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芯國際合作生產驍龍處理器:高通終低頭

7月3日,高通宣布,其子公司美國高通技術公司與中芯國際將在28納米工藝制程和晶圓制造服務方面展開合作,在中國本地制造高通驍龍處理器。事實上,高通與中芯國際的生產合作意向,早在今年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就已確定。這是高通本地化的又一重磅舉措:生產本地化。同時,這也是高通在踐行他十多年前許下的諾言。
一、許下諾言,卻遲遲不踐行
2000年,國內CDMA用戶20萬,GSM用戶6000萬,市場環境決定高通入華難。
針對高通CDMA入華爭議,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曾親自會見高通。其后的11月29日,高通和當時的信產部簽署有關CDMA的備忘錄,入華事宜得到官方支持。其主要內容包括:
1、信息產業部支持中國聯通作出短期內建立以IS-95A CDMA技術為基礎的全國性CDMA的決定。
2、高通公司將致力于設計出可支持CDMA/GSM雙模手機的芯片,并同意與合適的中國企業合作,開發生產這種芯片。
3、高通公司將積極在中國尋找合適的企業為高通生產CDMA芯片,并將積極考慮投資中國的芯片生產行業。高通公司將繼續承諾向中國制造商提供世界最優惠價格的CDMA芯片。
4、高通同意與受許可的中國廠商在中國合作并生產CDMA芯片。
這份備忘錄是一份莊嚴的承諾。
中國聯通早早踐行。2001年,中國聯通上了CDMA 95A,訂下200億元的大單,高通成為大贏家。而高通的諾言呢?
第一,致力于設計雙模芯片,2001年實現,但并沒有與中國企業合作開發生產。
第二,尋找合適的中國企業生產高通芯片并考慮投資中國芯片生產行業。直到10年后的2010年5月,高通才與展訊達成協議,共同研發TD芯片。今年才確定與中芯國際進行生產合作。
第三,對于向中國制造商提供世界最優化價格芯片的承諾,至今沒有實現。這也是高通最受詬病的地方。一部手機的毛利率10%左右,高通通過特殊的專利費用收取,拿走5%的利潤。
二、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2013財年,高通全年收入248.7億美元,其中專利費用收入78.8億美元,這一數字比主要競爭對手聯發科一年總營收還要高出76%,占高通2013財年營收近30%。高通在2013年的市值達到1230億美元,是聯發科市值的10倍。高通絕對處于市場壟斷地位。
產業鏈已經走向開放、共贏,而高通一家獨大、盛氣凌人,勢必引起產業鏈各方的妒忌、不滿,以至于反擊。去年11月19日,國家發改委調取高通在價格和市場方面的電子資料后離開。隨后,高通稱遭國家發改委調查。80天后,中國的40多家智能手機制造商、芯片企業等組成的“手機中國聯盟”向發改委提交了高通涉嫌壟斷的證據。究其原因,高通在華的市場壟斷地位、專利費用不合理及安全問題等都是重要因素。
關于反壟斷調查,高通有過韓國之鑒,已經開始重視。而此時,上海高通半導體有限公司起訴美國高通商標侵權,要求其賠償上海高通侵權損失費1億元人民幣,并登報向上海高通乃至全社會道歉。法院已經開始受理,高通又一次處在不利的位置上。
應了那句網絡流行語,“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怎么還?高通不止在戰略上要思考在華的發展路徑,更要在生態文化上,學會低頭。
三、高通低頭,能否贏得尊敬
本地化戰略是低頭的重要方式,高通在2012年就開始逐步實行。主要策略點與實行情況:
第一,品牌本地化。打造旗下驍龍品牌。2012年2月,高通Snapdragon系列移動處理器的中文名稱定為“驍龍”。面向消費者,進行英特爾式宣傳。高通挖來了在英特爾工作24年的Anand Chandrasekher任CMO,試圖將移動端的“驍龍芯”打造成PC端的“Intel Inside”。
第二,生態本地化。通過QRD(高通參考設計)貼近OEM、ODM客戶。今年5月舉辦了第五屆QRD峰會,累計有400余款基于QRD終端在21個國家推出,過40家OEM廠商和IDH公司已經推出了QRD商用終端。加強與渠道商的合作。2012年4月開始,先后與零售商國美、分銷商天音、電商京東達成戰略合作,面向產業鏈進行品牌滲透。
第三,生產本地化。與中芯國際合作生產28納芯片。
第四,產品定制化。今年2月,高通產品總監表示,今年下半年,高通將推出專為中國市場定制的首批產品。
Anand Chandrasekher的目標是,作為市場千元美元以上的公司,希望高通能夠贏得尊敬。現在看來,還有一定的差距。陳述分析與建議如下:
1、要贏得政府的尊敬,需要加大對產業鏈的貢獻。高通在韓國的專利壟斷案審查了3年,中國的審查時間也不會短。這個時間內,高通需要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持續向產業鏈開放能力、讓渡價值,否則,輕的是被罰巨額款項,重的可能如Google一樣敗走中國。
2、要贏得廠商的尊敬,需要降低專利費用,優化專利費用收取模式。比如,對于五模產品,有些制式在國內不會開放。這種情況,可以嘗試減低專利費用。
3、要贏得渠道商機廣大消費者的尊敬,需要找好切入點持續宣傳。比如高通對性價比的宣傳,敵不過聯發科對多核的宣傳。比如華為海思崛起后,如果打出“我的中國芯”類似宣傳,會得到更多消費者認可。品牌宣傳需要深入人心,直指人性。
作者微信公眾號:陳述(mhy_chenshu)
一、許下諾言,卻遲遲不踐行
2000年,國內CDMA用戶20萬,GSM用戶6000萬,市場環境決定高通入華難。
針對高通CDMA入華爭議,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曾親自會見高通。其后的11月29日,高通和當時的信產部簽署有關CDMA的備忘錄,入華事宜得到官方支持。其主要內容包括:
1、信息產業部支持中國聯通作出短期內建立以IS-95A CDMA技術為基礎的全國性CDMA的決定。
2、高通公司將致力于設計出可支持CDMA/GSM雙模手機的芯片,并同意與合適的中國企業合作,開發生產這種芯片。
3、高通公司將積極在中國尋找合適的企業為高通生產CDMA芯片,并將積極考慮投資中國的芯片生產行業。高通公司將繼續承諾向中國制造商提供世界最優惠價格的CDMA芯片。
4、高通同意與受許可的中國廠商在中國合作并生產CDMA芯片。
這份備忘錄是一份莊嚴的承諾。
中國聯通早早踐行。2001年,中國聯通上了CDMA 95A,訂下200億元的大單,高通成為大贏家。而高通的諾言呢?
第一,致力于設計雙模芯片,2001年實現,但并沒有與中國企業合作開發生產。
第二,尋找合適的中國企業生產高通芯片并考慮投資中國芯片生產行業。直到10年后的2010年5月,高通才與展訊達成協議,共同研發TD芯片。今年才確定與中芯國際進行生產合作。
第三,對于向中國制造商提供世界最優化價格芯片的承諾,至今沒有實現。這也是高通最受詬病的地方。一部手機的毛利率10%左右,高通通過特殊的專利費用收取,拿走5%的利潤。
二、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2013財年,高通全年收入248.7億美元,其中專利費用收入78.8億美元,這一數字比主要競爭對手聯發科一年總營收還要高出76%,占高通2013財年營收近30%。高通在2013年的市值達到1230億美元,是聯發科市值的10倍。高通絕對處于市場壟斷地位。
產業鏈已經走向開放、共贏,而高通一家獨大、盛氣凌人,勢必引起產業鏈各方的妒忌、不滿,以至于反擊。去年11月19日,國家發改委調取高通在價格和市場方面的電子資料后離開。隨后,高通稱遭國家發改委調查。80天后,中國的40多家智能手機制造商、芯片企業等組成的“手機中國聯盟”向發改委提交了高通涉嫌壟斷的證據。究其原因,高通在華的市場壟斷地位、專利費用不合理及安全問題等都是重要因素。
關于反壟斷調查,高通有過韓國之鑒,已經開始重視。而此時,上海高通半導體有限公司起訴美國高通商標侵權,要求其賠償上海高通侵權損失費1億元人民幣,并登報向上海高通乃至全社會道歉。法院已經開始受理,高通又一次處在不利的位置上。
應了那句網絡流行語,“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怎么還?高通不止在戰略上要思考在華的發展路徑,更要在生態文化上,學會低頭。
三、高通低頭,能否贏得尊敬
本地化戰略是低頭的重要方式,高通在2012年就開始逐步實行。主要策略點與實行情況:
第一,品牌本地化。打造旗下驍龍品牌。2012年2月,高通Snapdragon系列移動處理器的中文名稱定為“驍龍”。面向消費者,進行英特爾式宣傳。高通挖來了在英特爾工作24年的Anand Chandrasekher任CMO,試圖將移動端的“驍龍芯”打造成PC端的“Intel Inside”。
第二,生態本地化。通過QRD(高通參考設計)貼近OEM、ODM客戶。今年5月舉辦了第五屆QRD峰會,累計有400余款基于QRD終端在21個國家推出,過40家OEM廠商和IDH公司已經推出了QRD商用終端。加強與渠道商的合作。2012年4月開始,先后與零售商國美、分銷商天音、電商京東達成戰略合作,面向產業鏈進行品牌滲透。
第三,生產本地化。與中芯國際合作生產28納芯片。
第四,產品定制化。今年2月,高通產品總監表示,今年下半年,高通將推出專為中國市場定制的首批產品。
Anand Chandrasekher的目標是,作為市場千元美元以上的公司,希望高通能夠贏得尊敬。現在看來,還有一定的差距。陳述分析與建議如下:
1、要贏得政府的尊敬,需要加大對產業鏈的貢獻。高通在韓國的專利壟斷案審查了3年,中國的審查時間也不會短。這個時間內,高通需要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持續向產業鏈開放能力、讓渡價值,否則,輕的是被罰巨額款項,重的可能如Google一樣敗走中國。
2、要贏得廠商的尊敬,需要降低專利費用,優化專利費用收取模式。比如,對于五模產品,有些制式在國內不會開放。這種情況,可以嘗試減低專利費用。
3、要贏得渠道商機廣大消費者的尊敬,需要找好切入點持續宣傳。比如高通對性價比的宣傳,敵不過聯發科對多核的宣傳。比如華為海思崛起后,如果打出“我的中國芯”類似宣傳,會得到更多消費者認可。品牌宣傳需要深入人心,直指人性。
作者微信公眾號:陳述(mhy_chenshu)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qian)
精華文章(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