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88歲的壽司之神 ,如何煉造薪盡火傳的人生旨味

手握壽司,起于日本的江戶時代,制作者把米飯握成一塊,再涂上山葵(芥末),鋪上配料而成。
能將簡單如斯的“產品”做得臻于化境,這是現年88歲的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獨特建樹;通過為用戶創造極致的口腹享受,再搖撼他們的心靈,已不遙遠。
一直取最高標準的小野二郎,終其一生都在握壽司,他連續兩年獲得《米其林指南》給予的三星最高品鑒,被譽為做出了“值得花一輩子排隊等待的美味。”
對此,美國導演大衛?賈柏專程拍攝82分鐘紀錄片——“壽司之神”,該片不僅講述了小野二郎作為一位“超級職人”的傳奇故事,更道出了不少對營銷人深具啟發的精要心傳:
始末如一的職人精神
小野二郎一生熱衷做壽司,對待工作環境的標準苛刻,他極愛干凈,認為“如果廚房不潔,就做不出真正的美食”。他常年如一,除了參加好友葬禮,其它時間則無一例外都在店里。
對于紀錄片“壽司之神”里反復提及的“職人”,小野二郎對此解釋說:“職人精神就是每天重復做同一件事。”
他進一步以自己的經歷佐證說:“當年我們重返職場,師傅說,壽司的歷史悠久,已經沒有太多可改善的空間,當時我就想,雖然他們手藝純熟,可終究會有可改進的余地吧。于是我創造當時不存在的壽司菜色,我會在夢里捏壽司,點子多到半夜都會驚醒。”
“現在我們的蝦要煮到客人上門前,這樣耗工但是值得……過去我認為自己做章魚的方法已足夠好,但后來手藝又有精進。以前章魚料理吃起來像橡膠,沒有味道,現在我們會給章魚按摩40至50分鐘,讓肉質松軟,為帶出香味……”
“我一直重復同樣的事情以求精進,我總是向往能夠有所進步,我會繼續向上,努力達到巔峰,但沒有人知道巔峰在哪。即使已經工作了幾十年,我依然不認為自己已臻至善,但我每天仍會感到欣喜,我就是愛捏壽司,這就是職人的精神。”
由藝入道的業者初心
對這種經年累月錘煉手藝的“職人精神”,一直關注二郎壽司的日本美食家山本益弘介紹說,在二郎壽司店,熱毛巾是手工準備的,學徒們先從擰熱毛巾而不被燙到手開始,然后才能學習如何用刀和料理魚,“這樣經過10年之后,他們會開始讓你煎蛋。”
看到這種師傅“傳道授業”的故事,我想到了另一個《浪潮之巔》中記錄的故事:喬布斯雖為人傲慢,對盛田昭夫卻恭敬有加,這可能是因為喬布斯受東方神秘主義影響較大,同時盛也是業界了不起的人物。上世紀90年代,喬布斯親自到索尼公司向盛田昭夫請教管理之道。當他看到索尼公司讓員工穿制服上班,也在美國照貓畫虎學起來,但是并不受歡迎,畢竟美國人強調獨特的性格……
“喬布斯和盛田昭夫兩人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個人都有著通過產品改變人們生活的遠大抱負,又都有著無窮的好奇心和與凡人不同的新思維,此外兩人都將品牌視為生命。”
引這個故事,我們來印證3點:
1、如果將故事中的“盛田昭夫”替換為“小野二郎”,會發現其底層思維完全相通。若要尋找這種思維的源頭,《浪潮之巔》作者吳軍所認為的“東方神秘主義”,在我看來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由藝入道”的思想。
2、這種思想所相信的是:偉大從不可能誕生于凡俗;要創造驚世駭俗的產品,就必須錘煉自己的心性;創造者境界不高,產品就偉大不了。
3、在這個漫長的錘煉過程中,經受磨礪的不再是那個產品,而是那個產品的創造者本身;這個邏輯深刻地影響了喬布斯的職業觀,以至于他反復強調一個人,和一個企業的“品味”問題。
現在,營銷人必須看到的現實是,無論和古代比,還是和外國比,我們正處在一個耐心極度缺失的時代;進入行業不到3年的新人就期待突然成功;我們會反復穿梭于“創意”“內容”“技術”“數據”等概念間,不斷搖擺,而不是希望扎實“穿透”。現在,如果我們想要突破,就必須對這種追求速成的思維從本質上反叛。
有且僅有的唯一機會
話又說回來,也難怪世事。
形式決定內核:媒體、傳播的碎片化,帶來了時間的碎片化;而時間的碎片化又加劇了人格碎片化,這種被紛亂甚至相互矛盾的價值觀,帶來的撕裂人格的趨勢,助漲著浮躁者的浮躁。
在我們讀書的年代,有一類孩子成績好得出奇那就是“窮人家的孩子”;好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掌握更多信息,而是信息少得可憐;他們沒有時機來享受城市中司空見慣的耳娛之歡。更加本質的原因是:他們將學習視為翻身的唯一機會而無它。
后來,我就經常見到那些“喜歡營銷”的人,過去對“策劃”感興趣現在更想試試“活動”,以前對商務拓展好奇現在覺得自己更適合“數據”。
對這些“喜歡營銷”的人,我覺得你喜不喜歡都不是重點,我們一生中會喜歡很多東西,這跟熱愛都有差距;另外,99%的人選擇過多,身邊的信息建議多到過載,也從不思考薩特所言的“他人即地獄”。
換言之,寧可盲從,我們也不習慣把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視為可改變自己的唯一機會。
在《壽司之神》中,小野二郎自述和父母“緣薄”,9歲離家,念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別人就告訴他“你已經無家可歸了”;從寂寂無聲到功名天下,這個人始終視捏壽司為自己有且僅有的唯一機會,他說:“現在父母會告訴孩子,不行就回來吧!父母說這樣的蠢話,孩子就會一事無成。”
薪盡火傳的人生旨味
何為“旨味”?小野二郎說,盡管很多人喜愛鮪魚肥美的腹部,但只有質感復雜深邃的瘦肉,才能真正代表鮪魚的精髓。但這,還不是旨味。
究竟什么才是“旨味”?二郎的長子小野禎一說,當你喝到好啤酒的時候,你會“啊”的一聲,獲得一種舒適到贊嘆的極致體驗,這就是一種旨味。
二郎本人則認為,無論鮮蝦、鮪魚、海膽、星鰻,每種食物都只找最懂它的,域內最高級別的供應商;“職人會尋找到品質最好的魚貨,然后用自己的手藝來料理。”;但這一切,仍不能保證必然會有“旨味”。而只有(融入其它元素的)味覺平衡才是旨味。
尋找平衡“旨味”的過程充滿了艱辛,比如在二郎壽司,選用最好的“米”也意味著需要用一個“雙手才能提得動”的厚蓋子來蒸,還要在上邊放上一大桶水,以給這個蒸米的過程以足夠的壓力。二郎說,他不認為競爭對手也會這么干。而諸如魚的料理、湯的火候、菜的順序更是講求嚴苛,工作稍不留意,就可能錯過食材炮制中須臾可逝的“美味瞬間”。
為此,小野二郎將客人用餐的過程設計得像一場“抑揚頓挫的音樂會”:精熟的手法,會為男女顧客捏出大小有別的壽司,以免打破用餐時融洽無礙的進程節奏;另如“當他發現客人這次用的是左手,那下碟壽司就會放在你的左邊”,則更是體現了無處不在的所有細節,都關系著“旨味”能否被達成的極致理念。
這讓宇見心有觸動的是,每當我們目睹了一個耀眼的成功,我們多將其歸因于成功的營銷,而忽略到的事實是:成功的營銷并不只是對一個卓越本質的包裝,應該說,其本身就是這個卓越本質向外延伸的一種流動。一如菲利普·科特勒在《跟德魯克學營銷》一書中寫下的:“營銷的內涵是通過創造價值、宣傳價值、傳遞價值來贏得客戶、留住客戶并拓展客戶。”
這種理解將幫助我們發現卓越者之間,雖各有全然不同的成功方式,卻都暗含著薪盡火傳的,價值主張終可傳遞的事實。
比如在蘋果公司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iphone之“薪”,更看到了42歲才王位初歸的喬布斯,因繁就簡、洞穿世情,遂將鉛華洗盡的人文科技之“光”;在Tesla身上,我們看到了電動汽車之“薪”,也看到了Elon Musk對物理定律篤定信仰的工程技術之“火”;在褚橙身上,我們看到了甜橙之“薪”,也同步看到了褚時健“老兵不死”的信念傳承之“熱”;而在小野二郎身上……
這種理解或許也能幫我們迅速拋棄掉“營銷是做出好產品,再用各種手段加以包裝”這種割裂的“產品、營銷”二元論思維;而改為:“從最初發現那種與眾不同的價值主張,到始終如一地在產品的每個側面加以發展,并堅持真實的自我表達。”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職人之所以卓越,或恰因其人所未知、人所未見、人所未有的孤獨。而這,我認為即是營銷中應有的一番“旨味”。
作者微信ID:yujianyingxiao
能將簡單如斯的“產品”做得臻于化境,這是現年88歲的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獨特建樹;通過為用戶創造極致的口腹享受,再搖撼他們的心靈,已不遙遠。
一直取最高標準的小野二郎,終其一生都在握壽司,他連續兩年獲得《米其林指南》給予的三星最高品鑒,被譽為做出了“值得花一輩子排隊等待的美味。”
對此,美國導演大衛?賈柏專程拍攝82分鐘紀錄片——“壽司之神”,該片不僅講述了小野二郎作為一位“超級職人”的傳奇故事,更道出了不少對營銷人深具啟發的精要心傳:
始末如一的職人精神
小野二郎一生熱衷做壽司,對待工作環境的標準苛刻,他極愛干凈,認為“如果廚房不潔,就做不出真正的美食”。他常年如一,除了參加好友葬禮,其它時間則無一例外都在店里。
對于紀錄片“壽司之神”里反復提及的“職人”,小野二郎對此解釋說:“職人精神就是每天重復做同一件事。”
他進一步以自己的經歷佐證說:“當年我們重返職場,師傅說,壽司的歷史悠久,已經沒有太多可改善的空間,當時我就想,雖然他們手藝純熟,可終究會有可改進的余地吧。于是我創造當時不存在的壽司菜色,我會在夢里捏壽司,點子多到半夜都會驚醒。”
“現在我們的蝦要煮到客人上門前,這樣耗工但是值得……過去我認為自己做章魚的方法已足夠好,但后來手藝又有精進。以前章魚料理吃起來像橡膠,沒有味道,現在我們會給章魚按摩40至50分鐘,讓肉質松軟,為帶出香味……”
“我一直重復同樣的事情以求精進,我總是向往能夠有所進步,我會繼續向上,努力達到巔峰,但沒有人知道巔峰在哪。即使已經工作了幾十年,我依然不認為自己已臻至善,但我每天仍會感到欣喜,我就是愛捏壽司,這就是職人的精神。”
由藝入道的業者初心
對這種經年累月錘煉手藝的“職人精神”,一直關注二郎壽司的日本美食家山本益弘介紹說,在二郎壽司店,熱毛巾是手工準備的,學徒們先從擰熱毛巾而不被燙到手開始,然后才能學習如何用刀和料理魚,“這樣經過10年之后,他們會開始讓你煎蛋。”
看到這種師傅“傳道授業”的故事,我想到了另一個《浪潮之巔》中記錄的故事:喬布斯雖為人傲慢,對盛田昭夫卻恭敬有加,這可能是因為喬布斯受東方神秘主義影響較大,同時盛也是業界了不起的人物。上世紀90年代,喬布斯親自到索尼公司向盛田昭夫請教管理之道。當他看到索尼公司讓員工穿制服上班,也在美國照貓畫虎學起來,但是并不受歡迎,畢竟美國人強調獨特的性格……
“喬布斯和盛田昭夫兩人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個人都有著通過產品改變人們生活的遠大抱負,又都有著無窮的好奇心和與凡人不同的新思維,此外兩人都將品牌視為生命。”
引這個故事,我們來印證3點:
1、如果將故事中的“盛田昭夫”替換為“小野二郎”,會發現其底層思維完全相通。若要尋找這種思維的源頭,《浪潮之巔》作者吳軍所認為的“東方神秘主義”,在我看來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由藝入道”的思想。
2、這種思想所相信的是:偉大從不可能誕生于凡俗;要創造驚世駭俗的產品,就必須錘煉自己的心性;創造者境界不高,產品就偉大不了。
3、在這個漫長的錘煉過程中,經受磨礪的不再是那個產品,而是那個產品的創造者本身;這個邏輯深刻地影響了喬布斯的職業觀,以至于他反復強調一個人,和一個企業的“品味”問題。
現在,營銷人必須看到的現實是,無論和古代比,還是和外國比,我們正處在一個耐心極度缺失的時代;進入行業不到3年的新人就期待突然成功;我們會反復穿梭于“創意”“內容”“技術”“數據”等概念間,不斷搖擺,而不是希望扎實“穿透”。現在,如果我們想要突破,就必須對這種追求速成的思維從本質上反叛。
有且僅有的唯一機會
話又說回來,也難怪世事。
形式決定內核:媒體、傳播的碎片化,帶來了時間的碎片化;而時間的碎片化又加劇了人格碎片化,這種被紛亂甚至相互矛盾的價值觀,帶來的撕裂人格的趨勢,助漲著浮躁者的浮躁。
在我們讀書的年代,有一類孩子成績好得出奇那就是“窮人家的孩子”;好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掌握更多信息,而是信息少得可憐;他們沒有時機來享受城市中司空見慣的耳娛之歡。更加本質的原因是:他們將學習視為翻身的唯一機會而無它。
后來,我就經常見到那些“喜歡營銷”的人,過去對“策劃”感興趣現在更想試試“活動”,以前對商務拓展好奇現在覺得自己更適合“數據”。
對這些“喜歡營銷”的人,我覺得你喜不喜歡都不是重點,我們一生中會喜歡很多東西,這跟熱愛都有差距;另外,99%的人選擇過多,身邊的信息建議多到過載,也從不思考薩特所言的“他人即地獄”。
換言之,寧可盲從,我們也不習慣把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視為可改變自己的唯一機會。
在《壽司之神》中,小野二郎自述和父母“緣薄”,9歲離家,念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別人就告訴他“你已經無家可歸了”;從寂寂無聲到功名天下,這個人始終視捏壽司為自己有且僅有的唯一機會,他說:“現在父母會告訴孩子,不行就回來吧!父母說這樣的蠢話,孩子就會一事無成。”
薪盡火傳的人生旨味
何為“旨味”?小野二郎說,盡管很多人喜愛鮪魚肥美的腹部,但只有質感復雜深邃的瘦肉,才能真正代表鮪魚的精髓。但這,還不是旨味。
究竟什么才是“旨味”?二郎的長子小野禎一說,當你喝到好啤酒的時候,你會“啊”的一聲,獲得一種舒適到贊嘆的極致體驗,這就是一種旨味。
二郎本人則認為,無論鮮蝦、鮪魚、海膽、星鰻,每種食物都只找最懂它的,域內最高級別的供應商;“職人會尋找到品質最好的魚貨,然后用自己的手藝來料理。”;但這一切,仍不能保證必然會有“旨味”。而只有(融入其它元素的)味覺平衡才是旨味。
尋找平衡“旨味”的過程充滿了艱辛,比如在二郎壽司,選用最好的“米”也意味著需要用一個“雙手才能提得動”的厚蓋子來蒸,還要在上邊放上一大桶水,以給這個蒸米的過程以足夠的壓力。二郎說,他不認為競爭對手也會這么干。而諸如魚的料理、湯的火候、菜的順序更是講求嚴苛,工作稍不留意,就可能錯過食材炮制中須臾可逝的“美味瞬間”。
為此,小野二郎將客人用餐的過程設計得像一場“抑揚頓挫的音樂會”:精熟的手法,會為男女顧客捏出大小有別的壽司,以免打破用餐時融洽無礙的進程節奏;另如“當他發現客人這次用的是左手,那下碟壽司就會放在你的左邊”,則更是體現了無處不在的所有細節,都關系著“旨味”能否被達成的極致理念。
這讓宇見心有觸動的是,每當我們目睹了一個耀眼的成功,我們多將其歸因于成功的營銷,而忽略到的事實是:成功的營銷并不只是對一個卓越本質的包裝,應該說,其本身就是這個卓越本質向外延伸的一種流動。一如菲利普·科特勒在《跟德魯克學營銷》一書中寫下的:“營銷的內涵是通過創造價值、宣傳價值、傳遞價值來贏得客戶、留住客戶并拓展客戶。”
這種理解將幫助我們發現卓越者之間,雖各有全然不同的成功方式,卻都暗含著薪盡火傳的,價值主張終可傳遞的事實。
比如在蘋果公司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iphone之“薪”,更看到了42歲才王位初歸的喬布斯,因繁就簡、洞穿世情,遂將鉛華洗盡的人文科技之“光”;在Tesla身上,我們看到了電動汽車之“薪”,也看到了Elon Musk對物理定律篤定信仰的工程技術之“火”;在褚橙身上,我們看到了甜橙之“薪”,也同步看到了褚時健“老兵不死”的信念傳承之“熱”;而在小野二郎身上……
這種理解或許也能幫我們迅速拋棄掉“營銷是做出好產品,再用各種手段加以包裝”這種割裂的“產品、營銷”二元論思維;而改為:“從最初發現那種與眾不同的價值主張,到始終如一地在產品的每個側面加以發展,并堅持真實的自我表達。”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職人之所以卓越,或恰因其人所未知、人所未見、人所未有的孤獨。而這,我認為即是營銷中應有的一番“旨味”。
作者微信ID:yujianyingxiao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