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錄:現代化十六講(之十五、十六:最終篇 )

導讀:1、因(yin)為3.0文明(ming)的(de)(de)鐵律,因(yin)為人類面臨的(de)(de)共同挑戰,因(yin)為歷史提(ti)供的(de)(de)經驗教訓(xun),使得東(dong)西方之(zhi)間的(de)(de)不同、沖(chong)突、誤解更可(ke)(ke)能是局部性的(de)(de)、短暫的(de)(de)、可(ke)(ke)控的(de)(de),不會(hui)是長期的(de)(de)。
2、科技會讓人共同的認同感更加加深,讓人和人的區別,傳統民族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消失。而3.0文明的全球共同市場,會讓人的共同利益也加深,面對人類共同的挑戰也需要共同面對。這樣全球政府成為一種必然結果。
3、人類大腦里(li)所釋放出來(lai)的(de)強大的(de)創造(zao)力和進取(qu)心,由藝術所表達出來(lai)的(de)非凡的(de)精神力量,讓我們在十幾萬年(nian)時間里(li)徹底征服了地(di)球,而(er)且在不遠的(de)將來(lai),可能還會再次走出地(di)球。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媒體轉載需征得作者同意,個人轉載請勿刪改。歡迎關注作者。
十五. 3.0時代的東西方關系
首先我想談談3.0 時代東西方關系所受制的一些根本的剛性限制,任何一個政府、國家、領導人都不可能脫離開這些限制。
第一個限制就是3.0文明鐵律,一旦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國際市場之后,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離開。離開了之后就會落后,離開的時間越長,落后的速度越快,到最后還是會被迫加入進去。這是第一個限制。
第二個限制就是在核武器時代,大國之間都具備把對方徹底消滅很多次,連帶把整個地球生物都消滅的核打擊能力,所以在這個時代,大國之間的關系就是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共同毀滅原則,亦稱M.A.D機制。在這種機制下,理性的大國之間不可能展開全面無底線的戰爭。
第三個限制,3.0文明時代對整個人類提出的一些特殊挑戰只能靠國際合作,尤其是大國之間的合作才能應對。比如因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所引發的全球氣候變異,直接威脅到全體人類的生存狀態,沒有所有國家的共同應對,尤其是中國、美國的積極參與,基本不可能有效。對付那些有自殺傾向的極端恐怖分子,尤其是使用大規模殺傷武器(核武、生化武器)的組織及個人,也是如此。另外,今天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化的協同管理,尤其是遇到像08-09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國際合作,尤其是經濟大國之間的合作,必不可少。從更長期看,解放3.0文明對石化燃料的完全依賴,為農業保留只有石化燃料才能提供的化肥,是人類長期生存的根本要求,也需要全體國家的共同努力。
今天的東西方關系就是在這樣三大限制之下展開的。由于這些剛性限制,大國之間不太可能發生全面、持久的戰爭;沒有國家愿意離開國際市場,大國出于自身利益會努力保護現有國際市場體系;大國之間會在彼此及全體國家共同利益上深入合作。
然而,和平、合作并不等于沒有競爭。相對于傳統國家之間的爭斗,土地、人口等不再是爭奪的主要目標。當然,對石化資源的爭奪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仍然是一個例外。今天國家之間的競爭主要在經濟領域內展開。最重要的競爭資源常常是看不見的,是科技水平,是有吸引力的制度,是市場的容量,是教育的水平。最成功的國家是那些能夠把國人的潛能最大發揮出來,又能吸引的全世界最優秀人才的國家。但是有競爭就有輸贏,有沖突。
客觀地講,今天東西方關系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西方對于中國的崛起仍抱有深深的不安,東西方仍抱有相互的不信任。在一定的條件下,這種不安、懷疑也有可能惡化為敵意、沖突、對抗。
中國由于在近百年的歷史中受制于西方,這種歷史上造成的對西方的不信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對西方人來說,讓東西方關系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原因有很多。表面上看,文化、心理都是其中的原因。中國西方屬不同人種,有不同文化歷史風俗習慣。中國人口數倍于西方。這樣當中國經濟、國際地位影響相對上升,美國、西方地位相對下降時,西方產生的心理不安、拒絕是完全可以預料的。當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時,這種心理反應會更加強烈。在更深層次,西方的不安更多源于東西方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價值觀念上的不同。今天,中國在經濟上還實行著相當程度的國家資本主義,看得見的手還處在主導地位,在政治上又是一黨專政,公民的自由度還不夠充分。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很容易從最壞的情況出發,把今天的中國和二戰之前的德國和日本自然地聯想到一起。兩種原因交織在一起加深了東西方的不信任。
從心理上,西方的這種恐懼是可以理解的。盡管如此,這種最壞的情況基本上不可能發生。因為人不可能兩次走入同一條河,歷史是在變化的。今天我們已經知道德國和日本的結果,我們也已經知道3.0文明的鐵律,中國不可能離開全球國際市場。即使當年德國、日本戰勝了,也會和前蘇聯(lian)一樣最終在經濟(ji)上(shang)失敗。況且,中國(guo)自(zi)己也(ye)走過閉關鎖國(guo),自(zi)立(li)更(geng)生的(de)(de)(de)(de)道路。很(hen)明(ming)白(bai)這條(tiao)路走不(bu)通,以(yi)中國(guo)人的(de)(de)(de)(de)聰明(ming),斷不(bu)會(hui)走這條(tiao)回頭路。更(geng)為(wei)重(zhong)要的(de)(de)(de)(de)是,目(mu)前中國(guo)的(de)(de)(de)(de)經濟(ji)、政治(zhi)制(zhi)(zhi)度是在轉型期的(de)(de)(de)(de)制(zhi)(zhi)度。中國(guo)更(geng)有可(ke)能在今(jin)后(hou)的(de)(de)(de)(de)幾十年中,實現全面的(de)(de)(de)(de)自(zi)由(you)市場經濟(ji),并發展(zhan)出具(ju)有中國(guo)特色的(de)(de)(de)(de)、結合科舉(ju)制(zhi)(zhi)與憲政民主制(zhi)(zhi)的(de)(de)(de)(de)政治(zhi)制(zhi)(zhi)度。當(dang)中國(guo)從經濟(ji)上(shang)、政治(zhi)上(shang)、文(wen)化上(shang)完成這個現代化的(de)(de)(de)(de)過程以(yi)后(hou),中國(guo)的(de)(de)(de)(de)很(hen)多(duo)實踐也(ye)會(hui)給(gei)西(xi)方社會(hui)提供很(hen)多(duo)非常(chang)有益的(de)(de)(de)(de)建議和實踐。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安、懷疑、誤解甚至敵意、沖突從歷史的長程看都是暫時的,如果中西方的領導能夠在中國向現代化的轉型過渡中,用理性、智慧處理東西方矛盾,用合作、共贏維系東西方關系,今后幾十年改革成功后的東西方關系自然會更加接近,互信合作更加緊密。
從中國的角度看,今后幾十年,中國正處于全面實現現代化的最佳機遇期,爭取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最佳國際環境,應該是中國當前及今后幾十年最大的國家利益。如果是這樣,中國的國際政策應致力于維護國際自由市場經濟秩序,維護世界和平,盡量避免與他國,尤其是經濟大國的直接沖突,積極參與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國際合作。在國際沖突中,無論有何收獲,相較于獲得實現現代化的最佳國際環境,都顯得微不足道。
實現中國的最大國家利益,中美關系最為重要。中美之間,不僅有共同的利益,面臨共同的挑戰,同時在經濟等多個領域有很強的互補性。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因為科技是3.0經濟的第一推動力,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領導地位不會發生變化。盡管中國可能在經濟總量上成為世界第一,但是人均GDP和高科技的發展,美國仍然領先。而中國的制造能力、市場縱深,都與美國互補。中美合作是維系區域和平,推動全球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石。同時在適當的時候,中國應當與國際進行更直接的民間對話。以國家共同語言說明中國當前及今后的改革方向、目標、及現代化后中國的愿景,以此逐步增進理解,消除誤解。隨著中國體量增大,對全球問題,中國也可以開始分擔一些他的責任,維系已經形成的全球經濟秩序。
因為共同的利益,因為3.0文明的鐵律,因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因為歷史提供的經驗教訓,使得東西方之間的不同、沖突、誤解更可能是局部性的、短暫的、可控的,不會是長期的。而東西方之間的信任、合作、共同利益、發展,會成為下面幾十年,本世紀最大的主流。
十六. 人類未來的共同命運
無窮發展的科技和無窮增長膨脹的人的需求有機結合,是3.0文明最根本的動力。但是這些科技的發展又常常把人類帶向一些始料未及的方向。
比如我們考慮人對于外貌的追求,對時尚的追求,這些追求已經讓整容手術發達到人們對外表有了越來越大的選擇權,將來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會讓我們對于人和人之間的區別,變成一種個人喜好和選擇。比如說皮膚的顏色,有人喜歡白色皮膚,有人喜歡棕色皮膚,有人喜歡黑色皮膚,完全可以變成個人的選擇。外貌的長相,甚至男女性別都可以自由選擇。由于科技的發展和市場的結合,只要有人的需求,這些都會發生。
人的其他文化方面的不同也會發生變化。文化是由于人在出走非洲之后,在過去六萬年里分布在全世界各個不同的地區,為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發展出來的獨特的信仰體系、生活方式的總和,文化是用來區別不同地區之間的人。但是這些區別會在今后成為個人追求的選擇、喜好。
語言未來也會幾乎可以即時翻譯,讓世界各地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語言,通過同聲翻譯技術彼此交流。不過從語言的開發角度來講,語言本身也有規模效應,英語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開放系統,就像微軟當年的windows,今天的安卓,在英語共同平臺上的application是最多的,最有創造性的人都在使用。所以共同創造性的工作恐怕還是會使用同一種語言,但是學習會變得越來越容易,翻譯成其他語言也會越來越容易。食物也是一樣,生活習慣也會改變。比如很多亞洲人現在還是乳糖不耐受,但是這些很快就會被科技改變,任何人都可以去品賞不同風味的食物。
舉這些具體例子就是為了說明,在過去幾萬年里分割人的最根本的區別,將來都會變成個人的選擇,不再是歷史的傳承。這樣基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傳統國家基礎就會發生動搖,原來存在的基礎就逐漸消失了。對于宗教來說,凡是特別具體的預測慢慢都被會科學證否,但是它的基本意義仍然存在。宗教最終要解決的主要是基本的世界觀問題:人從哪兒來,人的本性,人生存的意義,人死后的去向等。對這些,科學都會提供越來越好的解釋,甚至將來會替代宗教的解釋。但是宗教另一個功用是慰藉人的靈魂,安撫人的痛苦,給生活帶來意義,使人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這一點無論是宗教,還是傳統藝術、信仰、哲學,都會慢慢越來越趨同:人類共同的體驗,對藝術,對信仰,對哲學,對愛,同情的體驗共性會越來越強。所有能存活下來的宗教的共性,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同情,尤其是共情(compassion)。以此為基礎就會形成普世性的宗教。而藝術也越來越會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源泉。
與此同時3.0社會因為其鐵律,形成了全球唯一的共同市場,因此也需要面對管理全球共同經濟市場的挑戰。這樣在原來2.0時代發展出來的國家體系就變得不夠用了,原來的國家基礎也消失了,所以新的全球性國家不僅可能,而且將會成為一種必然。全球政府管理全球共同經濟市場,共同協調金融政策,財政政策。全球政府也更有能力應對全體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無論是核武、生化恐怖活動,全球氣候變異,還是石化資源的最終衰竭。氣候的變化越來越極端,人為影響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效應越來越明顯,這確實是對所有人類、全部國家、任何地區都造成的一個巨大的變化。在今后更長的時間里,米蘭科維奇循環還存在,甚至因為人為的活動變得更劇烈。人類現在已經得到了過去七十萬年的氣候記錄,也了解了氣候在很長的時間范圍內,變化可以異常巨大,只有全球政府才能應對。
另外一個長期性的挑戰是資源上的,工業革命從煤炭和蒸汽機的結合開始,后又出現了內燃機和石油的結合,接著又產生了石化燃料和電力的結合,在電力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今天整個文明的基礎。可以說我們整個的3.0文明是建立在石化燃料的利用上,3.0科技之所以強大,也是因為石化資源比光合作用轉化的能源要高得多。石化資源最早也是通過光合作用,但是它是作為有機物殘骸儲藏在地下,通過化學反應,經過幾百萬、甚至上億年的積累濃縮而成,所以石化燃料才有如此強大的單位能量密度。它是地球積攢了幾億年后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但是,這份遺產盡管巨大,仍是有限的。以我們現在如此浪費的使用方式一定有一天會用完。這個時間可能是幾百年,也可能是上千年,但一定是會用盡的。那么未來的能源是什么?而且人類農業離不開以石化資源為基礎的化肥,那時人類如何解決食物?這是人類共同面臨的一個巨大的挑戰。
科技會讓人共同的認同感更加加深,讓人和人的區別,傳統民族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消失。而3.0文明的全球共同市場,會讓人的共同利益也加深,面對人類共同的挑戰也需要共同面對。這樣全球政府成為一種必然結果。事實上,人類在歷史上已經在這方面有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比如中國在早期,對一百多個民族的征服、殖民、同化,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比如說美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多種文化的大熔爐,在過去兩百年里成功的實踐。又比如說歐盟,在經過幾百年的相互戰爭之后最終從共同市場向共同政府過渡。這些都是很成功地實踐。人類在二戰之后過去幾發展出來的國際組織,無論是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WTO、還是G20,都是國家之間成功合作的典范。所以在未來幾十年、上百年里,全球政府也是一個完全可以預期的趨向。
從更長遠看,人類將面對的另外一個大挑戰是地球對人的承受極限。自從五十年前發現了以硅材料為基礎的機器計算能力之后,我們在硅上的計算速度,每過十八個月以雙倍的速度在增長。按照這個速度再過幾十年,硅材料的智能計算能力,就可以和人的大腦的計算能力相當,甚至趕超。這樣人的大腦就可以和機械的大腦第一次兼容,或者人們可以把大腦里面所有的存量、記憶、DNA輸入到機器上,以此延長大腦的壽命。當然,大腦不僅是一個以碳材料為基礎的有機超級計算機器,還是一個有機信號傳輸中心,對此我們今天所知甚少。但是我們今天在人的其他器官上已經做到了這點,而且將來還會越來越完善。比如仿生學可以通過血液承載的信號,讓義肢和自然肢體產生同樣的運動。科學研究出來的機器力量讓肌肉力量可以延伸出無窮大的倍數。如果機器腦和大腦的運算速度相當甚至于更快,如果我們對大腦的有機化學部分了解得更多,機器腦有可能成為大腦的延伸,修補、取代就變得非常可能,而且不會丟掉原來大腦的個性。也就是說機器腦可以替代以碳為基礎的大腦。硅和碳,無機物和有機物,最基本的不同就是他們的壽命不同,有機大腦壽命有限,無機硅大腦壽命要長得多。所以人的壽命也會有一些變化,會有一些新的含義。如果人和機器合二為一,或者是人對其他器官的修補能力使得人的壽命——至少是某種意義上的生命幾乎可以無限期地增長,那么人口總會有一天要超過地球承受的能力。人類人口從過去十幾萬年前的兩萬人,到現在七十億人,已經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可以想象,在未來幾百年、幾千年里,如果人的壽命可以無限增加,地球的承受能力一定會在某一點上達到自己的飽和狀態,那時人就需要走出地球,在其他星球上尋求新的生存空間,就像六萬年前出走非洲一樣。
在過去六萬年、七萬年中,人類曾面對過無數的挑戰,也經歷過無數的變遷,不變的是人類應對挑戰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巨大創造力和進取心,這種強大的力量一直是支撐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重要動力。不錯,人類身上當然有動物性,歷史確如Morris所講是由懶惰、貪婪、恐懼的人類,在尋找更安全、容易、利益更高的方法做事時創造的。所有的動物都如此,但是我們所使用的工具非同凡響,和其他任何動物都不同。人類大腦里所釋放出來的強大的創造力和進取心,由藝術所表達出來的非凡的精神力量,讓我們從最早的非洲祖先開始走出了一條長長的道路,在十幾萬年時間里徹底征服了地球,而且在不遠的將來,可能還會再次走出地球,走向茫茫的宇宙,重新尋找新的家園。未來仍然值得期待。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