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中國電信業的4G迷城

前些日子,中國電信4G在16個城市大規模放號,此舉再次引發業界對中國4G發展的大討論,加之,內部人士透露,中國電信4G今年投資將達到400億元,而且這種高規模的燒錢行為至少要持續2~3年,總計規模1000億元,更讓人想入非非的是,電信只是三大運營商中的后起之秀,和老大哥中移動的手筆可能會有層次上的差距。從網絡規劃師、到射頻器件供應商、再到主機站施工隊、乃至做網優運維生意的,無不摩拳擦掌。對于他們來說,中國能否順利過渡到4G時代無關緊要,關鍵的是,要搶占4G網絡鋪設的大好先機,體面的說法是:幫助推中國4G發展,其實,就是跟著感覺發一筆橫財罷了。畢竟,1000億元的投資隨便分點,就能去北京5環內買上兩套房子了。
中國電信的舉動讓全國媒體再次沸騰,高喊:4G時代來了,這口號一喊就是大半年。其實,早在去年12月4日,第一批4G牌照發放時,媒體們就興奮異常地高呼萬歲,但事實上,如果把4G產業比喻成生孩子的話,發牌照和投資計劃擬定充其量只是驗孕試紙上出現了兩道杠,要想真正地獲得新生命,4G團隊還需要一個美妙且痛苦的過程,而具體到中國電信業,首先要討論的話題是:我們真的需要4G網絡嗎?或者說,大躍進地推行4G到底是什么目的。
反骨發展,4G如何改變生活?
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邏輯是:需求催生技術,技術又引導需求。人類不想走路,汽車應運而生;萊曼兄弟幻象如鳥兒般飛翔,飛機出現了,現在,我們可以乘坐飛機穿越廣袤的天空、遼闊的海洋,當然最好不要乘坐馬來西亞的航班。
可中國電信業的發展,尤其是3G以后的發展卻完全違背了這個規律。自2008年開始,3G網絡建設方興未艾,轟轟烈烈,一些通信類公司招聘時,筆試試卷必備題目:什么是3G,但時至今日,仍然有大量消費者沒有搞明白3G的準確含義,最起碼,我媽就不知道,而且筆者也有一些來自農村的朋友,他們家鄉的主力消費群體基本也是固守在GSM時代,莫說網絡流量、App應用,他們常常因拼音不熟練而放棄短信業務。誠然,農村或者三線以外的城市,不能代表最主流技術的發展,我們也不能借此否定中國3G網絡的發展,但問題是,通信這種關于民生的產業,理應是惠及全人類的。GSM手機之所以摧枯拉朽、水銀瀉地般地席卷全球每一個角落,中移動還推了個叫“全球通”的業務品牌,究其原因,在于2G手機之于固定電話,是革命性發展,每個通信主體都希望擺脫電話線和電話機地束縛,但3G的優勢在于能提供一個高速傳輸的無線通信環境,相比于2G的革命,這更像是一個錦上添花的東西。
如今風水再回轉,4G的發展面臨同樣地尷尬,不僅普通消費者搞不清楚4G的定義,連專家們都模棱兩可,后來,只能由國際電信聯盟(ITU)重新定義了標準:數據傳輸速度達到100mbp/s的技術,理論上都是4G技術。然而對于消費者來說,更現實的問題是,4G會如何改變生活呢?
從ITU的定義來看,4G技術也屬于演進技術,如果說3G是高速,那么,4G就是超高速,是當前國內主流3G TD-SCDMA的35倍,是3G WCDMA的14倍,總之,4G最核心的特色在于:永不停歇的流量。實驗室中的4G設備可以提供高性能的匯流媒體內容,接受高分辨率的電影和電視節目,而由中移動鋪設完成的首個4G網絡,全面覆蓋京津城際高鐵,實現了300公里時速高鐵場景下的數據高速下載,據說一部2G大小的電影僅需要3~5分鐘...高速下載、高分辨率、大流量時代,這些聽起來都蠻拉風的,但問題來了,消費者不僅要問:我們真的需要嗎?因受限于屏幕尺寸,再高的分辨率也無法達到電影院的效果,而且據中移動推出的4G套餐來看,下載一部電影比去電影院還要貴。至于說,3分鐘還是半個小時的下載時間,對于一個有閑心看電影的消費者來說,是沒有區別的。
或許,4G的到來會重新構建移動互聯網,我們能隨時隨地享受暢快的網上沖浪,到那時候,我們僅用0.5秒就能打開朋友圈,辦公室亦能收看NBA總決賽直播,而一些物聯網、O2O、移動電商、車載系統也因流量瓶頸的解決變得快速發展,但這些都需要一個長時間的演進過程,總之,在消費者徹底厭煩3G,或者資費不能降到平民價格之前,4G是沒有辦法出現井噴式發展的。
三大運營商的熱情和冷漠
雖然大家伙的明白,中國要進入4G時代尚需要時間,換句話說,如今不是4G最好的發展時機,但電信三巨頭,無一例玩地選擇了提前布局,這些深諳潛規則的老兵,見證了太多“政策打敗模式”的案例,他們不再執著于商業模式的創新,從而更信任資本與速度。面對網絡的演進與升級,先跑起來再說,更何況,他們全部都是國企,從來不用擔心資本問題。
而在這股4G的大躍進浪潮中,老大中移動無疑最是興奮,他們急于擺脫3G時代的尷尬,甚至早在4G牌照發放前,就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的投資,而在中國電信正式放號的時候,他已經有了134萬用戶,但自去年11月啟動起,月均發展26.8萬的成績,這對于其來說仍然不算理想,更尷尬的是,用戶增長速度慢,也只是中國移動4G發展的表象問題,他仍然要面對政策與技術的雙重困難。眾所周知,3G時代中移動因承擔振興自主知識產權TD-SCDMA的重任,把2G時代積累的巨大優勢消耗殆盡,聯通和電信則憑借成熟商用模式WCDMA和CDMA2000得以同移動三分天下,而且,老大移動的付出也沒能把TD-SCDMA發揚光大,最終淪為孤島技術,僅在有五星紅旗的地方才有信號。而如今領導故技重施,只是這一次中移動有機會同新標準一起雄霸天下。趁著TDD-LTE尚沒有形成絕對統治力之前,中國移動搶先推廣TD-LTE商用,并有希望成為全球4G主流技術,事實上,業界普遍認為,TD-LTE能否走出國門也就是1~2年的時間了,換句話說,移動和政策是用投資換取未來,這有點賭博的性質,成則一統天下,敗了就是兩次踏進同一條臭水溝,不過也沒啥關系,自己留用唄。
相比之下,聯通和電信對于4G的態度則顯得曖昧無比,面對未來大趨勢,他們沒有辦法無動于衷,也不甘心讓移動成為中國4G的代名詞,于是,哥倆商量著造些聲勢,也只能造些聲勢罷了,或許,他們始終不相信自主標準TD-LTE會成為國際主流,而是一廂情愿地等待FDD牌照的發放,正如他們用WCDMA和CDMA2000實現逆襲一樣,更何況,聯通和電信對3G的大規模投資,正處于回本周期,沒有意愿也沒有足夠實力提早血拼4G。
4G政策紅利,誰最受益?
如前文所述,因需求和標準問題,筆者斷定中國4G的發展仍需要一個漫長、美妙而痛苦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會淘汰一些中小廠商,也會淘出一些金子,更會把一些糞球變成金子。誠然,消費者市場井噴還遙遙無期,但4G網絡大規模建設已然啟動,這更像一個政策紅利,最先受益的就是設備商,正如2008年,3G開始建設之后,網絡規劃、核心網、基站建設、網絡優化等產業鏈瞬間火爆,雖然正經歷全球性經濟危機,但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卻不愁工作,筆者有一位普通院校的朋友,就是08屆通信畢業生,他曾打趣道:我們那屆最難看的女生都找到工作了,正可謂,美麗女神做女優,鐵骨女漢子做網優……
同樣地,4G資本需要率先投入基礎網路建設,更確切地說,把錢砸向基礎網絡建設,一部分用于鐵搭、基站、拆遷補貼,一部分用于網絡規劃、優化、維護等工作,最后一部分留給負責任貼補家用。
由4G衍生出的整個產業鏈中,最先迎來春天的無疑就是網絡規劃,相關人員會根據網絡建設的要求,設計目標,網絡容量、制定頻率計劃以及進行基站位置和配置的選擇,這個專業的畢業生有望成為搶手貨;其次,射頻器件、主機站、交換機等硬件廠商有希望大賺一筆,更讓人羨慕的是,一旦運營商選擇了硬件設備,也就意味著后續的維護工作、配件更換同步交由他們處理,這就是為什么華為常常“慷慨”送給鐵通一臺價值幾十萬的交換機...當然,我們也可以展望中國4G普及時候的狀況:中興、華為搶先布局4G終端,例如生產具有高速分組通信工程的小型終端,也就是更有內涵的智能手機,同時連接對應的可視電話以及具有影像服務的數據終端,有了這些終端,消費者就能夠更隨心所欲得享受通信快感,視頻業、手游業和一些我們想象不出來的App共同提供美輪美奐的移動互聯網生活,消費者浸潤在10M以上的帶寬中,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和發送信息,有些干脆自愿成為互聯網的一個配件!
中國電信業的4G迷城:運營商掙扎、設備商興奮、終端廠商則望眼欲穿,而消費者卻傻傻搞不清4G是什么?這么復雜的通信環境,估計百年難遇了!
(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微信公眾號:kejxfx)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wen)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