,從業人員年薪遠超30萬美元以上。IBM推出超級計算機Watson,并在電視智力競賽中戰勝人類對手贏得大獎。微軟宣稱依賴深度學習技術,該公司將語音識別的精度提高了30%,并在其后推出類Siri功能“Cortana個人助理”。Facebook則在今年早些時候宣布,請來另一位深度學習大神Yann Lecun并斥巨資打造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實驗室。
這里面最值得一提的是來自中國的玩家百度。這家來自中國的搜索引擎公司在去年成立了深度學習研究院,并在今年將其升格為百度研發中心,采用北京-硅谷雙總部結構,并挖來“谷歌大腦”負責人吳恩達(Andrew NG)為負責人,并斥資3億美元要在此后三年內再招150-200名研發人員。此外,百度還公布了研發已久的“百度大腦”項目,宣布該項目已能模擬人腦的200億個神經元,達到兩三歲孩童的智力水平——這意味著百度的進度已經是谷歌此前10億個神經元的20倍,在不聲不響中做到了全球領先。
但現在預言結局仍然為時過早。人工智能即將開啟一個萬億美元的市場,這讓現在火爆到極點的移動互聯網也相形見絀。事實上,一些激進的觀點認為,移動互聯網,乃至即將到來的物聯網,都只是人工智能革命的前奏。而從人員配置和資本投入來看,Google、百度,IBM,微軟,Facebook這五巨頭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的唯一玩家,未來它們是否將遵循類似“核不擴散”的原則獨占市場,還是共享技術,共同開啟一個偉大的人工智能時代?答案仍是未知數。
而“尤金”們也將繼續啟航,駛向下一個終點:新版圖靈測試——這項MIT科學家Scott Aaronson在2011年提出的瘋狂猜想假設,若到某階段人類可以完全復制大腦的神經元數據,得到一個“獨立電腦模型”,那么向人類和這個電腦模型提出同樣的問題,若模型的回答和對應人腦的回答完全相同,則人類不存在異于機器的“自由意志”,而智能機器的時代,也將由此開啟。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biao)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