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路與背書,進退維谷的P2P借貸平臺

由于缺乏運營牌照、注冊資本金、股東資質等硬性約束條件,P2P類平臺在短短幾年間迅速擴張至數百家之多。市場化的發展促使各路資本扎堆入主,但同質化的競爭卻讓這個平臺顯得愈發魚龍混雜。因此在公司發展出現一定瓶頸之時,要么尋求更大的平臺做背書,要么就只有勉強維持之后的跑路了。
撈一筆的代價有多少?
伴隨著又一撥P2P跑路高潮,僅6月份就已有6家網貸平臺被爆跑路失聯。
對于全行業來說,因為沒有行規門檻,盈利和前景又頗為可觀。因此在這批P2P創業浪潮當中,既有人希望全心全意的努力做事情,也有人抱著惡意的態度希望撈一票走人。
在大多數人的概念中,可能投入幾十萬、招募數個有經驗的員工就能順利搭建起一個平臺,更有甚者,如果是打算撈一票就走人,隨便建個網站幾千塊就能搞定。公司的注冊信息、資料、辦公地點等都可以造假。
可實際上,運營好一家具備一定規模的P2P借貸平臺費用十分之高,風控、開發、營銷等各個方面都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而其中。而其中最為昂貴的就是人力成本。
“運營P2P借貸平臺的核心在于控制風險,一套完整的風控流程包括用戶開發、信審、評級、定價、貸后管理、逾期催收、風險緩釋等,搭建這樣的一套系統并不容易,優秀的風控人員也是從傳統金融業機構重金聘請的。”某資深從業人員這樣說道。
所以,這是一個風險極大的不確定性行業,在商業模式上只不過是將用戶的風險轉移到平臺上。風控機制是P2P行業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當你把可控的部分托福給了商人的良心,你覺得撈一筆的代價會有多高?
現在流行抱大腿?
團隊能力和素質本應該是一家公司最被看重的內功,但對于行業內群魔亂舞的現狀,尋找更為用戶接受的信任渠道反而成了當務之急。
一般而言,P2P平臺都會引進第三方擔保機構,以取得借款人的信任。但許多P2P標榜的擔保公司當平臺遇到困難或倒閉時,卻往往并不會做出什么反應。因此,在給予各種高收益產品甜點吸引客戶的同時,一個可靠地背書方會解決很多轉化上的問題。
近日,多家P2P公司均高調宣布,與平安銀行簽訂資金托管業務。而對于此次合作,平安銀行的說法是,只是做P2P的資金存管業務。
“很多平臺都對外公布說與平安銀行的合作涉及資金托管,甚至有些還說是資金監管,實際上是偷換了概念。監管、托管要兜底,存管就不用了。”平安銀行相關人士對外說道。
在沒有第三方資金存管介入之前,資金的流向一般為投資人先把資金打入平臺的賬戶。而平臺如果不碰這筆錢,就減少了挪用投資人資金的可能。對于平臺而言,銀行的增信是他們急需的。但對于銀行來說,選擇了一家合作方就等于對它投了信任票,諸如借款人造假這些連帶風險,他們還需要好好考慮。
不過,在這個監管缺失的年代,比起P2P平臺公司熱衷于抱大腿更可怕的是,為什么他們認為這是一定有用的。
面對著超乎尋常的高收益率,特別是加以各種噱頭進行包裝之后,總會有人盲目的去做那個“聰明的人”。比起相信這些所謂的擔保手段,他們更相信自己的判斷、僥幸和人性。
因為說到底,所謂的背書,不過是一場目地明顯的煙幕彈。誰能夠去背書?誰又能承受這么出現問題后的責任?
局中之人,冷暖自知。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