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你還要為別人做多久的代工?

7月7日晚,《財富》雜志公布的2014全球500強企業名單中,鴻海精密位列32,比去年下滑了兩個名次。這一臺資企業在中國大陸以富士康的名字為人熟知,近日,招工10萬為iPhone6代工的傳聞,又一次把這一“全球最大代工工廠”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不少人質疑其在轉型道路上步履不前。
招工10萬為iPhone6趕工?
臺灣《經濟日報》日前曾報道稱,為了滿足iPhone 6的供貨需求,富士康正在深圳、成都等地緊急招工,預計總人數會超過10萬人,這或將是最大規模的一次招工。對這一消息,富士康媒體負責人不予置評。然而該企業員工卻透露,最近的確增加了招工數量。
消息一起,輿論關于富士康轉型困難的言論一時甚囂塵上:早年公布的機器人生產計劃是否已擱置?富士康是否難擺脫為他人做嫁衣的代工宿命?追溯歷史,1974年成立的鴻海精密集團,最初只生產黑白電視機旋鈕。1988年,鴻海精密開始投資大陸,子公司富士康很快完成了從深圳到內地的昆山、杭州、南京等地的布局,業務也擴大至電腦組裝,并開始向蘋果供應一些電腦零部件。目前,鴻海精密的一半業務來自蘋果代工,富士康更是成了全球最大電子產品代工商,在大陸的工人約有120萬人。
早在2011年,郭臺銘就曾透露未來會將機器人用于生產線上,以提高效率和節約人力成本。當時預計2014年機器人的數量將達到100萬部。而此后,這一話題便沉默了下來。招工10萬人的消息一出,輿論紛紛質疑機器人計劃進展緩慢,代工工廠轉型尾大不掉。而隨后的鴻海精密的股東大會上,郭臺銘又放出話來:機器人計劃已經進入了最后的測試階段。這一消息打消了機器人計劃被擱置的猜疑,但同時也暗示,招工10萬人趕工iPhone 6的傳言所言非虛。
轉型之路步履維艱
富士康2013年營收增長0.8%,遠低于2012年的12.4%。今年更是從《財富》全球500強企業名單的30名跌至了32名。即便是啟動了機器人計劃,也僅僅是生產線上的轉型。代工的商業模式如何轉型,才是富士康轉型的要點。
此前的消息顯示,富士康嘗試過生產自有品牌的手機配件及電視機,但都不見下文。2010年,富士康也曾開啟了向“市場銷售”方向的戰略轉型,提出“四路門店+一個網站”的渠道構想。然而,2013年3月,與麥德龍合作的電器商城“萬得城”因經營模式不善關閉了上海的7家門店。可以進駐購物商場、大型超市的店中店“敢闖數碼”目前的布局仍然只限于江浙地區。布局于三線以下城市的“萬馬奔騰”門店則在2012年就已擴張停滯。線上渠道“飛虎樂購”,更是因為內訌而效益平平不為人知。今年6月初,富士康更是宣布出售了所持有的賽博數碼股份。分析認識認為,此舉意味著富士康與內地零售渠道合作伙伴賽博數碼分手,也意味著富士康的渠道戰略到此全線潰敗。這個擁有120萬工人的龐大代工工廠要轉型,似乎尾大不掉,步履維艱。
在技術方面,富士康號稱已經在全球范圍內申請了12.84萬項專利,其中64300項獲批。曼哈頓專利顧問公司Envision IP數據顯示,2013年富士康是美國前20大專利持有公司之一。郭臺銘去年10月份時也曾說,富士康已經為人臉識別技術遞交了300項專利申請,正為可穿戴設備斥資開發生物識別傳感器等新型科技。然而,今年4月份,富士康宣布已將大量通信技術專利出售給谷歌。一邊為蘋果代工硬件生產,一邊則為其移動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谷歌提供專利實力,做“技術代工”。由此可見,雖然擁有強大的技術和人力,但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上,富士康都是在為他人做嫁裳。而關于此次專利出售的營收,富士康并未透露。
轉型決心堅定方向不明
在今年6月底的鴻海精密股東大會上,富士康總裁郭臺銘表示“業務轉型是富士康在未來10年內可持續增長的關鍵,盡管一些計劃可能最終會失敗,但從失敗中獲得學習比直接收購一些成功公司的代價要便宜得多。”這一言論一方面承認了此前的幾次失敗的轉型嘗試,另一方面也表達了接下來的轉型決心。
郭臺銘表示,未來鴻海精密的商業模式,將會融合軟件、硬件及臺灣的無線網絡。據了解,早在2013年,鴻海成為贏得臺灣4G電信運營牌照的六個競標者之一。這一轉型跡象在本次的股東大會上得以證實。郭臺銘還表示,未來這一模式會擴大到全球。這說明,向電信服務轉型,臺灣僅僅是個試點。
郭臺銘一直以來內部向員工傳遞的觀點是,富士康一直在嘗試著從目前純粹的“制造導向”模式,過渡到“技術導向”模式,進而轉變為“貿易導向”的運營模式。就目前而言,似乎已經過渡到了“技術導向”上,但實際卻離不開對代工制造的依賴。不過,種種跡象都表明,富士康的確在轉型,可到底轉向哪里,對于大眾來說,仍然只是個不夠明朗的猜想。
招工10萬為iPhone6趕工?
臺灣《經濟日報》日前曾報道稱,為了滿足iPhone 6的供貨需求,富士康正在深圳、成都等地緊急招工,預計總人數會超過10萬人,這或將是最大規模的一次招工。對這一消息,富士康媒體負責人不予置評。然而該企業員工卻透露,最近的確增加了招工數量。
消息一起,輿論關于富士康轉型困難的言論一時甚囂塵上:早年公布的機器人生產計劃是否已擱置?富士康是否難擺脫為他人做嫁衣的代工宿命?追溯歷史,1974年成立的鴻海精密集團,最初只生產黑白電視機旋鈕。1988年,鴻海精密開始投資大陸,子公司富士康很快完成了從深圳到內地的昆山、杭州、南京等地的布局,業務也擴大至電腦組裝,并開始向蘋果供應一些電腦零部件。目前,鴻海精密的一半業務來自蘋果代工,富士康更是成了全球最大電子產品代工商,在大陸的工人約有120萬人。
早在2011年,郭臺銘就曾透露未來會將機器人用于生產線上,以提高效率和節約人力成本。當時預計2014年機器人的數量將達到100萬部。而此后,這一話題便沉默了下來。招工10萬人的消息一出,輿論紛紛質疑機器人計劃進展緩慢,代工工廠轉型尾大不掉。而隨后的鴻海精密的股東大會上,郭臺銘又放出話來:機器人計劃已經進入了最后的測試階段。這一消息打消了機器人計劃被擱置的猜疑,但同時也暗示,招工10萬人趕工iPhone 6的傳言所言非虛。
轉型之路步履維艱
富士康2013年營收增長0.8%,遠低于2012年的12.4%。今年更是從《財富》全球500強企業名單的30名跌至了32名。即便是啟動了機器人計劃,也僅僅是生產線上的轉型。代工的商業模式如何轉型,才是富士康轉型的要點。
此前的消息顯示,富士康嘗試過生產自有品牌的手機配件及電視機,但都不見下文。2010年,富士康也曾開啟了向“市場銷售”方向的戰略轉型,提出“四路門店+一個網站”的渠道構想。然而,2013年3月,與麥德龍合作的電器商城“萬得城”因經營模式不善關閉了上海的7家門店。可以進駐購物商場、大型超市的店中店“敢闖數碼”目前的布局仍然只限于江浙地區。布局于三線以下城市的“萬馬奔騰”門店則在2012年就已擴張停滯。線上渠道“飛虎樂購”,更是因為內訌而效益平平不為人知。今年6月初,富士康更是宣布出售了所持有的賽博數碼股份。分析認識認為,此舉意味著富士康與內地零售渠道合作伙伴賽博數碼分手,也意味著富士康的渠道戰略到此全線潰敗。這個擁有120萬工人的龐大代工工廠要轉型,似乎尾大不掉,步履維艱。
在技術方面,富士康號稱已經在全球范圍內申請了12.84萬項專利,其中64300項獲批。曼哈頓專利顧問公司Envision IP數據顯示,2013年富士康是美國前20大專利持有公司之一。郭臺銘去年10月份時也曾說,富士康已經為人臉識別技術遞交了300項專利申請,正為可穿戴設備斥資開發生物識別傳感器等新型科技。然而,今年4月份,富士康宣布已將大量通信技術專利出售給谷歌。一邊為蘋果代工硬件生產,一邊則為其移動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谷歌提供專利實力,做“技術代工”。由此可見,雖然擁有強大的技術和人力,但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上,富士康都是在為他人做嫁裳。而關于此次專利出售的營收,富士康并未透露。
轉型決心堅定方向不明
在今年6月底的鴻海精密股東大會上,富士康總裁郭臺銘表示“業務轉型是富士康在未來10年內可持續增長的關鍵,盡管一些計劃可能最終會失敗,但從失敗中獲得學習比直接收購一些成功公司的代價要便宜得多。”這一言論一方面承認了此前的幾次失敗的轉型嘗試,另一方面也表達了接下來的轉型決心。
郭臺銘表示,未來鴻海精密的商業模式,將會融合軟件、硬件及臺灣的無線網絡。據了解,早在2013年,鴻海成為贏得臺灣4G電信運營牌照的六個競標者之一。這一轉型跡象在本次的股東大會上得以證實。郭臺銘還表示,未來這一模式會擴大到全球。這說明,向電信服務轉型,臺灣僅僅是個試點。
郭臺銘一直以來內部向員工傳遞的觀點是,富士康一直在嘗試著從目前純粹的“制造導向”模式,過渡到“技術導向”模式,進而轉變為“貿易導向”的運營模式。就目前而言,似乎已經過渡到了“技術導向”上,但實際卻離不開對代工制造的依賴。不過,種種跡象都表明,富士康的確在轉型,可到底轉向哪里,對于大眾來說,仍然只是個不夠明朗的猜想。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wen)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