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聯“搶跑”二維碼支付,阿里騰訊咋辦?

競技場上,不怕對手跑得快,就怕對手先搶跑。當然,最可怕的,是搶跑之后沒有重賽。
就在阿里巴巴和騰訊還在態度誠懇地積極配合央行進行二維碼支付標準制定和安全風險評估時,日前就有消息爆出,中國銀聯已經悄悄完成了二維碼支付系統的技術開發,已經在跟各大銀行商討合作推廣事宜了。
這絕對讓支付寶和財付通大跌眼鏡:明明是自己起了個大早,卻因為被人半路請去喝茶,結果徹徹底底趕了個晚集!
銀聯搶跑用新壺裝舊酒
說起二維碼支付,這絕對互聯網金融領域中又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創新。早在去年年底,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和騰訊旗下的財付通就先后試水二維碼支付業務。然而,今年的3月13日,央行一紙緊急文件,以安全為名,暫停了支付寶和財付通的二維碼支付服務。
當時,就有很多分析稱,這幕后不排除是中國銀聯在推動。不過,暫停之后,銀聯與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一起,一直在跟央行、支付清算中心等監管部門商討制定二維碼支付標準。或許正因為如此,阿里巴巴和騰訊一直以為大家都在局中,所以雖然內心非常焦急、期望盡快明確標準和開啟業務,但既然央行不發話,也只能不溫不火地跟進著。
沒曾想,看似缺乏斗志和野心的銀聯一面積極摻和著二維碼支付標準制定的事兒,另一面,卻早已經自起爐灶,在二維碼支付標準出臺之前,自行琢磨出了一套“搶跑”的辦法,并快速付諸行動。
銀聯的這套二維碼支付系統目前已經完成了系統開發,銀聯正用“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辦法齊頭并進地推動著接下來的工作:一方面,銀聯正跟各大銀行積極商討具體的合作和推廣事宜;另一方面,銀聯已經在幾個擬試點地區跟當地人民銀行遞送了新業務報備。似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這一次,不能不說銀聯的這一手玩得著實漂亮!事實上,在央行態度沒有明確之前,尤其是官方的二維碼支付標準沒有正式確定和出臺之前,純粹的基于線上互聯網的二維碼支付業務是不可能開展的,即使是銀聯這個擁有央行“親戚”背景的機構也不行。但是,銀聯這次推出的二維碼支付,本質上只是銀聯原有支付業務的技術升級版。簡單地說,只是把原來靠刷卡讀取消費者銀行卡信息變成了掃二維碼讀取消費者銀行卡信息,從業務邏輯上并不違規。至于所謂的線上和櫥窗掃碼支付,更多地還是給支付寶和財付通放了個大大的煙霧彈而已!
銀聯就是用這種偷換概念、新壺裝舊酒的方式,搶在阿里巴巴和騰訊之前,很有可能率先完成所謂的二維碼支付業務商業化布局。而先入為主的優勢,無疑為銀聯賺回了不少面子。
更重要的是,銀聯自知在線上自己毫無優勢,何況整個零售消費市場,線下依然遠大于線上,自己在支付寶和財付通被捆住手腳下率先布局線下二維碼支付市場,憑借銀聯這么多年遍布的POS收銀網絡,一旦鋪開之后,等禁令放開的時候,支付寶和財付通要搶銀聯線下業務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安全問題只是個技術幌子?
今年3月13日,央行下發緊急文件《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于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同時也給了財付通一份),暫停了支付寶、騰訊的二維碼支付服務。央行當時給出的理由是:二維碼支付突破了傳統受理終端的業務模式,其風險控制水平直接關系到客戶的信息安全與資金安全,在保障客戶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進一步研究。
一句話,就是你這個二維碼支付是個新事物,可能安全上有問題,風險不可控,需要重新審定和評估,在沒有得出結論之前,不得開展該業務。
二維碼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嗎?當然可能有。不過,單從技術層面看,如果說二維碼存在安全問題,那么磁卡、IC卡甚至包括央行力推的NFC技術都會存在相似安全問題。而磁卡、IC卡流行已久,說明在技術上是可以做到控制安全風險的。既然如此,二維碼支付同樣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和運營機制來控制安全風險。
從支付寶和財付通的兩家母公司阿里巴巴和騰訊來看,他們都擁有億萬級別用戶量的業務運營經驗,在第三方支付方面這么多年來幾乎也沒出現過大問題,加上常年跟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在技術上、風險控制上、運營機制上完全有能力做到安全可靠、風險可控。
所以,正如此前央行暫停支付寶和財付通的二維碼支付時各界分析的那樣,支付安全問題更多的還是表面的原因(當然這個問題的確需要重視)。作為主管部門,央行的角色當然不能不更多地考慮作為中國金融主體的各銀行和銀聯等金融機構的利益。由于支付寶和財付通的二維碼支付模式打破了原有線下刷卡支付“發卡銀行:收單機構:銀聯=7:2:1”的費率分成模式,重切蛋糕拋開了線下收單機構和銀聯,央行受到來自銀聯和收單機構的壓力可想而知。
統一標準和相互兼容勢在必行
現在,除了銀聯搶跑之外,更嚴重的問題是,各大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支付都在推行自己的二維碼支付系統,一個市場多套標準,如果不從一開始就進行規范和統一,長期下去的局面可能很難收拾。
自從支付寶、財付通率先嘗試推出了二維碼支付之后,似乎是醍醐灌頂,一下子把整個國內的金融行業給驚醒了。可不是嗎,以中國目前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發展態勢,只要政策允許,二維碼支付遲早會鋪天蓋地,其業務規模之大無法想象。
所以,現在不僅僅是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在推二維碼支付,銀聯這個傳統支付結算平臺在推二維碼支付,就連各大商業銀行都紛紛“下海”,已經在考慮和研究推出各自獨立的二維碼支付系統。
問題是,各家金融機構推出的二維碼并不兼容,自己只能識別自己的二維碼,一旦涉及跨行業務情況,就勢必成了盲人騎瞎馬了。而如果這中間再需要銀聯或者第三方支付增加一道轉碼識別的系統,無疑即增加系統復雜性,還因為環節增多而導致安全風險增大。
再則,二維碼標準和辨識如果不兼容,對于商家而言,就意味著需要部署多臺掃碼設備,這顯然又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顯然,雖然央行叫停支付寶、財付通的二維碼支付業務被認為有“護犢”之嫌,但從行業主管部門的角色看,由央行牽頭、組織所有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支付企業一起來制定統一的二維碼支付標準和接口,顯然是一件與各方都有利的事情。
央行的態度至關重要
現在來看,大家最關心的還是銀聯會不會在支付寶、財付通還在被“關禁閉”的時候,率先推出了二維碼支付業務。這個問題,相信阿里巴巴和騰訊現在也眼巴巴地看著呢。
在這個敏感的時刻,顯然央行的態度至關重要。
雖然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樣,如果銀聯現階段只是先推出線下的“倒掃碼方式”的二維碼支付,其實嚴格來說并不違規。就算央行要審查,也只是審查銀聯這個二維碼替代刷卡的方式是否能保證消費者的銀行卡信息安全和資金安全而已。如果這個沒問題,原則上,銀聯推出的這項業務只是“技術升級”的“舊”業務,央行放行并無不可。
但是,央行又不得不考慮支付寶、財付通以及社會各界的反應。如果匆匆允許銀聯的二維碼支付可以開展業務,那么“打擊創新”、“袒護關聯企業”、“利益輸送”等大帽子必然會亂石般砸向央行。
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央行會以各種理由放緩審批銀聯申報的速度(包括跟各大商業銀行打招呼延緩跟銀聯合作談判節奏),同時加快與支付寶、財付通以及各金融機構制定二維碼支付標準的步伐,最終讓幾方在盡可能同步的時段相繼推出二維碼支付業務。
如果相關標準能夠盡快擬定,哪怕是先有草案,以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技術實力(實際上它們在這方面的業務準備一直就沒停過)以及既有的線上線下商業鏈條,要上線新的二維碼支付業務速度會非常快。
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由于基于已經相當成熟且應用廣泛的二維碼技術,所謂的二維碼支付標準并不會有太多新東西。央行真正的核心目的,一來是為之前慢了一步的銀聯等傳統金融機構贏得追趕的時間和空間,二來是要通過坐下來把二維碼支付的利益切割機制商定出來。
對于第一點,顯然目的已經達到了,時間節奏完全由央行控制。至于第二點,也不難搞定。其中,銀行最無所謂,因為不管怎么合作它的利益都是有保障的。至于支付寶和財付通,以他們的互聯網思維肯定是看重更長遠的發展和回報,所以只要條件不是太苛刻,相信都能點頭。唯一難搞的是銀聯,它在二維碼支付業務上如果還幻想又做運動員還做裁判員,別人的業務上它也要拔根毛的話,那就看銀聯的要價還有支付寶和財付通的肚量了。
當然,一切都存在變數。既然銀聯面臨在二維碼支付上最終搶跑成功的可能性,那么,阿里巴巴和騰訊也不得不做兩手準備。一方面繼續跟央行周旋參與制定二維碼支付標準,另一方面,業務研發和商業布局也必須快速推進了。
或許,今年下半年,我們就將看到一場真正的二維碼支付大戰打響。只是,勝負結果,我們希望是市場說了算。
本文作者:虎龍吟,微信公眾號:愛貓狗(catdogiloveyou),支付寶賬號:001net@sina.com(亦作為合作聯系郵箱)
就在阿里巴巴和騰訊還在態度誠懇地積極配合央行進行二維碼支付標準制定和安全風險評估時,日前就有消息爆出,中國銀聯已經悄悄完成了二維碼支付系統的技術開發,已經在跟各大銀行商討合作推廣事宜了。
這絕對讓支付寶和財付通大跌眼鏡:明明是自己起了個大早,卻因為被人半路請去喝茶,結果徹徹底底趕了個晚集!
銀聯搶跑用新壺裝舊酒
說起二維碼支付,這絕對互聯網金融領域中又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創新。早在去年年底,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和騰訊旗下的財付通就先后試水二維碼支付業務。然而,今年的3月13日,央行一紙緊急文件,以安全為名,暫停了支付寶和財付通的二維碼支付服務。
當時,就有很多分析稱,這幕后不排除是中國銀聯在推動。不過,暫停之后,銀聯與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一起,一直在跟央行、支付清算中心等監管部門商討制定二維碼支付標準。或許正因為如此,阿里巴巴和騰訊一直以為大家都在局中,所以雖然內心非常焦急、期望盡快明確標準和開啟業務,但既然央行不發話,也只能不溫不火地跟進著。
沒曾想,看似缺乏斗志和野心的銀聯一面積極摻和著二維碼支付標準制定的事兒,另一面,卻早已經自起爐灶,在二維碼支付標準出臺之前,自行琢磨出了一套“搶跑”的辦法,并快速付諸行動。
銀聯的這套二維碼支付系統目前已經完成了系統開發,銀聯正用“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辦法齊頭并進地推動著接下來的工作:一方面,銀聯正跟各大銀行積極商討具體的合作和推廣事宜;另一方面,銀聯已經在幾個擬試點地區跟當地人民銀行遞送了新業務報備。似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這一次,不能不說銀聯的這一手玩得著實漂亮!事實上,在央行態度沒有明確之前,尤其是官方的二維碼支付標準沒有正式確定和出臺之前,純粹的基于線上互聯網的二維碼支付業務是不可能開展的,即使是銀聯這個擁有央行“親戚”背景的機構也不行。但是,銀聯這次推出的二維碼支付,本質上只是銀聯原有支付業務的技術升級版。簡單地說,只是把原來靠刷卡讀取消費者銀行卡信息變成了掃二維碼讀取消費者銀行卡信息,從業務邏輯上并不違規。至于所謂的線上和櫥窗掃碼支付,更多地還是給支付寶和財付通放了個大大的煙霧彈而已!
銀聯就是用這種偷換概念、新壺裝舊酒的方式,搶在阿里巴巴和騰訊之前,很有可能率先完成所謂的二維碼支付業務商業化布局。而先入為主的優勢,無疑為銀聯賺回了不少面子。
更重要的是,銀聯自知在線上自己毫無優勢,何況整個零售消費市場,線下依然遠大于線上,自己在支付寶和財付通被捆住手腳下率先布局線下二維碼支付市場,憑借銀聯這么多年遍布的POS收銀網絡,一旦鋪開之后,等禁令放開的時候,支付寶和財付通要搶銀聯線下業務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安全問題只是個技術幌子?
今年3月13日,央行下發緊急文件《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于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同時也給了財付通一份),暫停了支付寶、騰訊的二維碼支付服務。央行當時給出的理由是:二維碼支付突破了傳統受理終端的業務模式,其風險控制水平直接關系到客戶的信息安全與資金安全,在保障客戶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進一步研究。
一句話,就是你這個二維碼支付是個新事物,可能安全上有問題,風險不可控,需要重新審定和評估,在沒有得出結論之前,不得開展該業務。
二維碼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嗎?當然可能有。不過,單從技術層面看,如果說二維碼存在安全問題,那么磁卡、IC卡甚至包括央行力推的NFC技術都會存在相似安全問題。而磁卡、IC卡流行已久,說明在技術上是可以做到控制安全風險的。既然如此,二維碼支付同樣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和運營機制來控制安全風險。
從支付寶和財付通的兩家母公司阿里巴巴和騰訊來看,他們都擁有億萬級別用戶量的業務運營經驗,在第三方支付方面這么多年來幾乎也沒出現過大問題,加上常年跟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在技術上、風險控制上、運營機制上完全有能力做到安全可靠、風險可控。
所以,正如此前央行暫停支付寶和財付通的二維碼支付時各界分析的那樣,支付安全問題更多的還是表面的原因(當然這個問題的確需要重視)。作為主管部門,央行的角色當然不能不更多地考慮作為中國金融主體的各銀行和銀聯等金融機構的利益。由于支付寶和財付通的二維碼支付模式打破了原有線下刷卡支付“發卡銀行:收單機構:銀聯=7:2:1”的費率分成模式,重切蛋糕拋開了線下收單機構和銀聯,央行受到來自銀聯和收單機構的壓力可想而知。
統一標準和相互兼容勢在必行
現在,除了銀聯搶跑之外,更嚴重的問題是,各大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支付都在推行自己的二維碼支付系統,一個市場多套標準,如果不從一開始就進行規范和統一,長期下去的局面可能很難收拾。
自從支付寶、財付通率先嘗試推出了二維碼支付之后,似乎是醍醐灌頂,一下子把整個國內的金融行業給驚醒了。可不是嗎,以中國目前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發展態勢,只要政策允許,二維碼支付遲早會鋪天蓋地,其業務規模之大無法想象。
所以,現在不僅僅是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在推二維碼支付,銀聯這個傳統支付結算平臺在推二維碼支付,就連各大商業銀行都紛紛“下海”,已經在考慮和研究推出各自獨立的二維碼支付系統。
問題是,各家金融機構推出的二維碼并不兼容,自己只能識別自己的二維碼,一旦涉及跨行業務情況,就勢必成了盲人騎瞎馬了。而如果這中間再需要銀聯或者第三方支付增加一道轉碼識別的系統,無疑即增加系統復雜性,還因為環節增多而導致安全風險增大。
再則,二維碼標準和辨識如果不兼容,對于商家而言,就意味著需要部署多臺掃碼設備,這顯然又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顯然,雖然央行叫停支付寶、財付通的二維碼支付業務被認為有“護犢”之嫌,但從行業主管部門的角色看,由央行牽頭、組織所有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支付企業一起來制定統一的二維碼支付標準和接口,顯然是一件與各方都有利的事情。
央行的態度至關重要
現在來看,大家最關心的還是銀聯會不會在支付寶、財付通還在被“關禁閉”的時候,率先推出了二維碼支付業務。這個問題,相信阿里巴巴和騰訊現在也眼巴巴地看著呢。
在這個敏感的時刻,顯然央行的態度至關重要。
雖然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樣,如果銀聯現階段只是先推出線下的“倒掃碼方式”的二維碼支付,其實嚴格來說并不違規。就算央行要審查,也只是審查銀聯這個二維碼替代刷卡的方式是否能保證消費者的銀行卡信息安全和資金安全而已。如果這個沒問題,原則上,銀聯推出的這項業務只是“技術升級”的“舊”業務,央行放行并無不可。
但是,央行又不得不考慮支付寶、財付通以及社會各界的反應。如果匆匆允許銀聯的二維碼支付可以開展業務,那么“打擊創新”、“袒護關聯企業”、“利益輸送”等大帽子必然會亂石般砸向央行。
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央行會以各種理由放緩審批銀聯申報的速度(包括跟各大商業銀行打招呼延緩跟銀聯合作談判節奏),同時加快與支付寶、財付通以及各金融機構制定二維碼支付標準的步伐,最終讓幾方在盡可能同步的時段相繼推出二維碼支付業務。
如果相關標準能夠盡快擬定,哪怕是先有草案,以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技術實力(實際上它們在這方面的業務準備一直就沒停過)以及既有的線上線下商業鏈條,要上線新的二維碼支付業務速度會非常快。
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由于基于已經相當成熟且應用廣泛的二維碼技術,所謂的二維碼支付標準并不會有太多新東西。央行真正的核心目的,一來是為之前慢了一步的銀聯等傳統金融機構贏得追趕的時間和空間,二來是要通過坐下來把二維碼支付的利益切割機制商定出來。
對于第一點,顯然目的已經達到了,時間節奏完全由央行控制。至于第二點,也不難搞定。其中,銀行最無所謂,因為不管怎么合作它的利益都是有保障的。至于支付寶和財付通,以他們的互聯網思維肯定是看重更長遠的發展和回報,所以只要條件不是太苛刻,相信都能點頭。唯一難搞的是銀聯,它在二維碼支付業務上如果還幻想又做運動員還做裁判員,別人的業務上它也要拔根毛的話,那就看銀聯的要價還有支付寶和財付通的肚量了。
當然,一切都存在變數。既然銀聯面臨在二維碼支付上最終搶跑成功的可能性,那么,阿里巴巴和騰訊也不得不做兩手準備。一方面繼續跟央行周旋參與制定二維碼支付標準,另一方面,業務研發和商業布局也必須快速推進了。
或許,今年下半年,我們就將看到一場真正的二維碼支付大戰打響。只是,勝負結果,我們希望是市場說了算。
本文作者:虎龍吟,微信公眾號:愛貓狗(catdogiloveyou),支付寶賬號:001net@sina.com(亦作為合作聯系郵箱)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