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次融資兩度改變產品思路,紛享逍客的投資人們怎么看?最怕的就是“變”

紛享逍客CEO羅旭用“很多錢”三個字一語帶過,更多介紹的是產品層面的升級和戰略調整,宣稱下一步紛享逍客將由之前的移動銷售管理工具升級為一站式移動辦公平臺,辦公版免費。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細節的變化,原先的“紛享銷客”品牌名已經變更為“紛享逍客”。
但其實,紛享逍客從成立之初的類Yammer模式“紛享”,到定位為客戶關系管理CRM的類Salesforce“紛享銷客”,再到今天的移動辦公平臺“紛享逍客”......5年間,紛享逍客已經兩次調整產品思路。
“企業微博”Yammer 是紛享銷客成立之初的模仿目標,當時紛享逍客定位于銷售團隊管理和客戶管理,以類似微信和微博的產品形態,提供即時通訊、分享、日志、審批、指令、日程等協作應用,以及拍名片、客戶服務記錄和交互、銷售數據分析等CRM應用,簡而言之就是以銷售管理為核心。
但在2013年下半年,紛享逍客轉型開始向 Salesforce 學習,開發專注于為銷售人員服務的辦公協同軟件,彼時的 Salesforce 市值已經高達360億美元。
從企業內部的交流平臺到銷售管理工具,再到今天的移動辦公平臺。羅旭坦言,每一次調整都是一次否定之否定,但也是市場選擇精益創業的結果。隨著大環境的成熟,回歸和升級為移動辦公,將有可能成為企業級市場的入口。
羅旭透露,如今紛享逍客平臺的企業注冊用戶已經達到30多萬,是去年同期的6倍,企業續費率超過70%,全職員工超過2000人,代理渠道公司員工超過4000人。
作為做產品的企業本身,戰略的改變或許是為了應對市場變化和需求,但對于投資人來說,看法卻莫衷一是。
此前參與紛享逍客兩輪融資,這一次再次跟投的DCM集團,其投資董事合伙人林欣禾很無奈的表示,最初投紛享逍客的原因是認可你的模式,沒有想到五個月以后你改變產品思路,間接驗證了我認可的是錯誤的,投進來的時候變,再投又變了。
‘坦白講,做投資者最怕的就是“變”’,林欣禾接著說。
針對企業級服務,林欣禾還提到一個觀點,他認為Saas領域,沒有免費的服務,免費的服務都是不好的,他建議企業級服務最好從一開始就收費。
不過,與國外成熟的企業級服務市場相比,國內To B市場的企業付費的習慣并沒有很成熟。“這個時候,BAT 進入企業級服務市場打免費牌的效果就顯而易見,最直接的作用就是:降低門檻,使整個環境熱起來。因為只有讓更多人使用,認可了產品的價值,才會有人愿意付費使用”,林欣禾如此說道。
IDG作為紛享逍客A輪融資的領投機構,本次融資也繼續加碼跟進。針對企業級服務收費或是免費的問題,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認為,免費只是市場行銷的手段,因為免費的服務沒有高價值,現在的免費不是永遠的免費,而是為了未來收取更多的費用。
談及紛享逍客產品思路和策略的改變,熊曉鴿舉例說,IDG投資了400多家公司,有95家上市通過股權退出,其中有一些代表性的公司,很多公司等上市時的招股書,商業模式的描述跟之前獲得IDG投資時幾乎沒有任何關系,這說明它的盈利模式在改變。
“所以,模式發生改變很正常,但是你必須通過市場來改變,這樣才能做大做強”。熊曉鴿表示企業級市場很歡迎BAT巨頭的加入,BAT是很了不起的公司,但是BAT有大的難處。
在熊曉鴿眼中,企業移動互聯網市場,是最有可能產生不輸于BAT的超級公司,而作為企業來說如果要長久發展,執行、學習、應變三種能力是缺一不可的。
雖然紛享逍客多次改變產品思路和戰略,但羅旭想要連接一切,要做企業級微信的野心似乎并沒有改變,昨日發布會上他再一次提到,連接組織、連接上下游、連接服務、連接企業一切,連接一切企業,促進企業組織效率、管理效率與商業效率提升,是紛享逍客的未來終極目標。
但不可否認的是,紛享逍客的又一次戰略轉型,伴隨著與阿里釘釘更多相似功能的推出,下一步將會與釘釘直面競爭。如果說釘釘是阿里企業服務市場的“淘寶”,那么紛享逍客則是企業級服務市場的“京東”。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簽
精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