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韓電影合拍協議:合拍由來已久,均享國片待遇

創投分享會注:7月2日下午,女神湯唯通過經紀公司宣布將遠嫁韓國,現在想來難道是用自己婚訊的方式預告中韓電影人即將迎來的“聯姻”喜訊?7月3日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與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于當日下午在韓國正式簽署了《中韓電影合拍協議》。為什么此消息一出,中韓兩國的小伙伴們都一致的“喜大普奔”呢?本文對此予以了詳盡地解析。本文原載鳳凰娛樂,作者為小韓,全文較長,創投分享會進行了摘編,。
根據《中韓電影合拍協議》,今后兩國合拍的電影若獲得“中外合作攝制電影(合拍片)”的認可,在中韓兩國都將被看作是“國產片”,并享受各自國內對國產電影的保護政策。由于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還未正式對外公布協議詳情,許多狀況還無法判斷,但有理由相信,該協議必將進一步促進中韓電影合拍市場的發展以及兩國電影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所謂合拍片(co-production)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電影制片機構共同投資、共享影片著作權及影片市場收益的一種制片方式。合拍片有對外(境外國家和地區)合拍片和國內合拍片兩種形式,合作各方投資方式和數量、發行分成的比例和結算方式以及權利與義務等均在合作協議書中明確規定。具體規定,請參考2004年8月10日起施行的《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
新世紀初的中韓合拍歷史
第一階段:2000年-2005年:以外景地拍攝為主的共同制作
這一時期,很多韓國電影來中國取景,即以外景地拍攝為主的共同制作方式。這其中有《飛天舞》、《武士》、《千年湖》、《七劍》等。
第二階段:2003年-至今:以共同投資和人力合作為主的共同制作
2005年以后,外景地拍攝為主的共同制作方式仍然存在,比如中國觀眾熟悉的《三個家伙》、《黃海》等,但是出現更多的是以共同投資和人力合作為主的共同制作。
第三階段:2007年-至今:以視覺特效(Visual Special Effects)技術合作為主的共同制作
2007年,馮小剛導演拍攝《集結號》時,起用了韓國影片《太極旗飄揚》的特技班底,這次中韓電影人的成功合作,對于中國電影產業具有特殊意義。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上海和北京兩大國際電影節的交易市場上,會有那么多韓國后期制作公司的展位。
換言之,從最初的取景、勞務等資源方面的淺層配合到資金、技術、觀念等方面的取長補短、深層合作及至目前全球視野下風險共擔、開拓最廣大市場的“合拍片”創作,合拍片作為一種制片方式,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電影產業的全面轉型奠定了基礎。
近五年的中韓合拍片的合作方式
① 企劃、投資、制作、人力:官方合作方式——《非常完美》(2009)
② 后期共同制作(音效)方式——《唐山大地震》(2010)
③ 投資制作合作方式——《心心歷險記2》(2010)
④ 后期共同制作(視覺效果)方式——《劍雨》(2010)
⑤ 中韓港投資合作方式——《跟我的前妻談戀愛》(2009)
⑥ 專業人力(導演、攝影等)的個體合作方式——《好雨時節》(2009)
中韓合拍片增多的原因
對于中方而言
①經濟高速發展,市場得以迅速擴張;
②缺乏專業人才;
③價格優勢。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企業也正在變得越來越有錢,并開始涉足電影業。對他們而言,相比于眾多實業項目,拍攝電影資金投入并不大,且又風光無限,還可能會得到豐厚的利潤回報。于是乎,近年來,電影產業“熱錢”不斷涌入,發展速度遠遠超出了其他任何國家。把影視產業做大做強成了這些國營/民營企業的共同目標,但問題也就伴隨而來,那就是優秀的電影制作者所必須經歷的成長磨練時間被壓縮了,一年制作600多部電影與中國現存的電影行業制作團隊的數量極不相符,很多公司缺少好的導演和好的電影團隊以及后期制作公司,自然而然要將目光投向海外。而經歷韓影全盛期(從1996年到2006年)實踐打磨的韓國電影技術人員不僅專業程度高,并且相對歐美成本比較低,也就得到了中國片方的青睞。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KOFIC)中國辦事處金妼貞代表就強調說“擁有戰爭片、驚悚片、恐怖片等類型片大量工作經驗是韓國影人最大的優勢,而這些人也正是中國電影目前所缺乏的”。
而針對現今的中國市場,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的電影進口配額制和中國電影審查制度的雙重限制”。中國加入WTO后,國家每年限制引進50部進口影片,其中20部進口分賬影片(2012年增加到34部,增加了14部3D、IMAX格式的“特種電影”),30部進口買斷片(又名批片)。20部進口分賬影片中,除去12部好萊塢電影之外(每月1部),剩下8個配額,由各個國家去競爭。由此,2000年后,每年在中國公映的進口分賬韓片1部(這個指標一般都由CJ或者Show Box獲得),進口買斷韓片2~3部,可見韓國電影很難打入中國市場。基于此,加之繁復的中國電影審查制度,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也大力倡導合拍片。
對于韓方而言
①中國的電影進口配額制和中國電影審查制度的雙重限制;
②合拍片的政策優勢;
③利益最大化;
另外,“中國的合拍片政策優勢足以吸引韓國電影人。在中國,進口片分賬比例雖然已經從13%提升到了最高25%,但依舊遠低于國產片的43%,而合拍片則可以享受國產片的分賬待遇。此外,合拍片還不受進口電影配額的限制,可以在中國公映。對合拍片雙方來說都是一個雙贏的過程。就經濟方面而言,具體來說1)聯合投資可以分擔資金壓力;2)優勢互補,共享產業價值鏈利益及資源;3)吸引國際化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加入,更易受到國際關注。”
其他合拍協議
迄今為止,中國已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政府間電影合作協議,比如2009年5月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補充協議中有關中港合拍片的規定條款、2010年簽署《中法電影合拍協議》、2014年草簽的《中英合拍電影協議》等。
結語
在過去十年當中,韓國影人已經摸索出一條成功的商業片發展之路。尤其在制作技術、管理經驗、職業操守方面是十分值得中國電影人學習和借鑒的。而韓國電影人也并不滿足于僅限于技術和人才上的合作,根本還是希望韓國電影能夠通過“合拍片”這種渠道真正打開中國的市場,而這條合作之路最終能否走的更遠,走的更好呢?值得深思。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