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藥行業研究

-
抗炎藥行業研究
一、 抗炎藥行業發展概述
l9世紀末,化學工業的興起,Ehrlich化學治療概念的建立, 為20世紀初化學藥物的合成和進展奠定了基礎。20世紀30年代中期發現百浪多息和磺胺后,合成了一系列磺胺類藥物。1940年青霉素療效得到肯定,β內酰胺類抗生素得到飛速發展。進人50年代后,新藥數量不及初階段,藥物在機體內的作用機理和代謝變化逐步得到闡明,導致聯系生理、生化效應和針對病因尋找新藥•改進了單純從藥物的顯效基團或基本結構尋找新藥的方法。60年代以后構效關系研究發展很快,已由定性轉向定量方面。8O年代初諾氟沙星用于臨床后,迅速掀起喹諾酮類抗菌藥的研究熱潮,相繼合成了一系列抗菌藥物,這類抗菌藥和一些新抗生素的問世,認為是合成抗菌藥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70-90年代,新理論、新技術、學科間交叉淮透形成的新興學科,都促進了藥物化學的發展,認為是藥物化學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時代。9O年代初以來上市的新藥中,生物技術產品占有較大的比例,并有迅速上升的趨勢。
二、 抗炎藥宏觀經濟環境與下游消費行業分析
我們從影響藥品消費的三大因素——人口、收入、醫療體制出發進行探討。中國仍然處于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中,人口數量的增長和年齡結構的改變長期影響疾病譜;2003年人均GDP 已經超過1000美元,中國進入新一輪消費升級階段,醫療保健等在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將保持持續上升,在這個長期過程中可能會受到經濟回落對消費的短期沖擊,日本在石油危機期間,居民醫療保健等基礎消費類實際支出增速在經濟低谷的1974年出現明顯下滑,但仍然為正值;全民醫保建立,政府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加大,彌補了經濟下滑對居民醫療保健消費的影響,日本1961年實現全民醫保到1984年修改法案,25年間政府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復合增長率達到14.54%,其中全民醫保后的1962-1963年平均增長60%,第一次石油危機后的1974-1978年保持10-20%增長,而美國從1980年以來,政府的醫療保健支出占稅收的比例從不到15%增長到30%。中國的全民醫保正在實施,政府投入對居民醫療保健消費也將形成長期支撐。
三、 抗炎藥種類介紹
非甾體抗炎藥具有較好的消炎解熱鎮痛作用,被廣泛地用于治療關節炎(特別是RA、OA)和各種炎癥引起的疼痛。它通過抑制環氧合酶阻斷花生四烯酸的代謝,從而阻斷前列腺素的產生。近年來,國外對非甾體抗炎藥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開發出了一系列前景可觀的新藥。
美洛昔康:美洛昔康為新一代昔康類非甾體抗炎藥,主要用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也可用于解熱鎮痛。它最大的特點是選擇性抑制Ⅱ型環氧合酶(COX-2)。與目前使用的傳統非甾體抗炎藥物相比,它有抗炎作用強、抗炎癥性疼痛作用時間長、解熱效果好、口服吸收好且完全、生物利用度較高(89%)等優點。由于美洛昔康等新一代COX-2抑制劑因療效好、胃腸道和腎臟副作用小,在國外一上市便迅速受到市場歡迎, 1996年上市頭6個月就獲得了13.1%的市場份額。國外分析顯示,新一代COX-2抑制劑市場份額增長迅速,到2008年,美國、英國等世界7個主要市場該類藥物的份額將占到80%,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安吡昔康:安吡昔康為輝瑞/富山公司合作開發的昔康類非甾體抗炎藥,是吡羅昔康的前體藥物,屬環氧化酶抑制劑。該藥于1994年首次在日本上市,用于RA、OA、腰痛、肩周炎、頸肩腕綜合征、外傷、手術和拔牙后的鎮痛與消炎。
羅非昔布:羅非昔布為 4-甲烷磺酰苯基衍生物,是一種高選擇性的、是時間依賴性的COX-2抑制劑。由美國默克公司開發,用于治療OA、成人急性疼痛和原發性痛經,于1999年2月首次在墨西哥上市,同年在美國、巴西、哥倫比亞和秘魯上市。到 2000年7月已在70多個國家上市。該藥在美國上市后1個月,服藥病人就超過了40萬,處方量每周約7萬張。
哌氨托美丁:該藥是羅氏的子公司西格瑪-陶公司開發的非甾作抗炎藥,為托美丁的非酸性前體藥物。它的療效與托美丁、雙氯芬酸和萘普生相似。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約為5%,療效和耐受性均明顯優于吡羅昔康。該藥于1998年在意大利上市,而后陸續在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墨西哥等多個國家上市。
達布飛龍甲磺酸鹽:從一系列噻唑-2-叔丁基苯化合物中篩選出的達布飛龍甲磺酸鹽,是一種不會導致潰瘍的新的抗炎藥,具有有效的鎮痛抗炎活性。
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

創業聯合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平臺。平臺擁有5000+名投資人入駐。幫助創業企業對接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同時也是創業企業的媒體宣傳和交流合作平臺。
熱門標(biao)簽
精華文章