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錄:現代化十六講(之十三:對中國未來幾十年的預測)

導讀:中國(guo)的啟蒙絕不(bu)僅僅是對西方著作的翻譯與介紹(shao),更(geng)不(bu)是對中國(guo)傳統的簡單否定。啟蒙首先是對中國今天(tian)現狀客觀(guan)、理(li)性認知,從(cong)承(cheng)認沒有(you)答案開始(shi)。以理(li)性的(de)態度(du)重新“整理(li)國故”,經過長期(qi)的(de)積累,在中國的(de)傳統中發現今天(tian)仍然閃光的(de)價值。中國人必然會回歸對自己的文(wen)化認同,這是文(wen)化復(fu)興的第一個(ge)要(yao)(yao)素。但(dan)同時,傳統文(wen)化也需要(yao)(yao)演進以適應科技文(wen)明需要(yao)(yao)。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媒體轉載需征得作者同意,個人轉載請勿刪改。歡迎關注。
十三. 對中國未來幾十年的預測 ——文化篇
中國文化的未來最可能是對傳統文化的復興及其現代化的演進。
首先,在中國恢復傳統文化的正統地位其實是別無選擇。任何一種文化都是歷史和地理造成的: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不同地區的人有了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歷史又造成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信仰體系、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并使自己在這種環境中感覺很自在。這就是文化。文化是深入骨髓的,是一種信仰。因為文化的形成有幾千年,上萬年的過程,所以一時是改變不了的。人類在地理大發現之前,在現代交通工具出現之前,一直處在一個分割居住的狀態,持續了六萬年。在這么長時間里形成的文化,基本的信仰、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是很難改變的。
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拋棄,對西方非主流文化的全面擁抱完全是中國近代歷史特殊時代的產物。在今天和平狀態下,中國人對于自己的傳統文化,就好象中國胃相對中國菜一樣,實際上是沒有選擇的。所以中國人必然會回歸對自己的文化認同,這是文化復興的第一個要素。因為中國現代文字的改革,使得國人對傳統文化出現了斷層。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需求不斷提高,很可能會出現中國式的文藝復興,讓國人重新發現中國文化中最精華的部分以及自己淵遠的文化遺產,重新理解為什么中國文化在過去兩三千年的時間里為中國一代又一代優秀的精英分子提供了完備的精神食糧。從個人而言,中國文化的精華也正在于對士大夫修齊治平的人格塑造。從社會的角度看,中國的文化復興就是要還給中國人和中國社會一個共尊共守的道德倫理,以及人們可以安身立命的共同信仰,沒有這樣的基礎,任何社會都很難長期保持繁榮進步、長治久安。
其次,傳統文化自身也需要經歷一個現代化的演進以適應科技文明的需要。西方的現代化過程也在文化上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使得其今天的文化最終成為3.0科技文明中的有機成分。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許多觀念,比如勤勞、對教育、家庭的重視,不僅適合2.0農業文明,在科技文明時代也同樣可以大放異彩。隨著東亞儒教文化圈中各個國家經濟上的成功,這些傳統價值觀念也再次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3.0 科技文明也給傳統文化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新的挑戰,需要重新檢視,并進一步發展。文化復興與演進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唯有通過理性思維、科學方法,經過長期、持續的積累才有可能。
理性思維、科學方法,尤其是對人文、社會問題的理性思維是科技文明社會的一大特色。科技創新需要自由思想,而擺脫了思想桎楛必然會導致人們運用理性思維對傳統社會的一切既有定論批判性的思考、檢驗,以事實、邏輯代替權威、教條。這一過程在西方從十七、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開始。其核心的動力一方面來自牛頓所開啟的現代科學革命給人們帶來的對理性思考、科學方法的空前信心;另一方面當時的歐洲確實面臨著大西洋經濟、殖民運動等一系列劃時代的大變動,由軸心時代形成的傳統思想資源遠遠不足以回答這些嶄新的挑戰。歐洲的啟蒙運動就是用理性思維重新檢驗、重新思考有關人生、社會、政治、宗教、哲學、藝術、人文的一切問題。這場頭腦風暴在名義上持續了一百年,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因為從那時起,理性思維、科學方法、思想的自由市場已成為科技文明的常態,而自然科學本身的不斷進步讓理性思維、科學方法對人文與社會的影響越來越深入。由此,知識得以在共同事實、邏輯下形成積累,社會共識不斷加深。西方社會在現代化過程的兩三百年里,在文化上的努力始終沒有間斷,這樣才使得其社會有堅實的精神力量作為依托,來消化社會經濟巨變對人心造成的撕裂。
中國自元代以后,科舉定于理學一說,朱子的四書集注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科舉考試的唯一內容,清代在格式上又固定為八股文,這樣極大地限制了思想空間,在某種程度上固化了中國讀書人的思維。雖然明、清兩代儒學仍在發展,但已經少了唐、宋時期的活潑、創新,恢弘的氣象。1840年以后,中國也曾經出現過短暫的啟蒙運動,但是在內憂外患,亡國滅種的壓力下,“啟蒙”很快成為“救亡”的手段,文化啟蒙也僅限于對傳統的批判,沒有時間對文化的重建有更多的建樹。事實上直到今天的中國,情況仍然沒有根本改善,理性、科學思維仍然不是社會問題討論的主流。今天的學人在自己狹窄的專業領域里還是可以做到客觀、專業,但是一到社會、人文等公共領域問題就沒有那么理性了。因為沒有共同承認的事實與邏輯,沒有共識基礎,觀點爭論就像平行的軌道一樣互不交接,種種新奇觀點讓社會像浮萍一樣隨風搖擺、人心跌宕。這種情況帶來很多問題,其中對社會最大的損害是知識無法有效地積累,而在人文社會領域內沒有長期地積累,沒有思想市場的自由選擇機制,不太可能產生真正讓社會人心可以依靠的真知灼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社會共識,使人共遵共守,安身立命。
在現代化過程中,中國社會也同樣需要像西方一樣經過長期的努力、積累、扎實的工作才有可能重建社會的精神基礎。中國的啟蒙絕不僅僅是對西方著作的翻譯與介紹,更不是對中國傳統的簡單否定。啟蒙首先是對中國今天現狀客觀、理性認知,從承認沒有答案開始。以理性的態度重新“整理國故”,經過長期的積累,在中國的傳統中發現今天仍然閃光的價值。也只有站在自己傳統的堅實基礎上,才有可能批判性地接納外來文化,逐步、緩慢地構建社會共識。理性思維、科學方法仍然是社會、人文領域內逐漸積累可靠共識的唯一有效方法。下面我想舉一個具體的例證。
例如,傳統上講中國文化中的人際關系有五倫,君臣、父子、夫妻、朋友、長幼。五倫的文化中,各有自己的道德準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之間基本講的是熟人之間的關系,所以中國的文化是個人情文化。中國文化對熟人之間的關系有一整套規則,人人都遵守,但在陌生人之間卻沒有。在傳統社會,一個人與陌生人之間交流的機會不多,因此也不需要制定規則。五倫在農業社會中就足夠了,但在3.0科技文明的時代,在自由市場經濟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多是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這樣就給現代社會帶來了大量的問題。
人情社會里,人情高于法律,這就讓社會秩序受到極大挑戰。同時,陷入人際關系的時間也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更嚴重的是,缺乏陌生人之間的道德準則,是導致商業誠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誠信恰是自由市場經濟的潤滑劑。如果對陌生人的欺騙可以毫無罪惡感,那么滿足五倫準則的好人也可能成為商業社會的罪人。不僅對商業秩序,誠信淪喪也會對整個科技發展造成了破壞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廣泛、長期的合作。沒有誠實作為基礎,很難建立起這樣一個信用合作體系。今天中國在科技研究、人文科學領域,相對于世界先進水平遠遠落后,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大負擔,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誠信缺乏對于今天中國社會、人際關系造成的危害更是有目共睹。
文化復興的一個重要的層面就是要在傳統文化里面重新塑造適合現代文明的基本價值體系。為此,中國文化需要提出第六倫的概念來定義陌生人之間的關系,以第六倫的倫理道德理念重塑誠信社會的基礎,并與前五倫的關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那么一個有義、有信、有愛、有敬的人,他對待陌生人應該是什么樣的態度?我認為最可能的答案是誠實。誠實不等于要講全部的真話,但是誠實一定意味著不講假話,不有意地誤導對方,更不會有意地欺騙對方。誠實的對立面是欺騙。陌生人之間以誠實作為基本的道德根基是可以做到的,同時還會帶來很多的好處。在誠實的條件下,陌生人之間更易逐漸建立互信,在互信的基礎上更容易進行交換,進而產生附加價值。由誠生信,有了信,就接近了朋友的關系,進入到五倫關系,變成了人情的一部分,這樣關系網絡一下子有了一個躍升,出現了一個加碼。如果是商業交換,就出現了兩次附加值加碼。陌生人之間做到誠實,并不是難事,而且一旦做到,便會產生疊加效應。我們今天看到的以臉書、微信為代表的社交經濟就是這個疊加效應的正面案例。反過來,當誠實被社會接受成為陌生人之間的道德準則后,不誠實帶來的損失也會因疊加效應放大。比如(ru),如(ru)果(guo)沒有(you)誠實原則,當(dang)A和C還(huan)(huan)是(shi)陌生人(ren)(ren)的(de)時候(hou),兩人(ren)(ren)相(xiang)互(hu)欺(qi)騙,后經共(gong)(gong)同的(de)朋友(you)B介(jie)紹(shao)之后,A和C也(ye)可(ke)以成(cheng)為(wei)(wei)(wei)朋友(you)。當(dang)兩人(ren)(ren)談到(dao)之前的(de)欺(qi)騙時,還(huan)(huan)是(shi)可(ke)以一(yi)笑(xiao)泯恩仇,以當(dang)時還(huan)(huan)是(shi)陌生人(ren)(ren)為(wei)(wei)(wei)理由(you)原諒對方。但是(shi)一(yi)旦誠實被社會接受成(cheng)為(wei)(wei)(wei)陌生人(ren)(ren)之間的(de)道德準(zhun)則,A和C再見面(mian)就會很尷尬(ga),盡管有(you)共(gong)(gong)同的(de)朋友(you)B做介(jie)紹(shao),A和C不僅彼(bi)此(ci)因失(shi)信不能(neng)成(cheng)為(wei)(wei)(wei)朋友(you),更嚴重(zhong)的(de)是(shi)彼(bi)此(ci)都有(you)可(ke)能(neng)被對方整個人(ren)(ren)情網絡排斥在(zai)(zai)外,造(zao)成(cheng)疊(die)加損失(shi)。在(zai)(zai)今天的(de)社會里,對假(jia)冒產品、不法商人(ren)(ren)的(de)追繳(jiao)、聲討就是(shi)負面(mian)疊(die)加效應(ying)的(de)實例(li)。
由于第六倫誠實原則有獎、懲倍加效應,在社會、政府強力推動下,六倫理念有可能在未來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讓誠信使中國社會更快地進入3.0科技文明時代,并更好地與國際社會共同商業準則接軌。在西方社會里,基督教規范了陌生人之間的道德原則,但是沒有人情網絡的倍加效應。可以想見在中國社會中,一旦建立陌生人之間的第六倫誠實原則,與前五倫的人情網絡交織,對科技經濟應能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文化現代化演進的另外一個例子是關于個人的地位。傳統社會以家庭為單位,個人修養更多強調犧牲、奉獻。科舉制也讓大部分知識分子的興趣集中在狹小的考試范圍內。科技文明時代,創新能力成為成功的第一要素。創新是個性的延伸。所以,未來文化中將更重視個性主義(individualism),更加尊重個人之間的不同,鼓勵個性的發展,以此加速創新。
另外,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還需要在語言上進一步與英語接軌。3.0 時代經濟,知識、信息在全球的傳播,世界各國之間人們的交流,都需要一個共同的語言。所以,就像自由市場一樣,語言也具有規模效應,最先被大家使用的語言也成了人人都用的語言。目前英語就是這樣一個共同開放系統,就像微軟操作系統或是安卓一樣,所有人都在同一系統上寫Apps。今天,幾乎所有重要的創新知識,技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商業、文化、藝術等領域內的最新思想都最先在英語中出現。英語早已不再是美國、英國的專屬,而成為全世界商業和從事創造性職業人士的共用語言。中文及其它所有語言恐怕都沒有了這個機會。所以,文化的現代化還包括對英語的擁抱,讓最新的知識與中文即時無縫對接,并逐漸從使用者過渡到創新知識的貢獻者。
綜上所述,中國文化復興與演進,就是在科技文明的大背景下,通過理性思維、科學方法,對傳統文化“整理國故”并演進、發展,經過長期、持續積累,逐步建立社會共識,還給中國人和中國社會一個共尊共守的道德倫理,以及人們可以安身立命的共同信仰。在此基礎上,緊跟全球科技文明社會中的創新前沿,并逐步做出作為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國所相當的貢獻。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投分享會立場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biao)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