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勇:新媒體實驗休克后的反思

注:2013年3月(yue),仇勇從《環球(qiu)企(qi)業(ye)家(jia)》副主(zhu)編的位置上辭職,開始(shi)了(le)一個(ge)新媒(mei)體的實(shi)驗,這就(jiu)是信(xin)睿客,目(mu)標是做(zuo)一個(ge)資(zi)訊+圖書(shu)的閱讀(du)類產品。他在給用戶的(de)(de)(de)說(shuo)明(ming)中寫道(dao):“我們(men)(men)相(xiang)(xiang)信(xin)(xin)(xin)你(ni)(ni)在某種程度(du)上已經(jing)有(you)了熱點(dian)新聞厭(yan)食癥(zheng),但你(ni)(ni)發現海量信(xin)(xin)(xin)息海洋中獲(huo)取高(gao)質量內(nei)(nei)容(rong)(rong)并不容(rong)(rong)易;我們(men)(men)相(xiang)(xiang)信(xin)(xin)(xin)你(ni)(ni)需要及(ji)時的(de)(de)(de)深度(du),想(xiang)要個性化定制,想(xiang)看(kan)的(de)(de)(de)有(you)用的(de)(de)(de)內(nei)(nei)容(rong)(rong);我們(men)(men)相(xiang)(xiang)信(xin)(xin)(xin)你(ni)(ni)想(xiang)知道(dao)政治、科技、商業(ye)和藝術的(de)(de)(de)大佬在想(xiang)什么,你(ni)(ni)只(zhi)信(xin)(xin)(xin)賴(lai)那些(xie)有(you)專業(ye)經(jing)驗的(de)(de)(de)達(da)人們(men)(men)的(de)(de)(de)建議和看(kan)法。是(shi)的(de)(de)(de),我們(men)(men)相(xiang)(xiang)信(xin)(xin)(xin)你(ni)(ni)渴望擁(yong)有(you)這(zhe)樣(yang)一個客戶端(duan)。”這(zhe)種認知、這(zhe)種膽氣、這(zhe)種實踐(jian),統統都沒錯(cuo)。但因為(wei)種(zhong)種(zhong)原因,信睿(rui)客并沒有(you)(you)做起來(lai),沒有(you)(you)創出一條新路(lu),而是(shi)半途休(xiu)克了(產品已經連續八(ba)個(ge)月(yue)沒有(you)(you)發(fa)布(bu)新版本),以下為仇勇自(zi)述。
第一個教訓:沒有徹底脫媒化
那時候我剛從媒體出來,所以我還是有媒體情懷,這就導致信睿客的媒體屬性太強烈。
媒體屬性是一個什么玩意呢?簡單說,你希望想通過吸引注意力,獲得流量,然后得到廣告。這就是媒體的基本商業邏輯。這邏輯錯在哪呢?
錯在廣告產業已經產生了變化。原來的廣告是自己大喇叭喊,根本不知道誰在看,你要在意的是千人成本問題。現有的廣告,屬于“我只是分享給你”,而且這個動作不是廣告商做的,不是技術來做,而是人主動來做的。
我當時只看到了“正確信息是廣告”——也就是絕對不做硬廣告,只想用高級軟文的方式來做。例如我做類似于圣誕節最棒的十個禮物,里面加上聯想。
實際上,這些只是小技巧,廣告的邏輯沒有變化。你換了各種花招,還是在騙廣告商的錢。所以,張瑞敏說停止投放硬廣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逼迫著你要去想,應該產生怎樣的傳播形式。我現在在想,也許應該把媒體邏輯反過來,先想到廣告的創新,再反推怎樣找到注意力,而且是分眾的注意力,然后再找到相應的內容。可惜,我現在還(huan)沒看(kan)到(dao)符合的(de)案例(li)。
因為沒有充分的脫媒化,所以碰到的瓶頸還是媒體的老問題,內容哪里來,讀者怎么聚,廣告怎么辦?我做了(le)很多(duo)嘗試。
一開始,我想做成赫芬頓郵報的模式,就是UGC生產,內容是概覽天下的,堆一堆堆的頻道。結果做不到。我反思的是,我沒有能力造個海洋。
再后來,我想專注于商業財經。結果,我依然沒有能力造這個小海洋。
最后,我想做獨特原創內容,我不安排采訪,而是讓編輯使用巧妙的方式去整合內容,有點類似”咋整“的做法。
但是,以上種種方式都沒有解決內容生產的問題。這些都不是用產品的方式解決問題,還是媒體的套路。我沒有把目標和精力聚焦在產品上,雖然我換了好幾種打法,最終我發現我的瓶頸始終沒變:內容池不夠大,內容生產方式非常落后。
第二個教訓:讀者定位漂移
在這個問題上,一開(kai)始(shi)我(wo)(wo)(wo)就(jiu)犯了錯(cuo),我(wo)(wo)(wo)想服務于(yu)我(wo)(wo)(wo)不熟悉的(de)那幫人,定位得太高大(da)上了,其(qi)實我(wo)(wo)(wo)和(he)那個圈子不熟,這樣做就(jiu)太累(lei)了。
這還是媒體思路。以前我在環企的時候,媒體很牛,采訪的都是柳傳志這樣的大牛,你跟著以為自己也是大牛了,實際上你和大牛沒有交情,只是幫人家傳播。
最后,我才定位于做自己熟悉的圈子,服務這幫人。讓柳傳志做我讀者,成本太高了,讓潘越飛做我讀者,多便宜,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我的心得就是,如果你用戶定位不精準,你就抓不住他,你獲客成本太高。
第三個教訓:貪大求全
學會使用產品思維這點,我做到了。只是又犯了錯,貪婪。
我研究了國內外幾乎所有的相似產品,看什么都很好,想把所有好產品的特點集合于一身。張小龍說,要做減法。我沒做到。
其實我沒能力實現那么多功能,我應該單打一個功能。這才是符合互聯網產品的路徑。
第四個教訓:APP不一是最好的選擇
一個app產品只有(you)達(da)到百萬級(ji)才有(you)廣(guang)告價(jia)值(zhi)。我(wo)曾經(jing)雄心萬丈,覺得我(wo)做的信睿客(ke)項目(mu)是borning mobile(為(wei)移動(dong)互聯(lian)網(wang)而生)。
我現在(zai)覺得(de)內容(rong)的吸引力,根(gen)本無法讓(rang)用戶單(dan)獨(du)來下載(zai)APP。微信一下子(zi)打敗了那么多APP,對他來說,內容是(shi)排(pai)在非常后面的(de)(de)一個需求點(dian),發消息的(de)(de)功(gong)能(neng)才(cai)是(shi)最核心(xin)的(de)(de)需求。
我(wo)現在想(xiang),也許新媒體應該從(cong)網站入(ru)手(shou)。一是的制作成本低(di)廉,二是推廣(guang)成本更(geng)低(di),超鏈接、搜索引擎、關鍵字(zi)、社交分(fen)享等手(shou)段已(yi)經很(hen)豐富,只要你這里有好東西,很(hen)快就能被發(fa)現。
第五個教訓:無用信息造就無用媒體
媒(mei)(mei)體(ti)要(yao)有(you)本事做出這樣(yang)的(de)信息:讀者不看就是(shi)(shi)損失,那才是(shi)(shi)有(you)用的(de)媒(mei)(mei)體(ti)。股票資(zi)訊(xun)軟件、電商(本質也是(shi)(shi)媒(mei)(mei)體(ti))都是(shi)(shi)有(you)用的(de)典(dian)型。
解(jie)決(jue)辯真問題也可能(neng)是剛需,經濟學人雜志做了(le)一個(ge)辭典功(gong)能(neng),類似(si)百度百科,但是由高(gao)級編輯和記者精心寫詞條,這(zhe)(zhe)(zhe)個(ge)詞條內容的(de)權威性很高(gao),完整性很高(gao),這(zhe)(zhe)(zhe)解(jie)決(jue)了(le)資訊(xun)過度碎片化(hua)的(de)需求,這(zhe)(zhe)(zhe)樣的(de)功(gong)能(neng)做下(xia)去也許有價值。
微信公眾號,我(wo)已經(jing)積攢(zan)了(le)無數個小紅點,就算(suan)是(shi)華(hua)爾街日報這樣(yang)高(gao)質(zhi)量(liang)的媒體,我(wo)也(ye)照樣(yang)不(bu)(bu)看,也(ye)沒缺什(shen)么。假(jia)如今天(tian)發生什(shen)么事(shi),我(wo)有太多渠道可以看到了(le)。就算(suan)是(shi)媒體生產(chan)(chan)所謂高(gao)質(zhi)量(liang)的內容(rong),也(ye)產(chan)(chan)生不(bu)(bu)了(le)什(shen)么粘性。
在(zai)什(shen)(shen)么(me)(me)加什(shen)(shen)么(me)(me)的形態問題上,內容應該變成加號之(zhi)后的東(dong)西,而不是(shi)加號之(zhi)前的東(dong)西。我(wo)們還想做個電子雜志。我(wo)覺得雜志,要么(me)(me)是(shi)magazine,雜的沒邊;要么(me)(me)是(shi)issue,特輯。我(wo)們當時(shi)想做生活中常見卻被忽略但是(shi)包含了創(chuang)新(xin),例(li)如(ru)罐頭的歷史,已經包含的創(chuang)新(xin)是(shi)什(shen)(shen)么(me)(me),將(jiang)來有的創(chuang)新(xin)是(shi)什(shen)(shen)么(me)(me)。
回(hui)頭一想,這還是無用之(zhi)用。所(suo)有的內容產業,都應該被一棍子打死,全部需要變形和重塑(su)。
第六個教訓:理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媒體(ti)人的通(tong)病,都(dou)是理論家。明(ming)白道理但缺乏實踐能(neng)力,于(yu)是很容易搖擺。
我(wo)很不希望再(zai)走創投(tou)分享會(hui)和鈦(tai)媒體(ti)的(de)路(lu)徑,創投(tou)分享會(hui)取代了以前(qian)《中國(guo)企業(ye)家》的(de)影響力,鈦(tai)媒體(ti)取代了以前(qian)互聯網(wang)周刊的(de)影響力,還是(shi)(shi)(shi)傳統的(de)路(lu)徑。我(wo)后(hou)期搖擺了,突然(ran)覺得(de)還是(shi)(shi)(shi)要做內容(rong)團隊。脫媒化不夠,心里還是(shi)(shi)(shi)有對媒體(ti)的(de)執念。
媒體未(wei)來的價值是(shi)什么(me)?
媒體(ti)過去(qu)的價值(zhi)是傳播,未來它(ta)應該是清(qing)晰地代表了(le)一群讀者的利(li)益。
未來的(de)(de)媒(mei)體不一定非得是內容產生和分發的(de)(de)東(dong)西,它(ta)可能就是一個服務(wu)性機構。就像雷鋒網和創(chuang)業家在干(gan)的(de)(de)事情,他是一個媒(mei)體的(de)(de)品(pin)牌(pai),后面是它(ta)的(de)(de)服務(wu)。
傳統媒體(ti)的(de)(de)困境就是,你說(shuo)不清楚自(zi)己代表誰(shui)。如(ru)果繼續(xu)升級下(xia)去,我(wo)會不斷(duan)強調訂(ding)閱人的(de)(de)概念。如(ru)果重新做(zuo)(zuo),也許我(wo)會做(zuo)(zuo)個類似大眾點評網一樣的(de)(de)東(dong)(dong)西,和傳統意(yi)義上的(de)(de)媒體(ti)沒(mei)有(you)(you)任(ren)何關系,我(wo)才能重新去進入(ru)這個角色。如(ru)果有(you)(you)可(ke)能,我(wo)不會再做(zuo)(zuo)閱讀為基點的(de)(de)東(dong)(dong)西。我(wo)得想好掙的(de)(de)是什么(me)錢(qian),再去想選什么(me)樣的(de)(de)方式。
(潘越飛,搜狐IT主(zhu)編(bian),wemedia聯盟成員)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